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但在浪漫派达到顶峰。在前者,反讽是一种对话的特征,通过言说与所说的颠倒呈现出否定性。在后者,反讽拓展为一种生存风格,它抽象自一切实体性的价值以至于沦为虚无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反讽概念》秉持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是他却以苏格拉底为反讽的最高原型。他指出,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呈现的反讽是一种以二分法为特征的辩证法,通过引入对答之偶然性,为意义的生成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由此反讽之无是生成性的。不仅如此,克尔凯郭尔引入了反讽的另一重含义,即“伪装的无知”,以此关联于苏格拉底式有学识的无知。这种无知是康德式的对理性之于超验论题的限制,并由此为基于伦理信念的意志决断留出位置。由此,反讽成为一种弃绝有限主体性的生存态度,它蕴含着向死而生的激情,并且以此抗衡智者以私欲替代逻各斯的僭越。在此,苏格拉底的反讽非但不是虚无主义的,而恰是以无捍卫伦理的绝对性。在此基础上,克尔凯郭尔把反讽定义为:以激情为手段,实现对伦理之内在矛盾和解。由此,克尔凯郭尔的反讽是一种有伦理维度的存在论概念。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与卡利克勒斯的争论被视为<高尔吉亚>的高潮,卡利克勒斯的这一长篇讲辞被视为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最精彩的非道德主义讲辞.细致绎读卡利克勒斯的讲辞,认为他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道德主义者,而是企图建立一套不同于苏格拉底式的自然正义理论,即强者正义观;苏格拉底与卡利克勒斯的争论是两种不同的自然正义观之争,是政治与哲学之争.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反讽在古希腊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是苏格拉底与人言说时所展现其天性的“装样子”。因此,苏格拉底反讽作为政治修辞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具有审慎的重要性;另外,苏格拉底反讽与苏格拉底式的教诲在探求生活实质中密切相关,其所体现的是哲人教诲面对具有不同天性之人的困难;而马克思对苏格拉底反讽的理解在其哲学追求上则具有神话色彩。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探讨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答:一是以色拉叙马库斯为代表的"强权即正义"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一是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对于哪一种观点最能代表柏拉图的真实意图,以及苏格拉底的理论是否有效反驳了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一直存在争议。分析解读表明,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才是柏拉图的正义理论的核心。这种"正义至善论"能够有效反驳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探讨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答:一是以色拉叙马库斯为代表的"强权即正义"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一是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对于哪一种观点最能代表柏拉图的真实意图,以及苏格拉底的理论是否有效反驳了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一直存在争议.分析解读表明,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才是柏拉图的正义理论的核心.这种"正义至善论"能够有效反驳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相似文献   

6.
探索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机制有助于规整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有益成分,应对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高职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外部动力要素结构及其作用机理;给出提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内隐式教育机制、教育结构创新机制及教育成效内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经济正义”是规范经济学的中心论题之一,而哈耶克的经济正义理论备受争议。通过梳理哈耶克关于“正义”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其经济正义观是一种关于市场经济伦理正当性的消极经济正义理论。哈耶克证明,在市场自发规则下,人们只能拥有一种“免于强制”的消极正义,每个个体拥有种种可欲的财产权利和经济自由。哈耶克对市场正当性的论证超越了古典功利主义的理论高度,这是其最重要的贡献。这种消极经济正义观的弱点当然是明显的,但其关于个人权利、经济自由、规则正义、经济效率的精辟论述却具有正面价值,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存在主义鼻祖的克尔凯郭尔在分析苏格拉底反讽观的基础上,对反讽作了哲学形式的、生存论的理解。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反讽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意义上的反讽是对人生存境遇的回应,是反抗人悖谬性存在的一种力量,是人的主体性的表达和体现,是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古典哲学是"德性"之学,而"德性"于世实现就是"至善",因此哲学的宗旨便是"至善".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西方古典哲学,并且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例,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皆以"至善"为其哲学宗旨,而接近、臻于"至善"的方式是理性.但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理性展现为不同的内涵--对话式辩证法、"哲学王".  相似文献   

