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文化对唐代茶诗的影响是李白发其端,皎然为中继,到卢仝达到了顶峰,其间是道教文化所强调的服食作用被逐渐放大的过程。道教的丹道通过对茶道的影响也渗透到唐代茶诗的创作过程中,它对唐代茶诗的取材和造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卢仝之后,道教文化对茶诗创作的影响逐渐减弱,这是道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齐云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安徽五大名山之一。它虽然比不上黄山的奇险,缺少九华山的佛教氛围,但它确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即道教文化,这是齐云山最具个性特征的旅游审美价值所在。本文试从道教文化的特征、道教景观文化、道教建筑文化、道教石刻文化、道教习俗文化、道教传说文化等六个方面,就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审美价值.作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葛洪在道教史上第一次确立了道教的神仙信仰体系,<抱朴子内篇>中对仙、玄、一诸概念的阐述在理论的层面上确立了神仙具有超越世俗世界的神性;在实践层面上阐明了神仙是可以通过克服世俗生活中诸种欲望的修行和服食金丹达致.正是在思想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上神仙信仰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之一,但是,在一方面由人类学,另一方面由基于藏经文本的古代历史研究所主导的道教研究中,近代道教史直至今日仍旧处在边缘的境地当中。“近代道教史”这一提法,所指的是这样一些研究,即在社会、政治近代化进程这一背景下,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道教制度、实践和思想的变革,并且除了利用田野调查、口述历史和道教资料进行研究外,尽可能广泛地使用历史性的资料。除了其固有的旨趣外,近代道教史也应当表明,道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国社会的本质性因素之一,在近当代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与道教共同演进,并对道教的变革与力甚巨。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道教史这一研究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目前这一研究领域正在全面铺开,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介绍这些著作和计划中的一些显著特征,并为其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尤为具有研究空间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道教即“道”的教化和说教,是一种受制于历史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道教文化包含道教徒和信教民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造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表现在旅游资源上。可分为道教物质景观旅游资源和道教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其活动的事项作为一种吸引物,可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教传说的文化价值刘守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道教的传说》,是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传说丛书之一选编的。中国各民族信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佛教由印度传人,道教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然而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却很薄弱,直到进入80年...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与道教李刚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与道教,学术界研究不多。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深入研究唐史及李世民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唐太宗与道教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以《老子》“静”和“无为”的思想治天下;提高道教地位,尊老崇道,以此提高唐皇室的社会地位;处理好道佛...  相似文献   

8.
37松峰山     
松峰山位于哈尔滨市南45公里处的阿城市山河镇,是金清两代道教圣地,因其山多古松而称之为松峰山,史称“松峰山”,“双乳峰”、“金源乳峰”,是东北最早的道教胜地。它创始于金代,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山上的著名景点太虚洞、棋盘石都真实地记录了松峰山悠久的道教历史。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毕生热衷于求仙和鬼神之祀,方士们因此进献了大量的“方”。这些“方”可分为长生方、接神方、杂祀方、巫方四类,尽管它们尚无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行为也荒诞芜杂,但后世道教修行的主要方式都已出现,这些“方”是后来道教实践部分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薄荷片推荐:茅山是一座融悠久的道教文化,光荣的革命史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历史名山。茅山道教久负盛名,饮誉四海,为道教上清派发源地,素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誉称。现已开放的“两宫一观”,终年香火旺盛。  相似文献   

11.
为了重新认识蒙山道教文化的价值,深入开展蒙山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从历史学角度对中国道教史上白云观第二十代方丈高仁峒这一历史人物做出正确判断,充分发挥蒙山道教文化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由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平邑蒙山文化研究会和蒙山龟蒙景区管委会联合举办的"高仁峒及蒙山道教文化高层论坛"于2010年4月16~17日在山东平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道教协会的专家学者和高道3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以道教为核心,打造蒙山文化平台"这一主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取得了许多共识,明确了今后蒙山道教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始道教是道教史和两汉史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道教经典互相契证的方法 ,通过对史料和思想的深入发掘 ,对汉代灾异论与原始道教思想的形成、两汉诸多社会危机与原始道经预言之间的关系、原始道教对汉魏政治的重大影响等诸多方面问题 ,进行系统考证和还原分析 ,力图从纷繁复杂的两汉历史中剥离出原始道教思想及其在汉魏政治秩序变迁中的作用 ,探考道教兴起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加上其以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渊源,勾勒出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线索,展现了道教强调生命之美、强调此岸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特点;道教美学理想人格是独特的由人而仙、即身成仙的神仙境界;道教美学具有强烈的伦理化色彩和中国人以善为美的人性追求。道教美学思想史及道教审美文化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重视、发掘和实事求是的文化史定位与评价。这不但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清当代邪教的反传统、反社会、反人类的丑恶本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天师道的文化渊源及宗教特征商庆夫,陈虎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都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影响。因此,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①所以,不了解道教,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学艺术和科技成...  相似文献   

15.
鲁迅经验意识中的道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生活成长的时代 ,及其地域的文化环境 ,民间道教气氛是相当浓郁的 ,在他的日常生活、教育、文本阅读等各方面的经验中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子。对于道教文化 ,鲁迅一方面把它看作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一个主要对象 ,力图揭示出它反映和影响中国人信仰和思维方式的广泛、深刻和现实性 ,指出它对新文化的根本——价值理想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彻底反动 ;在另一方面 ,鲁迅又怀着深切的同情挖掘出民间道教文化某种不合理的历史合理性——它的某些成分也表达了黑暗世界里人性的痛苦、愤怒和希望。  相似文献   

16.
广东道教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道教传入广东始于魏晋时期,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江苏道士葛洪因避战乱到广州炼丹传道,后转往罗浮山炼丹,著述和传道,并先后在山上建立都虚观。九天观,黄龙观,酥醪观等修炼场所,罗浮山因此成为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葛洪的弟子黄初平在山上修炼成仙,被尊称为黄大仙,成为省内及港澳地区道众信奉的一位地方神灵。唐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道教开始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7.
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以它优美的神话传说,丰富的祭祀经典,原始的神灵信仰,古朴的祭祀仪式。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这为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互相融合提供了条件。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受道教影响甚深,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道教在发展兴盛的各个时期,都承袭张陵济世度人的传统,重视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大道。  相似文献   

18.
成仙方式和途径,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道教神仙传记《列仙传》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成仙方式——仙由技成,即一个人如果在某一领域的技能达到登峰造极、与天合一的境界,那么他就能够超凡成仙。这种成仙方式表现出道教早期神仙信仰重视人的现实性生存根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一些经典中有关于中国早期历史发展的叙述.以<太上老君开天经>为代表的道教经典认为,老君开启人类世界,中国早期历史是老君的教化史.这些叙述和正史记载有着差异,形成了独具宗教色彩的历史表述.其原因在于道教借书写宗教历史之手来提高自身地位,以应对佛教的挑战和试图成为官方宗教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倡导贵生的宗教,对于生命的价值有其独特的见解。道教强调形神相须,生道合一,以为欲长生就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其中以重生恶死为显著特色的道教生命哲学观,是道教庞大教义体系中一块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这一生命哲学观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潜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