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金瓶梅词话》中出现的"六黄太尉",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宣和遗事》,是仅此一见的莫须有的人物和官职。《金瓶梅》引入这个人物,乃实指一个不具姓名的太尉,而非六个。以六黄太尉为六个太尉并以此论证《金瓶梅》的作者是徐渭,显然失察了。面对小说中随处可见的舛误讹夺之处,以徐渭或"大名士"必不能这样粗制滥造为由,拒绝接受这部伟大小说的种种瑕疵,甚至曲为说辞的索隐研究方法,也会不断并且越来越多地遭到合理的质疑。不能因为这些瑕疵而否定《金瓶梅》的伟大价值,也不能为了人为实现它的完美而曲解它在创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金瓶梅》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如同《金瓶梅》的作者是谁一样,至今仍是个谜.这里,我提出《金瓶梅》成书三阶段说,同时谈谈我对《金瓶梅》作者问题的看法,请《金瓶梅》研究专家们和读者们指正.一、《金瓶梅》原是评话,创作者是评书艺人许多持《金瓶梅》创自"大名士"、"大手笔"、"大文人"之手的学者们,大多低估了我国评话艺人在几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的作用.没有众多的有关梁山英雄好汉们的评话,也就不会有《水浒传》;没有《三国志平话》和其它有关三国人物的评话,也就不会有《三国志  相似文献   

3.
<正>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小说写作的地理背景就在于鲁西——古东昌府一带,书中也大量地使用了山东方言,这就为研究考证它的人提供了最重要的内证,它直接关系着成书与作者籍贯的考证判断。在所有方言中,亲属称谓方言更显的至关重要,《金瓶梅》中的“达达”一词就引起许多研究者的争论。著名学者朱星先生认为《金瓶梅》中有些方言词并非纯山东话,如“达达”吴中方言也有,常州人说“爹爹”(tia tia),宜兴人说(ta ta)即“达达”,可知常州人宜兴人所说的都是“爹爹”的转音。故而,对《金瓶梅》中山东方言的这种认识就成了他的论点——《金瓶梅》作者苏州人王世贞说的一个论据。  相似文献   

4.
杨建兵 《中州学刊》2014,(5):112-115
现存的墨家典籍中没有"人性"字样,但是不能因此断定墨家没有人性思想。肯认"人性欲利"的客观性是墨家人性思想的基础,但墨家并未断言"人性善"也未宣称"人性恶"。循着墨子与孟子、告子思想的历史线索似可走出墨家人性思想的迷宫,通过《墨经》亦可直观地感受墨家人性观的内涵与意蕴。墨家人性论可简单概括为:人性"欲利";无称善恶。墨家人性思想中"欲"的自然主义与"知"的理性主义的交相辉映使墨家思想呈现出斑斓的异彩。  相似文献   

5.
欲海迷失的批判——《金瓶梅》的审美选择与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汉举 《东岳论丛》2001,22(5):121-124
《金瓶梅》以毫无遮掩的酒、色、财、气的人欲放纵描写成为最能体现有明一代时代精神的作品 ,然而 ,在它表层文本之下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金瓶梅》通过对人欲放纵的冷峻解剖 ,作出了放纵必将导致毁灭的悲剧性观照。它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告诉人们 :礼崩乐坏 ,在没有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的情况下只能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 ;随商品经济而来的人欲的膨胀 ,使人陷入纵欲主义的漩涡 ,也只能造成现存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迅速恶化 ,而不可能创造出新的健全的文化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内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坐忘论》与《天隐子》中,他以《老子》、《庄子》和其他道教经典为依据,并吸收了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自称为"安心坐忘之法",其中心思想是"守静去欲",对后来的道教理论和宋明理学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发展,并为此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91-95
对于《金瓶梅》的研究历来有"淫书"与非"淫书"的论争,经历了一个解构、再解构、建构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否定"淫",肯定人性;承认性、挑战儒家的伦理观念;欲望掩盖下的"性";人性与文化的统一。在今天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建立一个作者、文本、读者相结合的文本解读体系,应该既忠于原著,尊重人性,又结合时代背景,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8.
今见本《金瓶梅》的故事编年,表面上用的是宋代政和纪年系统,同时又暗含着一个宋代宣和纪年系统,后者又影指明代的嘉靖纪年。《金瓶梅》早稿用的是宣和纪年系统,晚稿用的是政和纪年系统。由于作者未能最后统一修改定稿,因而这两种纪年系统都留存在今见本《金瓶梅》中。从《金瓶梅》文本的年代背景的矛盾状况中,可以鉴别出百回本《金瓶梅》,哪些部分是作者原稿,哪些部分是他人的补作、续作。如果所论不误,这对阅读和研究《金瓶梅》可能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通过西门庆一家折射出了晚清社会的人生百态,以欲望主体西门庆及与其有染的各个女性的出场和被放逐展示了小说的诊治意识。本文拟通过对主人公尤其是女主人公命运的揭示,探寻《金瓶梅》是如何展现欲望泛滥对社会的破坏作用,及其作者对此“症候”的疗救。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人性观与明代中后期"克己复礼"思想无关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武  李冬山 《江淮论坛》2006,20(6):168-174
从人性的解蔽与整合角度探讨,《金瓶梅》作者由纵欲走向禁欲的人性观与明代中后期的多种思想文化并存共生的局面有关,也与当时“克己复礼”思想大背景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茶山是韩国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反朱子学"、"脱性理学"的特性.他大胆地批判性理学的"性即理"思想,提出了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性嗜好"概念.他认为人性是"心之嗜好",而且,这种"嗜好"分为"灵智嗜好"和"形体嗜好",所以,人性具有二重构造.人性的二重性又决定人类既具有追求"善"的可能性,也有实施"恶"的可能性;又意味着人既具有追寻"天理"的"道心",也具有追求"人欲"的"人心".更重要的是,茶山不仅没有否定"人欲"存在的价值,而且把"人欲"视为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由于"性嗜好"是人类所固有的属性,人类根据自己的"嗜好"来主导和选择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2):48-53
《尚书》提出"习与性成",指出人重复不已地习行不义之事,将会形成不义的人性。言习,最终是为了言性。习进一步演变为习惯、习俗意义时,相应地,也展现了性字意义的复杂演变。性出于生字,而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生命欲望的意义。正是在对人的欲望变化的所以然的追问中,也进一步发展出了对性字的新义——本性的思考。不义的人性需要变化更新,而具体方法就是"节性",如此便开创了儒家以礼义节性的修养工夫路向。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也许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令学者尴尬的一部作品.凭它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与哲学思辨色彩,凭它对人类、人性、生命悲剧的深层思考与把握历史命运的企图,凭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精湛的写实艺术,它完全有理由跻身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列,但《金瓶梅》至少到目前还没有也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殊荣.《金瓶梅》“秽书”的恶名毕竟太响亮了,任何一个严肃的中国学者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面对这个问题.五十多年前对《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划时代评价的郑振铎先生,谈到《金瓶梅》的意义,也只得斟词酌句地说:“如果除净了一切的秽亵的章节,它仍不失为一部第一流的小说,其伟大似更过于《水浒》、《西游》、《三国》,更不足和它相提并论.”①(重点号为笔者按)谁都能看出郑振铎先生的真实用意,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郑振铎先生只好用“如果”这样的假设虚晃一枪,以达到充分肯定《金瓶梅》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清吉先生在对丁耀亢所展开的全面研究中 ,以许多有力的论据为支撑 ,提出了《金瓶梅》一书的作者是丁惟宁之说。最近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清吉先生的新著《〈金瓶梅〉奥秘探索》一书 ,对此说进行了集中阐述。张清吉先生在吸收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 ,又通过对家乘、方志、碑刻等民间的、地方的史料的收集考察 ,提出的《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 ,具有独特的新意和说服力。张清吉先生的《〈金瓶梅〉奥秘探索》和他的《醒世姻缘传新考》在研究方法和路径上是一样的。两书第一章都是从对研究的现状回顾谈起 ,分别对《醒世…  相似文献   