10.
正义与自由都是人性之善的具体呈现。主张性别正义,目的在于实现两性作为个体的自由属性;坚持革命理性,则在于谋求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自由权益;因而,性别正义与革命理性交织在一起,时而融合时而冲突。自由有多种类型的划分,除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还可以分为"需要的自由"与"能力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不同于上述几种类型,同时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不异化则为善,善即自由,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概括性表达。丁玲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从"不善"走向"至善"的过程。她的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人类主体意识中各种不同纬度的自由,而且在创作的精神升华中,还诠释了自我超越的大自由:"忘我"。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集中探讨了"正义"问题。从"正义是永恒的善"这一逻辑前提出发,在运用苏格拉底"助产术"归谬流俗观念和"异己立场"基础上,得出了"城邦共同体主义的和谐正义观"。然而,这一看似无懈可击的经典探究却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其逻辑论证存在偏狭不合理之处;他过分强调城邦本位,忽视了对个体的人文关怀;等级森严的僵化正义秩序,不利于人的自由发展;他的正义理念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难以奏效。然而,柏拉图的这一正义探究在培养个人健全人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国际关系等方面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价值表现为:开辟了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开创了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为辩证法的诞生提供了源泉;提升了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的肉体只是人灵魂的载体,过分骄纵只会使灵魂的净化受到阻挠。  相似文献   

13.
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其具有不同内涵,总体而言,传统社会正义观是一种抽象理性的正义观。与此不同,现代社会正义观,尤其是马克思社会正义观是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出发揭示了社会不正义性及其根源,并在分析现实社会基本结构中力图建构一个正义社会。不同内涵的社会正义观研究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在其传统的价值观上,价值取向是隐私观形成的根源。集团主义是日本固有的价值观念,同时,西方的某些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在日本也备受推崇。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交织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隐私观:他们十分崇尚群体隐私,也非常重视个体隐私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专业价值的塑造是社会工作学生教育的核心环节。社会现实的发展、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转向和价值观本土化的取向都向传统的价值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对话式教学实践借助课堂环境的变革,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形塑共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构筑"学习共同体"。通过对话的"四位一体"的教学实践,达成以"全人"为取向的价值观的反思性理解,最终实现学生生成性吸收和内化专业价值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学界少有研究的柏拉图哲学中理性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作了探析.以<理想国>为文本,阐明了理性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理性的显现,理性与正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并试图澄清对柏拉图哲学的某些误读,以揭示其正义观的真正价值,以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反讽修辞是一个具有拓殖性的概念 ,它的意义边界随着反讽技巧和手段在创作实践中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地被拓展着。成功的反讽有助于含蓄有力地体现自己的修辞目的。反讽由三个要素构成 ,即作者在小说中的非直陈式修辞性介入、两极对立因素的相互对比及轻松自信的超脱感和距离感。这些要素决定着反讽的性质及其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每个个体发展成社会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的内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具有结构主义色彩的强制灌输转变到具有建构主义特色的意义建构是完全可能也是可行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知识相对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观,有准备的头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观和意义的生成与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观为主要内涵.它有利于学习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习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有利于学习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践行.  相似文献   

20.
在王蒙小说的语言系统中存在有大量的反讽性修辞,具体表现为压制性语言,拟权威语言,戏谑调侃式语言等.这种反讽式语言的修辞表现功能是它可以制造喜剧,从而增加语言的情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反讽式语言由于它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重指向,使语言产生复义,从而加强了语言的内在张力.反讽式语言的文化功能体现为一种世界观.正是由于世界的破碎,理性的无力,才使王蒙感到了内心的分裂.王蒙的由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导致了他对昔日的审视,而正是这审视才有了反讽.可见,历史的反讽,生活的反讽,存在的反讽是王蒙语言反讽的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