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人感叹近两三年小说失去轰动效应,并为它的前景担忧,实际上小说创作并没有停止发展。一部分小说作者开始对生活感受和创作规范作出调整,创作出一批直面人生,关注民族文化心理及个体心态的作品。走进他们的作品,你可以倾听到中年工人印家厚面对种种困惑发自内心深处的《烦恼人生》咏叹调,可以看到当代都市底层市民生活丑陋,畸形的《风景》,也可以辨认出那来自吕梁山脉的普通农民在世代延续的生存  相似文献   

2.
新都市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创作现象,它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类型的艺术品格,即着眼于特定的都市社会环境,以都市人的欲求和生存为出发点,力图多视角、多层面地展示中国现代都市的人文景观。而其中追寻与迷失这个似乎悖论的都市人生现象,又成为新都市小说多视角叙述的一个聚焦点。  相似文献   

3.
经济话题是都市小说的一种特殊叙述形态,是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都市小说中,以经济话题剖析人物心理,揭示人物的生存状态,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并为叙述提供了一种新的“诗情”。这些都与那些表现家族、伦理的乡村小说构成对比。  相似文献   

4.
林雪飞 《船山学刊》2012,(1):153-157
晚清上海狭邪小说出现了很多使用吴方言创作的作品,《海天鸿雪记》是"在这一类小说中比较可称者"。小说以上海妓家生活为主要描写内容,近真地表现了当时上海的都市社会景象、市民生活形态和内心感受,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也反映出都市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在艺术上,小说叙述结构独特,叙事新颖,显示了由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某些特点,吴语运用精当,附加点评也别具特色,是一部颇具认识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叶灵凤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消费主义取向 ,其创作理念与当前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生产规律有某种历史相似性。他对商业文化、市场拜物教以及现代理性侵蚀下的人性伤痕所作的细致刻画使其小说超越了消费本身。这种有着鲜明的消费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现代都市文学的生存意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女性都市小说回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莓 《江汉论坛》2002,(1):91-94
本文以20世纪女性都市小说为考察对象,以二水分流,合而为一描述中国女性都市小说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了庐隐、丁玲、张爱玲、草明、张洁、王安忆、张欣等人的创作在这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还从小说视角、人物塑造、心态刻画上阐释了女性都市小说对都市文学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了女性都市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这一类小说的后续创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都市化的发展为都市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本文以新生代邱华栋、何顿、韩东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为对象,着重分析他们的文本中活动在都市空间中的人群:都市"闯入者"和"城市空心人"、个体经营者、城市游闲者等都市新市民形象类型,和他们所体现出的都市个体存在所具有的孤独、异化、游戏等现代情绪体验,理解作家对都市生存的文化阐释与批判。  相似文献   

8.
上海小报的文化视境规约了它所阐释的都市迥异于其他媒体和文学作品。小报拒绝对都市作深度的文化探究和思想润色,仅仅依托市民的直观洞察、生存需要和感同身受来营造都市文化景观。小报指称名人为都市的意象符号,用流官编织都市的叙事和历史。认同市民物化的价值观,在仿效上层摩登时尚的过程中,尝试大众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建构。立足市民底层的生存体验,释放不断涌动的都市欲望,以至于放纵。小报中的上海是生活在都市市井里的市民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04-107
小说不仅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新时期的都市小说书写者善于运用空间书写建构都市意象。其空间书写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三大维度:第一,以迷宫困境隐喻都市困境;第二,以高楼大厦折射都市欲望;第三,以空间对垒反映价值冲突。新时期都市小说的空间书写生动鲜活地表现了都市人独特的生存体验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10.
市民形象的塑造是都市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鸳鸯蝴蝶派和新感觉派因为其不同的性爱观念决定了他们小说中市民形象的面貌。性爱道德的游移性使鸳鸯蝴蝶派塑造了新旧交替的市民,而对现代都市性爱观念的肯定则使新感觉派笔下的市民在都市的商业规则中游刃有余。这也是他们在中国的现代性题域中不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城市小说。这些城市小说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用乡土眼光来打量城市;用先锋方式描写都市中人的"变形";对于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描写;都市中急于成功人群的欲望书写;时尚都市中青年的颓废情绪。这五种类型显示出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董文桃 《江汉论坛》2006,(10):105-107
张欣的小说描写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和都市广州的日常生活特点;张欣小说创作的立足点是关注和抒写都市普通人;其小说表现了社会转型期的欲望化现实:尴尬的人生和尴尬的情爱;正是现代外壳包装之下与传统文化价值相连的古典内涵,显示出张欣小说内在的价值悖论。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营造的艺术世界,首先是由他所创作的题材各异、风格独具的几百篇小说构成的。 从创作的试笔阶段开始,沈从文的小说就力图从乡村和都市两个方面描绘出他所经验过的历史与现实的人生景象。1928年以后,他的小说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但所反映和描摹的仍然是乡村和都市两种  相似文献   

