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一清是明代中叶著名政治家,一生留下了70余万字的文稿,这对研究了解明代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无疑是巨大的资料宝库。本文讨论的安边策,是杨一清正德初年总制三边时上奏朝廷的奏章,《明史》称其为安边策。这份安边策既体现了杨一清的国防军事思想,又体现了他忠心体国的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是一份难得的国防文献。本文讨论了安边策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它的主要内容与落实情况,特别是对它的历史价值作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着重指出其对后世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丁四新 《文史哲》2006,50(5):43-54
在本性问题上,告子属于“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更近于扬雄“性善恶混”论,而与世硕、王充的观点不类;“有性善,有性不善”,则与世硕、王充“人性有善有恶”的主张相同。世硕诸儒与王充,在本性问题上观点是相同的。第一种人性主张,属于“性一”之论;最后一种,则非。因此主张“性一”的竹简《性自命出》(《性情论》)篇,不属于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和世硕这帮儒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邵雍提出的重视克服“心过”胜于克服“身过”的修养工夫论,经过胡宏、张栻、以及朱熹的弟子真德秀、熊节等认可,又被《性理大全》、《性理精义》所收录而深刻地影响明清两代科举。阳明心学学者南元善、刘宗周、李二曲等人,也都接受认可这一修养工夫论的大传统。王夫之鉴于对阳明后学的批判和对修养工夫的艰难性,在其《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中提出不同于邵雍所提出的修养工夫的大传统。他提出重视克服“身过”胜于重视克服“心过”的修养工夫论主张,显得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评点史上,清代陈其泰的评点眼光独到,理论意义非同一般。在人物塑造方面,陈其泰提出“瑜亮”论和“伴说”论。“瑜亮”论主张人物刻画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实现相反相成,一举两得,是对张竹坡“抗衡”论的进一步发展;“伴说”论主张一人为主,他者为宾,以宾者接力的方式完成为主人物的形象塑造,技术内蕴更为广大深厚。在人物品鉴方面,陈其泰以“情”为核心深入性格分析,并从“尽人之性”的高度,得出了妙玉乃"世人意外之人"的惊俗之论。这与晚明以来尤其是清中叶文学领域重新认识妇女、尊情贵生的人文精神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光明日报》所载友红同志《关于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概念的理解》的文章,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所载郁幕镛同志的《论社会生产力》的文章,都主张“生产力应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一九七八年《经济研究》第九期所载王殿俊同志的《关于生产力的两个问题》一文,主张生产力既是三要素又是两要素。我认为,生产力的三要素论或既可三要素又可两要素论,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力的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的分岐,在经济学界和哲学界都由来已久。王学文同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张鱼同志的《关  相似文献   

6.
黄裳同志著文于《人民日报》,说如果相信诸葛亮“主张淤泊”,那便是“中了《商士传》、《隐逸传》以至《三国演义》之类读物的宣传影响,”“上了过去论客的当。”请葛亮究竟主张过澹泊没有呢?黄裳同志似乎说得过于绝对了。黄所举的一些读物,当然不宜用作分析诸葛亮的论据,但至少还有《三国志·蜀书》和《诸葛亮集》,可以为我们弄清这一问题,提供可信的史料。请葛亮主张澹泊,  相似文献   

7.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8.
赵楠楠 《理论界》2009,(4):131-133
《佛性论》作为专门论述佛性思想的论集,糅合了如来藏思想和瑜伽唯实学思想,在论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主张的过程中展现了“破立双融”、“兼容圆润”的哲学思辨方式和动态的、中道的观照佛性说的理论特点。其〈显体分〉是《佛性论》正面肯定理论的重点部分,因此,文本以《佛性论》中〈显体分〉为中心对其佛性说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不仅描绘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体现了一系列的思想理念创新。《建议》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共同富裕论、自主创新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论、区域协调发展论等,都标志着我们党在规划理念方面的重大变化,对于指导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依然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否存在着异化理论长时间以来在学界多有争论,有主张“无异化论”者,这一主张极易造成马克思思想之自我分裂,造成本不应有的“马克思反对马克思”的理论混乱;有主张“有异化”论者,但也鲜有提出令人信服之理论根据。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思想的存在进行肯定,并通过分工与个性角度提出“马克思异化总体根源理论”,从而力图说明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之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11.
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主张,是对我国新诗理论的一个重要建树,不应让它被否定性的意见所淹没。 许可同志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一期的《论新创格律诗要求行的字数整齐》(以下简称《整齐》)声言,按照何其芳的主张写的诗“不成其为格律诗”。刘再复、楼肇明同志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三期的《关于新诗艺术形式问题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亦断言:“新诗不应有什么既定模式,也不必要求它改变节奏和韵律较为自由的倾向。”如果要从何其芳的“探索中取得教益,倒是觉得不必一定要重蹈他……的足印。” 对何其芳现代格律诗主张的这两种否定性意见,笔者认为必须提出一些质疑。  相似文献   

