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CES生产函数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证明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会通过改变要素结构从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据显示,我国整体经济和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程度逐年减弱;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趋势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且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结构适配性逐年增强,并呈现出愈加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环境效应的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能源利用形成的环境效应替代变量纳入全要素能效研究体系,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CCR-DEA模型,测算了包含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地区2000-2007年的节能减排潜力,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潜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全要素能效整体水平偏低,各地区、三大区域的能效差异显著,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促进各地区节能减排有显著作用,而市场化水平、能源价格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考虑到现有能源效率测算未把灰霾作为环境约束这一问题,基于非参数前沿构建了不可分的混合测度DEA 模型,将致霾污染物SO2、NOx、CO2和烟(粉)尘作为非期望产出,对各省份2010-2013年灰霾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更加科学的测算,结果发现: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比较大;东部平均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我国整体的能源效率为0.63。通过Tobit 模型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能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影响力和能源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因素对我国区域间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节能减排潜力方面,我国各省份的能源节约潜力和致霾污染物减排潜力都很大。这些结果有助于制定能源节约和灰霾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4.
能源价格对制造业能源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能耗过高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价格是市场体制中调节能源强度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引入价格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于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行业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运用1995年~2005年的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法对制造业24个重要行业的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多数行业,能源价格的提升并未明显降低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对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能源价格的调节效应更多地表现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化来降低行业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5.
肖锐 《决策探索》2010,(22):41-42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必须具备资本、劳动力、能源和技术等主要的投入要素,这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同贡献。理论研究表明,在能源、资本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或互补的关系。如果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能源价格提高或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可以通过能源的资本替代或劳动力替代,继续保持行业产出的增长;如果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是互补关系,则提高能源利用的环境政策就会减小对能源要素的投入比重,从而降低产出水平。劳动力投入与能源投入的这种互补效应,理论上的结论就是,清洁技术投资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6.
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框架.运用2000年~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总数和能源消费为投入指标,各省份GDP,CO_2和S0_2排放量为好和坏的产出指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BC~2-DEA模型,测算包含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分析比较全国整体、各省份和三大地区的能效差异;给出2000年~2007年中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的4类模式,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提高能源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市场化水平和能源价格的提升对提高能源效率有积极影响,但是目前这两种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对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市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了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并且这种空间溢出作用在逐渐增强,同时,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抑制能源效率的提升,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能源结构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从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出发,构建包含数据要素的适宜性技术进步理论框架,采用二阶泰勒展开对多要素CES生产函数进行近似表达,根据Solow的核算方法进行经济增长率分解,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偏向性要素配置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理论研究发现:有两种方法可以判定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要素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1)要素效率(投入)增长率变化与要素效率水平或要素禀赋结构水平是否一致。若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方向一致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若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方向相反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地,当方向一致时,可以通过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大小选择适宜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方向推动经济增长;当方向不一致时,无论选择何种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方向都会抑制经济增长。(2)是否偏向效率高或禀赋丰裕的要素。对技术进步偏向而言,技术进步偏向效率相对高或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对要素配置偏向而言,当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时,要素配置偏向效率相对高或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当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时,要素配置偏向效率相对低或禀赋相对稀缺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为有效促进经济增长,选择技术进步偏向效率高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到能源与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间普遍存在的替代效应,本文通过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考察我国能源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计量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部分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总体及区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自2001年起出现了退化现象,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异性较为显著,且有扩大趋势;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密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均具有促进作用,软技术的贡献甚至已超越了传统科技进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提取质量要素构建“技术进步-资本增长-质量提升”的多指标多原因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蒙特卡洛-贝叶斯插补法测算1998-2017年的质量提升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第一,创新会拉动质量提升,质量提升会提高产品异质性进而形成高质量贸易关系,显著促进对外贸易额增长。但会增加能源消耗,亟待转变能源结构;第二,质量提升率均值5.11%,呈现阶梯式上升态势,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有利于要素流通、要素质量提升,从而获取更高水平的要素收入。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在保障要素供给质量、提高配置效率和均衡供需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三,质量提升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值16.82%、均值8.84%,低于技术进步和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但趋势上存在交互影响和互补作用,质量提升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显性表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深入研究了中国在1990-2013期间电力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耗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不存在电力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与此同时,VAR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电力消耗对当期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作用,滞后一期的电力消耗促进当期的电力消耗,同时也促进当期经济增长和CO2排放量增加;经济增长的滞后期对当期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负向的作用,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滞后期对当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结论一样,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进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该发现对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电力部门能源政策的制定都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动态CGE模型,以化石和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为对象,模拟不同类型能源补贴政策改革对经济发展、资源效率、碳排放及雾霾治理的差异性影响。研究表明:总体而言,能源补贴政策对宏观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能源消费强度;不同类型的能源补贴政策方案影响的差异性较大,化石能源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环境改善和碳排放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煤炭补贴能有效降低能源使用成本,极大促进产业总产出和经济增长,但会不利于环境改善,对可再生能源补贴有利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人均资源盈余改善,降低污染物和雾霾排放增速;因此,必须注重不同类型能源补贴政策协调性和差异性,短期内以化石能源补贴为主,长期而言,应逐步加大可再生能源补贴,更加有利于低碳转型和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3.