14.
时下,武汉青年女作家方方和池莉引起当代文学批评的注重。原因在于方方,尤其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时下文坛仍然繁兴的“新写实小说”。本文将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这种切入角度与研究视域中对方方、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作出论评,意在分析方方、池莉小说在都市人生的把握方式,审美感知方式、在都市文学文本形式等方面的新质与特点,并评说她们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环节”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易安 《社会科学》2012,(10):167-175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竹枝词出现过一个创作繁盛时期。它的重要标志是将重心转到对大众层面上的生活文化的歌咏。这种转型,不仅回归了竹枝词作为俚俗形态的本位,而且从形式及内容上反映并迎合了近代化过程中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属于韵文学创作的竹枝词,经历了千余年的创作,能在近代形成新的创作热潮,并且转型成为都市文学的一部分,与它所拥有的民歌属性和诗学中的乐府传统有关。从传统韵文学的现代转型与生存的角度,来看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并把竹枝词看作都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文化基因和文化要素的存在的角度,重新审视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生存意识”为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中的小说创作。指出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群体生存意识的发展轨迹,理析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生存观念的嬗变与分野,是我们今天对过去时的抗战小说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相似文献   

17.
对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的热切关注,是池莉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由此出发,市民本位的价值观念和乐生主义的生活哲学构成了池莉小说的两大支撑点在这里,市民本位指的是作者对市民生活状态的赞许和认同,而乐生主义则代表着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信仰和行为准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池莉小说基本可看作是当代中国市民阶层的乐生图.  相似文献   

18.
东方蛭炼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其小说以对上海中上阶层男女的情爱和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画而为人所称道,又因文风逼似张爱玲而为众人所议论。本文从东方蛭虫东小说所塑造的“绅士”“淑女”形象着眼,分析他们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大都市新旧文化、中西思想杂糅碰撞之下的生存状态及婚恋观;探讨都市中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呈现,以及都市男女的精神空虚和失落感。  相似文献   

19.
东方蝃(虫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其小说以对上海中上阶层男女的情爱和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画而为人所称道,又因文风逼似张爱玲而为众人所议论.本文从东方蝃(虫东)小说所塑造的“绅士”“淑女”形象着眼,分析他们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大都市新旧文化、中西思想杂糅碰撞之下的生存状态及婚恋观;探讨都市中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呈现,以及都市男女的精神空虚和失落感.  相似文献   

20.
肖庆华 《社会科学》2008,(1):180-187
作为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重要的都市书写的女作家.但评论界从都市书写的角度研究多丽丝·莱辛则完全是一个空白.在多丽丝·莱辛的都市书写方式中,在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中,莱辛的都市创作的积极意义昭然若揭.她的都市书写有三个主要特征:独特的叙事模式,文本交织的结构及社会学的漫游性.同时,莱辛的都市书写对中国的都市小说创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