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基本要素,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切入点;吏治腐败、地方保护主义、司法体制不完善、人的素质问题等是制约司法公正的主要因素;完善司法体制,改革司法程序,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加强司法权威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司法是实现法治的关键。我国目前司法不公,司法队伍素质偏低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阐述了司法公正是法治的重要保障,司法公正应当建立一套司法制度和司法原则。提出了司法机关应当建设一支具有高度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法治修养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素质司法队伍。并且为实现司法公正和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提出了几点司法体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正是指在司法裁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在一个国家中,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然而客观地说,现阶段我国司法实务界在司法中的公正程度并不能够让社会公众满意。层出不穷的冤假错案、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是对司法公正彻底的亵渎。很多社会问题都源于制度问题,司法公正问题亦然。本文就现行的某些制度缺陷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冀抛砖引玉,引起理论界对于此问题及相关问题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由于现代司法理念的许多原则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西方,不是由我国本土意识和本土诉讼文化为土壤构建起来的,导致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与现代司法理念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冲突,解决这些冲突有待于我国诉讼文化、司法体制与司法人员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司法的核心是公正。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司法公正越来越关心和渴望,司法不公现象受到广泛的批评。而实现司法公正要明确司法公正的内涵及评判标准,而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自身的问题、司法权力的地方化倾向以及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制度不健全是司法不公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树立司法权威、强化司法素质、完善司法的监督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论司法文明     
陈建军 《云梦学刊》2004,25(4):45-48
司法文明是指人类在长期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法律文化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司法条件和司法行为。其本质是民主和公正。其标准包括客观中立性、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司法的民主性、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性、队伍的专业性、尺度的统一性、司法的神圣性和条件的完善性。要建设高度的司法文明就必须推进司法观念的转变,推进司法体制的改革,加强对司法建设的投入,强化司法人员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正有伦理内涵、伦理冲突、伦理标准三个维度。其中,就伦理内涵而言,司法公正指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的正义原则,包括公平、正义、平等、正当等含义。而伦理冲突则表现在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伦理冲突、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伦理冲突、司法主体的道德操守与部分司法人员个人私欲的伦理冲突三个方面。司法公正的伦理标准有人权标准、独立性标准、平等标准三个。  相似文献   

8.
我们不应当在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两个概念的区分上花费更多精力,应从功能意义上把握概念实质,通过剖析法律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与实践理性充分认识其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建设法律文化,我们应当积极培育法律文化自觉与自信,并且着重抓好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法官文化与司法公正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奕 《东南学术》2000,(3):93-97
司法公正是法官文化的内蕴 ,构建法官文化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基。本文从法官文化的界定、反思、澄清与构建四个层面提出了以法官文化为我国司法改革最高价值理想的一些纲要性设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法院文化建设所以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建设理念的不确定性,目的的不明确性以及对法院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等,政法核心价值观应当是法院文化理念的最佳选择,它体现了司法理念与执政理念的有机结合;法院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法官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忠诚,对公正的追求和对廉洁的保持,培育社会对法律的崇尚;法院文化建设应当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从历史、社会与法官自身三个方面阐述了法院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衡量司法公正的科学标准 ,一般应具备实体公正、形式公正、程序公正 ;要实现司法公正至少应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高素质的司法人员和健全的监督机制等三个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民主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主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法治文明是一个关涉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务等多方面的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文明范式,其中核心应当是立法文明、执法文明和司法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探索法治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法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法、司法、执法、普法和法律服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关怀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加大地方立法力度,增强法律保障措施,加快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行政执法及司法人员的法治理念,强化和完善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监督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以公正为核心的司法制度日臻完善的同时,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逐渐提上重要位置。职业化和时代性是检察职业道德形成的两大要素。当前我国检察职业道德内涵的职业特征不明显,时代性不充分。检察官是国家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是法律秩序的守护人,是追求客观公正的司法者。应当从检察职业特征出发,重新解读"忠诚、公正、清廉、文明"八字箴言的基本内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理性应当成为检察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强调司法公正、公开,构建合理的律师队伍,完善律师执业保障。《决定》精神对律师如何推进司法公正公开指引了方向。借助自媒体来推进司法公开、公正,律师可以发挥其特殊作用。律师通过自媒体适度公开案情,民众将律师适度公开的内容与司法系统公开的情况加以比较,往往可以促进庭审规范化活动;可以促进法院网站建设,推进法院司法网络公开;可以促进法院系统建立司法公开的考核、激励和责任机制。媒体报道集体纠纷案件,离不开律师的建议和指引。但律师利用自媒体也应当适度。律师必须以诚信为本,必须遵守律师执业行为规范,不得散布不当言论,注意履行保密义务。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司法独立思潮催生了近代中国检察制度.清末引进的检察制度以大陆法系制度为蓝本,后者与控辩式诉讼相伴而生,目的在于通过审判权与检察权的分立和制约,保障司法权行使的客观公正.清末检察制度的确立,打破了传统中国政刑合一、控审不分的集权司法模式,对于构建以司法权能分设为原则的近代司法体制,推动近代中国司法顺应法治文明的潮流不断发展,从而实现司法保障民众权利、维护司法公正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众说纷纭的女性问题 ,研究者多从史学的角度谈论其变迁 ,或从道德学家那里汲取力量 ,为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鸣不平 ,较少从文化学角度追溯其渊源。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突出方面入手 ,寻找出华夏文明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在文化层面上的原因。指出中国女性地位的不平等较之西方文化背景下女性地位的低下 ,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17.
论程序公正与诉讼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诉讼监督是权力制约理论在诉讼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司法公正、保证公民权利的重要措施.程序公正与诉讼监督既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又具有一定的冲突.如何认识和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推进我国的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天旺  傅爱军 《理论界》2007,(8):107-108
公正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更是司法的灵魂,它维系着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宁、国家的稳定。司法程序公正能有效地保障实体公正的实现,使司法公正落到实处。本文试从司法程序公正的涵义、作用出发,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程序上的不公正现象,并试图探索一些积极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精神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根源于中华法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摄取于全球法治文明优秀成果。把内涵于法治概念、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理论、法治价值、法治习惯中的核心要素凝练出来,揭示的就是法治的文化内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内涵可概括为规则文化、程序文化、民主文化、共和文化、人权文化、自由文化、正义文化、和谐文化、理性文化、普适文化等方面,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53-159
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权,判断权的实现过程也即司法活动的展开过程。司法效率植根于司法活动的过程,发端于司法权运行的程序,是司法公正的内化标准。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因此,司法效率应是嵌入司法公正结构的效率,服从司法公正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期,"诉讼爆炸"使得司法效率的价值凸显,旨在提高司法效率的司法改革必须将决定司法效率的要素和影响司法效率的因素区分开来,创新提高司法效率的实现方式,明晰司法改革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