15.
费震建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初探》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任务是科学地解释人性。那么,作者是怎样科学地解释马克思的人性论呢?作者在《初探》中对人性的解释,我把它归纳为四类。一,“人性是追求自由的”,“思想上渴望自由、行动上追求自由,就成了人的根本特性”,“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上跟随社会关系的变迁而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种种具体特性,都是由‘追求自由’这一根本特性而生发出来的”。作者把“追求自由”作为人性的唯一的全部内容。二,“人之所以成为人,正在于他有追求自由的特性”。根据作者的解释,人不是由劳动创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哲学问题的核心是"天道",其试图以天道中的善恶有报因果论和乐极悲生论来治理社会重病。西门庆、潘金莲这些恶人得的病不轻,明朝社会得的病不轻,他们的命运轨迹,还有善者吴月娘、孟玉楼的命运轨迹都在演绎中国先贤哲人的"天道"哲学观念,人都必须遵循"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一规律。《金瓶梅》哲学问题的来源是古代诸子哲学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如先秦时期道家的"道法自然"、寡欲以保身养生,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节欲观、寡欲以养心,杨朱一派的适欲顺生观,还有佛家的"色空观"和"因果论"等。《金瓶梅》的哲学命题,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一是认知生命与欲望之间关系的合理性,二是认知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性。我们应该从哲学的层面去认知《金瓶梅》丰富和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抄本的发源地是山东诸城。邱志充本为诸诚人,董其昌、王世贞、王稚登皆与诸诚有着密切的联系。《金瓶梅》作者是明嘉靖乙丑进士、山东诸诚人丁惟宁。《金瓶梅》中的清官曾孝序即为丁惟宁之化身。诸城境内亦有一“会稽山”,山阴的九仙山即为“兰陵”。《金瓶梅》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左右。作者丁惟宁生肖属虎,与《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同庚  相似文献   

18.
<正> 《金瓶梅词话》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这是成书数百年来人们猜测颇多而未得确解的谜.我们在《<金瓶梅>作者之谜》(见山东聊城金学会编《<金瓶梅>考论》一集)一文中提出《金瓶梅》是二人以上合作的书.它的主笔作家谢榛就是兰陵笑笑生,辅助作者是昆山郑若庸,写书的发起人与组织者是赵康王朱厚煜.本文仅就谢榛即是《词话》作者加以考论.  相似文献   

19.
发现于山东诸城的“弄珠客思白”致丁惟宁书札 ,是对《金瓶梅》研究的深化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献 ,但却长期受到学界忽视。笔者认为 :此信的作者“弄珠客思白”与《金瓶梅》的序作者“东吴弄珠客” ,均是董思白 ;信中所谈到的“奇书”正是《金瓶梅》 ;《金瓶梅》抄本的最终源头在诸城丁家 ,丁惟宁是此书的续作者 ,而原作者乃其父丁纯。这封信的发现 ,为全面破解《金瓶梅》创作之谜提供了重要契机 ,堪称《金瓶梅》研究的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续金瓶梅》的公开出版发行,其作者丁耀亢的生卒年问题又引起新的注意,对此,略陈管见。丁耀亢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字西生,号野鹤,别署紫阳道人、野航居士、华表人、木鸡道人、湖上鸥吏等。山东省诸城县人。他虽著有诗集、传奇和杂著等多卷,而在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还是《续金瓶梅》。关于丁氏的生卒年众说纷纭。其中生年有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