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指路”现象。“指路”是指明远祖发祥地的意思,大致包括指路经、送魂、迁徙史诗、历史符号、谱牒、民族称谓等内容。在指路现象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出各族群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信息以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思想中牢记族源、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来,对竹枝词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但总体来说,研究视域仍局限于对竹枝词的民俗学、城市文化价值、民族史志材料的分析为主,对竹枝词文学审美性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究并未得到拓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视角来看,竹枝词中涵盖了从唐到民国时期的异国异族形象,包括少数民族形象、都市文化形象、西方形象、近世女性形象、异域形象、学生形象等。文章在梳理这些形象在中国风土诗歌中形象演变的基础上,厘清竹枝词中各类形象生成的根源,分析其跨文化交流的心理诉求及底层书写,探究出一条与竹枝词相对应的审美话语体系,从而建构起中国文学地方书写中他者视域下的审美认同。这在研究视域上深入拓展了比较文学层面上的竹枝词研究,动态地呈现了竹枝词的审美意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作为电影总体音乐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是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少数民族电影音乐除具有深化剧情内容的作用外,其深层内在结构在于对整个族群记忆与民族认同的建构。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从民族历史叙事、民族情感呈现和民族形象塑造三方面不断对族群成员的民族心理、自我认识和族群记忆进行重构,以实现个体对族群集体的归属和认同。  相似文献   

4.
丽江壁画始创于明代并存留至今,它展现的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所崇奉的释道众神形象,而寓言性的附加意义则蕴藏于图像表层之下——白沙壁画是木氏土司集体性心理图式和王朝观的视觉呈现,是由图像符号讲述的神话,壁画的视觉形式之中寄寓了西南边疆政权的上层政治精英对国家、地方和族群的文化想象。身处汉藏夹缝之中的纳西族木氏历时数代经营宫室壁画,凭借图像来进行叙事,界定族群身份,并表述帝国、边疆、华夏夷狄的族群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及国家安定团结和稳步发展的重任。他们具有多重身份,即少数民族族群身份、国家民族身份和世界公民身份。身份的建构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涉及本民族族群的心理健康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均衡多重身份的建构非常重要。通过对120名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重身份建构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多重身份的建构存在着欠均衡的情况。国家民族身份意识比其少数民族族群身份意识强,世界公民的身份意识比较弱。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各国北部,沿横断山脉及山下诸水向南,历史上存在着一条民族迁徒的孔道,有人称之为“民族走廊”.各民族历史上的迁徒和交往多沿这些孔道进行,多种民族在此交汇,彼此融合,互相学习,形成了今日东南亚区域语言、民族、文化交错分布的多彩面貌.中国和泰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是跨界分布的,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多与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有亲缘关系,两国亲缘民族互动频繁.发生互动的原因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族群互动使参与各方都扩大了经济、文化视野,促进了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但一些势力利用族群互动制造混乱或谋取不正当利益.在有关国家也都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何把握好国际族群互动,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进步所用,控制、避免其消极影响,消弭社会矛盾,排除外部势力干扰,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当代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在其小说《兔子,跑吧》中通过电影技巧的运用,可视心理描写,及不可视元素物化的修辞建构,赋予语言以可视性,成功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又一个经典小人物形象,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全景图。本文以《兔子,跑吧》为例,从“文本图像”的视觉语言全新视角探讨厄普代克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厄普代克的视觉语言呼应了20世纪后半叶的图像转向理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迪庆藏区的族群互动进行的民族志研究。迪庆藏区在地理、社会、文化上都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在这样的边缘空间中,除了有讲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的藏、傈僳、纳西、普米、彝、白、怒等民族之外,还有讲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言的苗族和讲汉藏语系汉语的汉族等,族群通过语言、婚姻、宗教等路径不断地"越界",实现着族群互动和文化创造,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杂合性"和"混生化"的特征。族群互动的结果是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共生"。迪庆藏区通过族群互动,构建了和谐、多元、发展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民族国家建设边疆秩序的一种可贵经验,也为我们研究藏边社会提供了一套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带来全世界发生变化的同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往与联系得到加强,使得社会开放程度、文明程度、文化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学术界不仅注意到了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分析全球化对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大批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成果,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审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以“地方性”意识反观民族及其文化,会发现在对全球化时代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怎么影响、民族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怎么变化、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与认同及文化建设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的阐释空间需要我们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小族群及其传统文化正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而倍受旅游业青睐.生活在汉藏边缘的白马藏族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小族群.本文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比较,分析近10年来的旅游开发对白马藏族在服饰、居住、饮食、文化艺术与歌舞、语言、婚姻、宗教信仰、族群意识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并对白马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建构,事关一个国家的团结稳定与长治久安。在新中国初期,新的民族政策的施行和新的边疆治理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边地诗歌创作的“异军突起”,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多民族语境下,边地诗歌从风景、新人、民族文化等层面,通过边地风景重构、革命新人型塑和民族文化发掘等,对国家形象的多维空间进行了“翻新”和拓展,实现了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与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生成。在建构新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边地诗人以“他者”视角,采用“赋魅”策略,视认同为旨归,通过文学“想象”等方式,实现了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同步建构,为新生政权合法性及合理性地位的取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3.
