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和谐思想方面,荀子把"群"作为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的社会联合体和社会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群居和一"成为荀子社会和谐思想的理想化。荀子对为何要"群居"和如何"群居"都做了理论和实践探索。荀子在政治和谐思想方面提出的"隆礼重法"是贯彻"礼"的政治行为的一整套细则和方法。"群居和一"与"隆礼重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社会政治角度探讨荀子的"群居和一"与"隆礼重法"思想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社会儒学的参考框架诠释荀子群学,可以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人而能群的社会本质论,荀子尽管也从社会集合意义上凸显群体的本位价值和地位,尽管有时也立足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维度阐发"群"的问题,可是他的着力点是根据人与动物的差别强调人能群能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能群"的社会本质观;二是能难兼技的社会分工论,荀子社会分工论最明显的特点是将其纳入"群学"之中进行讨论,开创性地发明了能难兼技的社会分工思想,这主要体现在社会职业分工、社会角色分工和社会技能分工三方面;三是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论,荀子建构了以"群居和一"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理想思想,并从合群乐群、各得其宜、救患除祸、群居和一四方面做了深刻阐发;四是明分使群的社会治理论,荀子更为强调"外王"一面,强调道统与政统的统一性,就社会治理主体而言,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治理可以分为君子之治、先王之治和圣王之治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3.
杨少涵 《兰州学刊》2007,(5):183-184,113
荀子的军事论理思想继承儒家孔孟论兵思想,以礼义之统下的"仁义之兵"为治军的最高理想.同时,基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荀子还深刻认识到法的社会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赏刑之兵"思想,作为对"仁义之兵"理想的现实补充,从而在理论上超迈了孔孟论兵思想,也奠定了荀子隆礼重法、王霸并重军事伦理思想的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并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笔者经过对荀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发现"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荀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分析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
儒家认为人性既有"自然气性"也有"道德觉性"。中国人文精神的生长是一个从"帝之令"到"天之命"进而"道之德"的历程。"传经之儒"和"传心之儒"是儒学的两个脉络系统,人性论与"天地亲君师"关联。孟子的性善论是就"大体"和"天爵"而言的,性善是"存在的呈现",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从"自然气性"到"社会习性"的转化;孟子由"尽心知性"而"知天",荀子则强调"天生人成"而"化性起伪";孟子正视本心,扩充善性,荀子通过礼教来治理"自然气性"。合参孟荀,儒家"内圣外王"可以充实而饱满。  相似文献   

6.
与处于基础层面的性恶论和在逻辑上内涵相对较大的礼论相比,抽象的内涵较小的"群居和一之道"更宜视为荀子的思想核心,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表达。荀子那里,划分社会等级的礼是"群居和一之道"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落实。与孟子把性善设置为政治的道德基础不同,荀子以性恶为政治的理性基础。对他来说,性不是生,也不是心,而是"生之所以然"的形上之性,然而,此形上之性又生发于形下层面,展现为情性;其所谓善恶也不是道德判断,而是事实描述,性恶指对生发于形下层面的情性不加以适当节制而导致的"偏险悖乱"的非秩序状态,礼则是为了避免陷入此种混乱境况而对政治的理性设计。不止于此,荀子还延续孔孟传统,为政治建立道德基础,但他却把道德基础安置于为政者身上,认为为政者必须同时是道德的楷模。在荀子,"心"是认识和肯认"礼"以"化性起伪"进而达到"群居和一"的枢纽。  相似文献   

7.
荀子礼学之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哲学本质上是礼学。荀子从政治、人生、本体这三条路径 ,从过去和现在、个人和社会、形上和形下等不同的侧面 ,阐发了礼的价值。在荀子的视界中 ,礼是先王之道、诸侯治国之道、人生之道和宇宙主宰  相似文献   

8.
朱锋华 《学术界》2006,(4):241-246
荀子思想,无论是关于道德主体心性规律的义理之学的探讨,还是力图匡扶政治秩序、建立王权政治的对礼法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思索,其真正的归旨乃在于政治伦理思想的阐述。其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本观念、尊君思想和“群居和一”的社会理念上,以及为实现这社会政治理想所采取的诸如“尊王贱霸”、“隆礼重法”等政治手段和“富民强国”的经世致用之策。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7,(3)
荀子作为战国晚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和发扬先秦儒家思想重"礼"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提出了"明分使群"、"人之性恶""天人相分"、"法后王"、"隆礼重法"等观点。荀子思想形成的基础是对儒家"人性本善"思想的合理扬弃与创新,他将孔孟理想化的以德治国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人之性恶"认识的基础上,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礼"教育引导与规范作用的同时,特别注重"法"的强制约束作用。笔者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以时代政治背景为依托,将荀子思想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剖析荀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并将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与创新所产生的时代价值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荀子以知为理想人格的内在品质,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共同特征,在这方面,孔孟荀确实一脉相承。荀子追求理想人格的行本身已蕴涵着知的实践,而知、仁、勇的合一作为理想人格挺立的标志是渗透了知识对勇的指导,在个体的习俗践履、环境教化中理解、把握礼仪规范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典范,而学的本质在于积善全尽的实现"全、粹、美"的圣人人格境界中把社会伦理风俗转化为对自身德性的造诣。荀子在追求大—圣—神的理想圣人人格中逐情化欲,把理想与现实、历史与现代以知而实现超越与贯通。  相似文献   