12.
论墨子学说的体系与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提出的十项治国之术也被称为“十论”(《墨子·鲁问》)。治墨学者多认为“十论”是墨子学说的基本精神所在。但是 ,对于“十论”的核心 ,以及“十论”如何由这一核心引出并形成体系 ,学术界存有歧见 ,有待分析。“天、鬼”中心说视墨子思想的根本义是法天仪鬼 ,同乎神教的主张 ,以及“兼受”中心说把“兼受”做为引发和衍生墨子其他思想的中心的看法 ,均值得高榷。正确看法应是“义”为中心说 ,即“义”是墨子思想与实践的核心 ,“十论”由“义”出。  相似文献   

13.
杨玲 《兰州学刊》2006,(4):33-35
《管子》和《韩非子》君臣观念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均主张君臣要明别、有分。其不同表现在《管子》同时主张君臣之间应该讲诚信,认为和谐是君臣关系的最高境界,所以它在要求臣忠君的同时,主张君要以仁义待臣。而《韩非子》则认为君臣之间利益相反,没有感情可言,彼此仅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关系。这些不同的产生原因首先在于《管子》和《韩非子》中不同的“道”论,其次在于受齐文化和晋文化中固有君臣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秦相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是一部体系严整、内容丰富、哲学思想深刻的重要著作。在认识论方面,它主张“去宥”、“疾学”,注重主体修养,认为认识是个由“观表”到“熟论”的深化过程,强调“审名实”,“察传言”,别“疑似”,对如何判断是非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5.
《经济研究》八二年第一期刊登了李光远同志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对主张劳动力所有制的论者们的各种见解,一概予以否定。其中,对笔者发表在《江淮论坛》上的观点,也提出颇多质疑。作为“论者”,我们有责任回答这些质疑,同李光远同志进行切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国营企业制度的改革(下简称改革),我在1988年发表过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主张改革思路应为“对大型和有关国计民生的中型国营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将其余国营企业包租卖转使之成为集体所有制法人。”(《也论法人所有制》《中青年经济论坛》1988年第4期),二是对两权分离作了新的解释:“两权分离是所有者经营者主体及其职能的分离,不是所有权派生出经营权。”(《论所有权能的单一性》《广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因此,“国营企业经营权是而且必须是一种独立的法定经营权”(《论法定经营权的独立  相似文献   

17.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长沙府善化县人。他早有经世大志,力主“通经致用”,不仅是中国近代今文经学的一代大师,也是晚清湖南新政运动中一位重要的宣传家兼实干家。在积极参加戊戌维新和清末兴学的实践中,他认真思考中国应如何变改旧法、学习西方,提出不少深有见地的改革主张,反复强调要以“实事求是”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本文综合皮锡瑞的有关言论,对其变法思想的两大特色加以评述。一、反对“扫地更新”的渐变论皮锡瑞早在1873年的《王安石论》中,就提出“琴瑟贵乎更张,而猝然更之,则弦绝”,主张改革要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18.
成玄英、陈景元、陆西星、程以宁等人注解疏通《南华真经》时,继承了道家《庄子》“尚质轻文”的审美主张,但四人审视文质的立论视角却迥然相别.自西汉以后,儒家既已将论人、论史的文质观延展到了文学领域,并且无论是论人、论史或论文,儒家都主张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但成玄英等四人的文质标准主要用于论人或论史,且他们“尚质轻文”的标准与儒家“文质彬彬”的文质审美要求,显然是相对立的.成玄英、陈景元、陆西星、程以宁等人所属的道教文化,虽然一直在借鉴儒家思想文化精华,但道家道教文化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他者”,且成玄英、陈景元、陆西星、程以宁四人之间其实也互为“他者”.在“他者”视域下,四人文质观的内在差异以及儒道两个文化场域在文质思想上的差异性,其内在原因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9.
《申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论》这一新鲜事物提出以后,由于其定义不明确,导致社会上对《申论》的认识五花八门。《申论》不是一种文体,它是一种考试的科目,但其科目类别不清楚。文章对“申论”的含义提出质疑,指出《中论》卷的考试内容既不含“申”义有时还无“论”,存在名不符实的问题。文章还对《申论》的考试目标、评价提出质疑,建议取消《申论》科目,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增加写作能力测试。  相似文献   

20.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第一次提出了消费倾向论。这种理论与古典经济学派的“节俭”之说不同,主张鼓励奢侈浪费,认为对生产就业来说,奢侈有益,节俭有害。这种观点对战后西方世界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我国“四化”建设亦曾有所波及,因而值得重视。本文拟就该论的基本内容、实质及其思想渊源和影响作一简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