基于边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族群多样性、文化多元性、人口流动性等特征,宋至清末历代中央王朝在治理该区域社会时,逐渐调整控制与管理方式,不断建构宗教文化的同时强化宗教文化的凝聚力,以调动地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在增强政治认同及促进族群团结的同时实现边疆区域多族群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以湘黔桂界邻地区侗苗社会为个案,基于历史文献及田野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探讨宗教文化在早期民族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社会交往、生活服务、就业与创业及民族工作等四个部分组成.我们要从发展城市民族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培育和发展族群关系网络,建立新型城市民族关系和理顺城市民族工作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建构其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5.
从异质文化间文学镜像角度来思考竹枝词的近代转型,就会发现清末民初竹枝词中出现了"假洋鬼子".它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西俗东移和西学东渐的产物,集中地反映了现代民族意识觉醒中社会群体认同的主体性.竹枝词中的"假洋鬼子"主要包括有"冶游弟子""留学生""洋奴""西崽"等四种类型,在竹枝词中经由书写者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审美认同等多重视角中建构出文学文本意义上的异化镜像,此类形象为知识阶层对文化危机、文化自觉、文化选择等社会转型心理诉求提供了路径.在维新变革的社会思潮中,可窥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民族自觉的细微变化,同时也是中国"他者化"的文化隐喻,具有特殊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由于藏彝走廊的地理特征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川西各沟域的羌族在语言、体质外貌与文化表征上均存在差异。然而在5.12汶川地震后,羌族被大众传媒建构成为同一化和舞台化之刻板形象。这种大众印象进一步导致当地羌族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通过本族群的文本制作与文化展演等“信息反馈”,在媒介参与的语境下逐步建构出一种新的羌族族群性。  相似文献   

17.
喇叭人述略     
“喇叭人”是明代初期屯兵贵州西南部的军事移民和当地土著民族长期融合产生的族群。在长期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喇叭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本文对喇叭人的形成以及其族称“喇叭苗”的来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喇叭人在居住、宗教信仰、服饰、语言、婚丧习俗、节日和禁忌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生产知识、创造文化。传统人类学以遥远的与“欧洲中心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非西方”的“原始社会”或“土著民族或族群”社会文化研究而著称。伴随研究范式和理论格局的拓新,人类学研究的“田野”不再是纯粹“远方”的“他者社会”,“田野空间”亦从地理空间范畴延伸到文本空间、口述传统及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等非地理空间范畴,人类学者不断游走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丛林中观他以视自我,运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来进行着自己的知识生产、文化实践和理论建构。与此同时,人类学者对传统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与科学性进行反思与批判,推动着文化人类学理论范式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铁道部为实现铁路商业利益与工业品供需平衡举办了四届铁路展览会。铁展会通过风光电影、图像、照片、模型、导游手册等“视觉化”的展览媒介,对铁路沿线的人文景观与新型休旅空间进行推介,既为国货等物质产品的推行提供了集中展示的空间,又为铁路旅行文化的形成与推广创造了机会,从铁路旅行的全新视角创造并传承了铁路文化的深刻内涵,更以直观、深入的视觉冲击建构了民族认同的政治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以少数民族地区苗族幼儿本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为视角,剖析当今新生一代苗族幼儿不选择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原因,分析苗族语言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基于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与发展的考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可通过设置少数民族文化兴趣班、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及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苗族家长可通过对幼儿实行“双语”教育来实现苗族语言的传承,此外,还应注意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