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历史·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中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组织、干部、人才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更新观念、突破体制、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既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改革的难点.在改革进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党政干部选拔、考核、管理三个方面的重点突破内容,在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干部管理和激励保障制度、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制度等方面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杨青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31-36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研究命题。我们既无法直接沿用传统物权法知识进行分析,也不能纯粹依据现实做出判定。《物权法》在文本结构上已经确认,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成员集体享有的“所有权”。在现代法治中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应当以经济效益、实质公平、经济安全为基本诉求。在法律规制与乡村自治协调、法律保障与政策指导互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均衡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建构科学合理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相关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收入、人力资本、权力和压力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了高校教师激励制度被扭曲与不健全的深层原因,提出了突破目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所面临的困境的可行路径,以期实现高校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4.
制度创新: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创新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动力和核心。对于超大、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来说,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根本政治诉求的中国式的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在不间断的制度创新中,积累前进的资源和动力,突破和扫除发展道路上的制度短缺、制度滞后、制度虚置等束缚,推动政制建设。为此就需要:推进观念变革,破除制度创新的阻力;深化政制改革,促进政制完善;健全执行机制,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培育公民文化,推动政治的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5.
王磊磊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2):14-16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机关,在国家行政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既面临种种机遇,也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文章分析了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内涵、建设困境及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6.
孟祥林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
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热点议题。在探索社区治理的制度选择过程中,从多中心治理模式到合作治理模式再到公民治理模式,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话语权增强,行政力量对社区治理的控制程度逐渐减弱,这是社区治理过程中制度选择的帕累托改进。由于社区的异质化和碎片化特点,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制度困境,“名实分离”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约束问题严重遏制了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不足和服务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受益水平,因此创新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就成为大势所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就是构建社区契约和形成价值理念共同体的过程, 在此期间政府的引导作用不能完全淡出,需要通过“政府购买+ 政社合作”的方式展开社区综合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创新机制拓展社区活动空间。社区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有利于社会资本建构,社区居民可在非完全信息动态中放大循环累积效应,从而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的积累速度。 相似文献
7.
8.
陈建锋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4):48-52
鉴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制度缺陷所引发的诸多问题,许多人基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等理由,提出应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以土地国有化或者土地私有化取代农村集体所有权制度。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涉及到农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乡村权势阶层等多方利益,所有制的缺陷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却对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有利,作为政策主导的政府和权势阶层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不可能改变现有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9.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农村金融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经历了市场化起步、市场体系构建、现代金融制度探索和市场化改革深化四个阶段。整体的改革遵循了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方式上经历了制度变迁到制度与技术创新协同演进的过程。尽管四十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随着人口城镇化和资本工商业化的乡村衰退,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再为乡村振兴融资发挥主渠道作用和满足财富管理与风险管理等新兴金融需求。因此,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满足现实需求为动力,本文提出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四个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实现乡村发展范式与农村金融范式的匹配、设计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运用金融科技。 相似文献
11.
责任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型政府建设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责任型政府的内涵、责任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及当前建设责任政府重点应当采取的有效措施,无疑会为我国的责任型政府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治认同的逻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孔德永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8
政治认同的逻辑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所在政治系统运行状态认同的底线或原则,即人们的政治共识。政治认同的逻辑应该与人的需求相吻合的,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或情感满足的需要。政治认同的逻辑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次序: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逻辑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薛玉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12-16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是完成党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的根本保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路径选择包括推进理论创新、实施科学灌输、营造舆论强势、完善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薛玉琴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16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是完成党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的根本保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路径选择包括推进理论创新、实施科学灌输、营造舆论强势、完善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之选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清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1-3
人与动物不同,人有自己的价值及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问题。价值本质上是一个目的性问题和超越性问题。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自己,是人自身本质的实现,也就是要使人成为“人”。因而价值追求本质上是人对人的本质的追求,“价值之谜”实际上是“人之谜”。价值选择的奥秘,还在于人对人的本质的追求和选择。对人的本质的追求、选择、创造和实现,是人的价值的追求和选择的终极关怀和最高目标。社会转型中的价值选择实质是社会价值的选择。社会价值选择要从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目的需求出发。从人的“类生活”、“类特性”和“类本质”出发来考虑问题,应当通过社会价值的选择和追求,去升华和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境界和价值选择层次。 相似文献
16.
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以传统戏曲的形式,以“小切口、大映像”的方式,通过对罗天福一家小人物生活的切入,反映了当下社会草根群体的身份阻遇问题,夹缝中生存面临的价值选择问题;同时《西京故事》首演的成功,也揭示了这个时代戏曲创作与审美的美学品格诉求,就是要实现戏曲与当代观众的生活对接、情感对接、审美心理对接.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主观基础和客观基础,具有认同发生快但变动大、认同需求强但不平衡以及认知认同高而行动认同低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22-25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路径选择,应当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统一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朱玲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106-108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关系到国家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缺失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这种现状,亟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方法的创新,最终达到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陈赵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4-48
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要求转化成人民群众内在价值理念和外在自觉行动的强有力工具。坚持灌输教育、自我教育、全面教育和重点教育,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四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