11.
荀子思想中鲜明地贯穿着“明分”的思维与原则,对社会秩序的建构来说,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说。在苟予看来,群体秩序化维系关键在于:一是靠“礼”,以礼分施,以礼为组织原则与方法,把社会构成一套整齐的有机体,以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值”的理想的群体生活。二是要分理好君臣、父子这两对群体之间的关系,在荀子这里,父权从属于君权,血缘从属于政治,社会秩序的诉求主要依靠政治来整合。  相似文献   

12.
罗翔 《兰州学刊》2012,(1):39-43
荀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体现对修身和治国理论理解上的差异。孟子学说本质是一种修身之学,一旦用于治国,则迂阔难通,充满了道德理想主义。荀子对孟子的批评就在于此,他的性恶、礼乐等学说,主要针对社会大众,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3):24-35
在荀子那里,人之品德、才能的差等不齐是其社会理论的预认前提和出发点,而其理想中的社会也是一个差等社会。这种差等理论有异于现代讲求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但同样能够体现公正。依荀子,要维持社会之公正齐一,恰当的方法是正视事实上的差等不齐,然后制定公正齐一的标准,差等的阶层得其差等的资源。人的阶层上的差等并非固定不变,上升的途径便是提升自己的品德、才能。人的欲望为人们在差等结构的社会中改变其自身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动力,再配以政治上的教化、赏罚及其他措施,从而建成群居和一的"至平"社会。  相似文献   

14.
荀子主张通过一种礼乐政治来建构一种德性生活秩序,从而实现"明分使群"的社会生活。按照"原先王"与"法后王"的致思理路,荀子展开了礼乐政治之"道"和"政"的基本架构。在这一基本架构上,荀子探讨了"有位之人如何实现有其德"和"有德之人如何实现正其位"两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9,(6):184-190
孔孟荀之间的学术流变是反映先秦原始儒学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主线。荀子与"孔孟"相比,如果说孔孟之学是"以仁为本"的话,那么,荀子之学则可谓是"以礼为宗"。"以礼为宗",突出规范之于秩序建构的作用,体现了荀子在战国晚期新的历史语境下对群体社会秩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礼"无疑是荀子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其所言说的"礼"不仅是实现群体社会秩序的保证、是成就个体道德理想人格的依循,还是天道宇宙运行的依据,由此,荀子的礼论就有了政治学、伦理学和形上学的多维意蕴。三方面比较而言,"礼"首先是政治学意义下的,其次是伦理学意义下的,最后才是形上学意义下的。这种区分,与荀子哲学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进路以及重建秩序的强烈政治追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荀子强调对不同事物的“类”的区分,他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建构其理论体系。荀子的理想人格即圣人人格思想就是沿此思路而来,他提出圣人人格的根本特征是知通统类,核心是明礼义之统。荀子又把他的圣人人格思想贯彻于社会治理构想,从而提出了圣王以礼治天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隆礼""重法"或"隆礼重法"是对荀子观点的不恰当表述."隆礼"在苟子思想体系中具有崇高地位,而"重法"则被他看作低于"王道"的"霸道"."隆礼至法"才是荀子真正的主张,它符合儒家一贯的"王道"理想."隆礼至法"是对"明德慎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荀子成为先秦政治哲学集大成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荀子在讨论为善问题时,对"可而不能"的现象做了探讨。为了论证"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提出,途之人对仁义法正有"可以知之质"与"可以能之具"。借助亚里士多德有关潜能(energeia)与现实(dunamis)的区分,可以认为,荀子是说途之人具备知与能的潜能而非现实。在荀子那里,"能"作为一种德行,表示实践或行动中已实现或完成者。在解释"圣人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现象时,荀子又提出"可以而不可使"的说法,即人可以为而不为,是因为不肯为,亦即不愿为。这里已涉及道德行为中的意愿或意志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无相似。但与后者不同,荀子理解的意志或意愿已不完全是个体主动的自由的选择,而带有某种必然的意味。荀子又认为,人之所以想做好事,是因为性恶,因为事物如果短缺什么,就会自动寻求满足。这个短缺理论让人想到奥古斯丁对恶的解释。站在现代立场,对荀子的短缺论可以提出如下批评:自由意志只是人道德转化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道德转化能否成功依赖于道德行为主体与其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互动,其中亦不乏道德运气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分"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范畴,是其思想的重要落脚点。在先秦时期,荀子第一个把"分"发展成型构思想体系的基石性概念,"分"也体现了荀子有异于孔孟儒家的独特致思取向。荀子的"分"思想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重要推拓,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孟子以人性善立论的教化理路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道德教化不能求助人的内在心性,而是一个向外求索的过程。"化性起伪"是"成人"的必由之路,以心治性"内化"、以礼约行"迁化"、以乐养情"感化","自然人"便可完成向"道德人"的擢升转化。荀子以"才性知能"为立论基础,以"师法之化"为方法机制,以"涂之人可以为禹"为人格目标所向,开创了儒家新的教化理路。虽然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化性起伪"理论难免存在不合理之处,但秉持创新发展的文化传承理念进行合理借鉴,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变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