现有文献关注政策规制的经济与环境绩效,却并未重视不同类型政策的技术偏向,以及技术偏态情境中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相容发展的政策条件。本文扩展Acemoglu等(2012)的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模型,数理演绎不同性质政策的技术偏向,以及技术进步方向转变时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动态演化过程,再结合我国经济数据进行政策效果评价。研究结果发现:(1)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是技术研发效率和环境政策累积作用的结果,环境政策会通过影响不同类型技术创新激励的方式,改变环境技术进步方向。(2)异质性政策转变技术进步方向,影响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其作用存在不同的着力点和偏向性。其中,研发补贴政策的清洁技术偏向和产出激励效果明显,而规制类政策的环境质量效应优于研发补贴,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非线性U型特征。(3)单一政策干预往往难以破除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两难困境,而政策组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政策,特别是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实施研发补贴政策,以及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同时实行环境税与研发补贴,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单一政策。但最优的政策组合并非固定不变,而往往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提高能源消耗产出效率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机扰动和外部环境是研究能源消耗产出效率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传统的DEA模型无法剔除非期望产出对效率值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四阶段Bootstrap-DEA-Malmquist模型,采用199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松弛指标调整能源投入,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对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扰动,并借助Bootstrap随机抽样法进一步减小由于样本差异造成的影响,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测算了中国能源消耗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和随机扰动对能源效率的估算具有显著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后得到的能源效率值、技术效率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调整初始投入后的技术进步值有所上升。此外,考虑环境因素时,能源效率值下降,但是进一步运用Bootstrap随机抽样法消除随机因素的影响后,能源效率值有所上升。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从能源效率与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剥离,获得更为准确的能源效率值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值。  相似文献   

15.
Robert Ayres asks a number of questions relating to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How far is human welfare attributabl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her than to economic growth, or vice versa? Ca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negatively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What kind of technology is needed for a truly sustainable future?The answers are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producers, managers and governments. Increasing welfare is due primarily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nly secondarily to economic grow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generated economic growth, not vice versa. In its present form, economic growth can hinde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rough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reducing the rate of innovation). But curr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negatively impact economic growth, and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falling price of manufacturing goods will lower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Sustainability is the number one question. We are experiencing decreasing resource quality, increasing demand,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he industrial world must cut material consumption, change its structure of demand, and sharply increase its productivity of materials and energy.The author advocates a completely new economic strategy - ‘radical dematerialism’, in which there is a massive reverse substitution of human labor for fossil energy and physical substances extracted from the environment.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es of the future will be based almost entirely on services - leasing will become the norm for products - and firms must learn to sell services, not products.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石油价格冲击的DSGE模型,基于经济波动风险的最小化,研究了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货币供应机制的影响。在模型结构参数贝叶斯估计的基础上,通过货币政策前沿的比较分析,回答了中国货币供应机制是否应该对石油价格冲击做出反应以及应该如何反应的政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当前的货币供应机制并没有对石油价格冲击做出显著的反应,但为了减小经济波动的风险,中国的货币供应机制在对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反应的同时,对石油价格冲击做出反应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引入使用可替代能源生产的中间产品,构建能源约束和碳排放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全局向量自回归(G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具有空间关联性的中国各省(区市)能源消费控制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经济增长且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完成能源消费总量考核的目标,可以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提高碳排放清洁技术水平、增加碳基能源的边际产出等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考核目标对能源消费强依赖地区约束性较强,对其余地区的约束力较弱,其余地区可节能潜力较强;能源结构逆向调整的存在使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少部分省(区市)无法达到减排效果。进一步地,本文实证分析了目前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科技进步对能源结构顺向调整效果不显著、可再生新能源的研究效率低下,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清洁方面无显著效果;依靠传统能源价格的调整虽能有效减排却会抑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实施建筑节能标准的主要经济和环境影响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数量经济和静态比较的方法,创建了实施建筑节能标准的宏观经济和环境影响测算模型。该模型可以从6个主要方面详细测算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对各个产业部门的直接经济影响、直接环境影响、完全经济影响和对GDP的总影响。模型测算结果表明,建筑节能的节能和减排效果显著,同时对GDP有小幅的拉动作用,随着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率的增加,它对GDP的拉动强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后根据对测算结果的分析,提出推广实施建筑节能标准的具体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赵爽  王生年  王家彬 《管理学报》2022,19(2):271-279
基于2012~2019年我国A股制造业企业数据,从静态客户集中度及动态客户波动性两个维度,结合地区可持续发展,深入考察客户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与客户波动性均会弱化企业技术创新,而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够显著缓解客户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通过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客户集中度所引致的融资约束水平上升,以及客户波动性所引致的存货周转效率降低,均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0.
股票价格时间序列与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原始数据的不同频直接导致传统计量模型在处理宏观经济波动与股票市场波动的关系问题中产生模型误设和估计偏误。本文运用混频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从水平值和波动率两个维度实证分析生产者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及同业拆借利率四个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市场波动的长期动态影响。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宏观经济第一主成分并构建一个宏观经济综合指数,进一步探究宏观经济总体状况对股票市场波动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已实现波动率显著地放大了股票市场的长期波动。生产者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水平值和波动率均对股票市场长期波动产生显著影响;且其波动率维度呈现出较强的持续效应;同业拆借利率仅在水平值维度对股票市场波动长期成分产生微弱影响。宏观经济第一主成分和宏观综合指数的波动率对股票市场波动长期成分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放大作用,但持续效应较弱;而其水平值对股票市场波动长期成分的影响虽然微弱,但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