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春季日语教程》中塑造的"白人意识的黑人学者",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黑人的种族身份越界,阐释了黑人知识分子在种族身份构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基于种族越界叙事,分析黑人教授普特帕特在"政治正确"以及"种族协商"策略之下的种族身份越界,可以展现黑人知识分子为寻求种族关系发展做出的努力。同时种族身份越界方法的使用,也有效传递了里德对于种族主义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投机行为的讽刺。  相似文献   

2.
亚历克斯·哈里的《根》与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在探索黑人历史,寻找黑人文化之根与自我,控诉白人对于黑人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分析,显示出美国黑人只有不忘记自己的非洲之根,不忘记黑奴制度下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不忘记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才能实现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如果以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解读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可见小说以白人小孩哈克与黑奴吉姆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中心,哈克对吉姆采取“他者”的态度,而吉姆也对白人权力向往,双方都深受殖民意识和种族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斯托夫人的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美国反蓄奴制运动里最伟大的宣言书,它使北方人民振奋起来,决心以武力对付坚持蓄奴制的南方,同时这本书也忠实地记录了美国南方黑奴的悲惨命运,唤醒了白人对黑奴的同情。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主人公汤姆叔叔——一个充满着基督精神、虔诚地信仰上帝的黑奴在其所经历的苦难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忠诚、仁慈和宽恕,以及他对奴隶制度的残忍性所表现出来的妥协与忍让,得出黑人奴隶要获得自由就必须进行斗争这一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叙事者可以使相同的叙事内容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同样是美国奴隶制度下女性黑奴弑婴所造成的"鬼魂复仇"事件,小说和电影站在了不同叙事角度,采用不同的叙事结构,构成了不同的叙事文本。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叙事比较分析,展现了文字与影片叙事的差异性,进一步揭示出美国奴隶制度下的女性黑奴的生存状况以及白人奴隶主异化的人格表现,以及莫里森对于全人类人性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斯托夫人的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美国反蓄奴制运动里最伟大的宣言书,它使北方振奋起来,决心以武力对付坚持蓄奴制的南方;它也忠实地记录了美国南方黑奴的悲惨命运。本书首次唤醒了白人对黑奴的同情。富有人性的汤姆叔叔是美国小说史上第一位黑人英雄。文章试图分析主人公汤姆叔叔,一个充满着基督精神,虔诚地信仰上帝的黑奴在其所经历的苦难生活中所体现的基督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一反传统黑人小说,在文本中添加了一位对女主人公塞丝的命运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以“他者”存在的白人姑娘——契约奴爱弥。虽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白人不可能善待黑人,但是爱弥所做的一切颠覆了传统的观念。通过对爱弥名字和身份的剖析说明了她在小说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爱弥的叙述眼光更直接地突出了黑奴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民主和自由的国家,但是这种民主和自由是充满了悖论的。美国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现象。美国的白人观、黑奴制、黑人意识等三个因素互相影响,使美国的种族矛盾丛生。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对于《娇女》的核心情节——瑟 思杀婴的处理,采用了多重叙事角度和时序颠倒、纵横交错等后现代派写作手法,揭露了蓄 奴制的罪恶,说明了杀婴行为既是蓄奴制下黑人对白人的反抗,又是黑奴深厚母爱的表达方 式。被杀的娇女的阴魂,既是贩奴过程中屈死的六千万黑奴冤魂的化身,也是整个黑人苦难 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探讨美国种族社会中以空间为基础的权力运作机制和黑人的自我规训,以及自我规训中主体的丧失,暴露白人文化的监控力量和黑人心灵的扭曲变形,指出弱势民族如果脱离本土文化,一味追捧白人文化,必然成为白人文化权力的监控对象,并在自我规训中丧失自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后结构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界限”和“越界”入手,借鉴德勒兹/瓜塔里的辖域化、解域化和再辖域化等概念,进而深入探讨了卡夫卡提出的、德勒兹/瓜塔里深化的小民族文学概念。作者试图说明,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越界之于界限,变之于不变,小之于大的解域或生成运动。而在当下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一切语言、文学和翻译活动都是小民族语言对大民族语言、小民族文学对大民族文学的解域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美国黑人的过去和现状。一六一九年,第一批非洲奴隶共二十名,戴着脚镣手铐来到了美国。当时他们被当作订有契约的仆役来对待,跟许多贫苦的欧洲白人移民一样。他们干活从一年到七年不等,然后准予自由。但随后六十年问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马里兰和弗吉尼亚分别在一六六三、一六七○年通过法令,规定凡是海运入境黑人,一律终身为奴。另外,凡是女黑奴后代,包括自人和女黑人结婚后所生子女,也一律视为奴隶。当时白人劳力的身价日益上涨,南部各大庄园对雇工的需求又不断增加,于是通过各种法令,都是蓄意把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著名黑人文学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传递了白人主流文化审美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造成了一代黑人自卑、自我仇恨、自我迷失的尴尬境地。通俗易懂的主题通过多文本的叙事结构、多声部的话语策略彰显了作者对白人霸权文化的批判,对黑人自身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自我控制能力对个人的健康、学业、婚姻等毕生发展的多个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学前阶段是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养对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综合以往相关实证研究,父母主要通过情感互动、行为控制和自主支持这三个方面的教养方式影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其中情感支持与回应,设置明确的行为界限,以及提供自主支持等具体教养方式有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父母教养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苦力贸易和非洲黑奴贸易 ,同属西方资本主义对落后国家和地区人口掠夺的行为。后者世人皆知 ,前者为人淡忘 ,不被重视。其实 ,苦力买卖与黑奴买卖一样恶劣。本文通过比较 ,认为中国苦力贸易是第二次奴隶贸易 ,也可以称为“黄奴贸易”。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在近代史上都有一段被贩卖、被奴役的屈辱史 ,这是今天中非友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饱受灾难,长期生活在白人的阴影里;赖特的<土生子>里的别格,通过别无选择的暴力行为让白人社会意识到了他的存在;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现了黑人民族自我再现的抗争,吹响了黑人争取民权运动的号角.  相似文献   

17.
当代英国黑人小说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小说《剑桥》揭示了1807年《奴隶贸易法》颁布后西印度群岛黑奴悲惨的生存状态。小说的女主人公艾米丽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西印度的见闻并希望借助自己的记录推动英国废奴运动的发展。艾米丽的日记看似公平公正,实则充满白人对黑人奴隶的偏见。文章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艾米丽日记的不可靠性并进而分析作者选择这一叙述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科技为起因的越界损害给传统国家责任理论提出新的挑战,有必要从法理上在越界损害的国家责任领域导入严格责任。严格责任是指一国不论有无过失,均对行为所引起的损害担负赔偿的责任。严格责任是越界损害责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讲述美国内战前白人少年哈克与逃亡黑奴吉姆乘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故事,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人间冷暖和世间百态。小说中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与岸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哈克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映出作者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以及对人的贪欲的批判等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0.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和中西方海伦、涂山氏神话文本的故事流变,分析神话构形暗含的虚构"越界"行为,与虚构化行为的现代阐释之间的内在性联系及其赋有的理论意义。分析认为:其一,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适合用来观察、审视和检测处于流变中的不同时期的神话文本;其二,作为艺术起源的神话,海伦、涂山女的故事流变,缘自于神话虚构所赋有的"越界"行为。概言之,神话虚构"越界"行为从属"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然而这一源自于远古神话遗存的"艺术方式"却不断地"在每个时代产生回音"与生产着人类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