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主要论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带来土地货币化这一现象对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基本观点是:土地货币化对失地农民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贫富分化,同时也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要在土地货币化背景下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征地机制、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吸收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提供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来共同致力于土地货币化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论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民土地被征用带来土地货币化这一现象对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基本观点是 :土地货币化对失地农民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贫富分化 ,同时也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要在土地货币化背景下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对征地机制、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 ,包括吸收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提供的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来共同致力于土地货币化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学军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4):18-21,79
本文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着手,对我国土地征用制度进行了相关制度评价。同时,对公共利益进行了一般解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国(地区)的立法规定,对我国目前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进行相应改革和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责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导致各级政府利用制度缺陷滥征、滥用农村土地。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土地的征用量急剧增大,征地中严重损害农村集体组织及失地农民利益,引发了政府与失地农民的紧张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对作为制度执行者的政府在具体的土地征用过程存在的行政失范行为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以期规范政府土地征用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土地征用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利益,制约和阻碍了农村社会发展。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限制农民参与权;征用补偿弊端种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公共利益”界定不明,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补偿收益主体不明;土地征用缺乏科学规划,土地浪费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有利于促进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用中的国家赔偿责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征用须符合公共目的,政府对其违反公共目的的土地征用行为应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完善我国土地征用中的国家赔偿制度应从统一土地征用目的立法和规范赔偿方式、标准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矛盾重重、宅基地使用权不完整、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阻碍了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而使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被不断强化。而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又反过来阻碍了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当同时推进、配套进行。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制度,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健全我国农村土地征用法制路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征用活动的不断开展,农村土地征用活动对我国农村土地征用法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致使我国农村土地征用活动法制支撑不力.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应着重从制定专门的<土地征用法>、规范政府农地征用权、培育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完善农地补偿制度、健全农地征用程序、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来健全农地征用法制.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问题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地征用制度的差异和和现实争议反映了社会选择的差异,而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选择的不同在本质上是由不同的产权体系决定的。因而本文从土地征用制度本身及产权制度和国家理论两个层面对现有关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对土地征用问题及改革方向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但在经济社会发生了若干变化的今天,征地制度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做法,并暴露出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征地制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促使农村征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孝"与"仁"之间的关系?这无疑首先依赖于儒学自身的语境状况.只有回到儒学的具体文本、从儒学的具体语境出发,才不会割裂二者之间天然的价值联系,从而较为平实地把握儒家伦理的致思趋向.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孝"与"仁"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不是构成深层悖论,而是生成一种必要的张力,这样才可以实现儒家仁学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从而满足儒学德性修养实践的融通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预设推理是一种以读者经验争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对语篇语义的理解,既需要读者解读语言因素又需要读者的非语言因素的参与,即与语篇相关的预设推理.语篇情景组合就是作者利用先前存入的知识以及认知能力并与文本中的符号产生联系,以互明的认知情境为栽体,在话语之间建构最佳关联,以取得最大语境效果,创设情景的心理认知过程.文章拟从读者在解读语篇时所采用的预设推理方法以及作者在建构语篇时所采用的语篇情景组合模式两方面来探讨含义推导的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3.
商业化写作作为一种消费社会中文学与市场结盟的时代产物,在创作方式、发表流程、对话机制和写作姿态上与传统写作截然不同。文章通过对商业化写作商品属性和读者意识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创作主体个性的消融、作品的物化等种种创作异化问题,提出了以"交往理性"构建文学与市场、文学与读者良性互动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14.
农地整理项目实施中农民的受益与受损研究对完善农地整理项目投资政策和补偿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以湖北省5个县区为例,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整理实施中农民受益类型及其支付意愿、农民受损类型及其受偿意愿。研究表明:农民的受益类型包括灌排水更方便、通行更便利、投劳收入、耕地质量提升、增加耕地面积等类型,前三者较显著,后两者不明显;农民受益后的支付意愿是,绝大多数受访农民愿意为受益而义务投工或出钱,但也有少数受访农民拒绝支付;即便农民意愿采取同种支付方式,但农民之间的支付额度仍存在差别。农民利益的受损类型主要包括耕地被占用、青苗损失、耕地质量降低、田块分割、塘堰被填、祖坟迁移、房屋拆迁等损失类型,前四者的发生比例很大,后三者的发生比例较小;农民利益受损后的受偿意愿是,100%的利益受损农民认为利益受损应获得补偿;不同的利益受损类型,农民期望的受偿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不同的利益受损方面,农民意愿接受的受偿额度存在较大差距。在调整和改进农地整理项目投资政策和补偿政策时,应以农民需求和农民意愿为导向,提高农地整理项目的农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微观主体在市场运作中存在普遍性的商业伦理失范问题。阻碍构建现代商业伦理的传统文化因素包括"农本工商末"的思想、重义轻利及亲缘文化等。在构建现代商业伦理进程中,必须改造社会文化,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竞争意识,提高商业主体的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6.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分析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然后论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几种将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大学与科技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 ,运用理论分析和详实的史料 ,阐明了大学与科技之间并非只是到 1 9世纪以后才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1 6世纪近代科学的发端之时。更进一步 ,自大学在中世纪产生以后 ,以经院哲学作为其主要指导思想的中世纪大学 ,就已在某种程度上从哲学角度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中国西部贫困落后的省份之一,贵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也比较脆弱.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贵州各级政府和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WTO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认真研究"入世"对贵州环境保护立法的影响,构建和完善贵州环境保护立法,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贵州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编辑校对与作者校对识别差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期刊印刷出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高低。本文试从编辑校对与作者校对的识别差异对比入手 ,分析二者的优劣 ,进而提出他们之间的互补关系 ,说明编辑校对的作用和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20.
冯契认为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意见是个别主体对问题所作出的未经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是非界限不明的主观性认识;意见争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意见争论的根源是个别主体都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意见的争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达到一致的认识,进而把握真理;群已之辩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事实和必经环节, 认识过程就是“己”之意见转化为“群”之共识、再经实践检验的过程;探讨意见范畴的意义在于防止经学独断论的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