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是全国社会科学管理界探索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交流科研管理研究成果,不断推进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理论化的重要平台。从其前身内部刊物《社会科学管理》开始,《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走过了20多个年头。通过案例对比反映了刊物自身的巨大变化,同时体现了我国社会科学管理理论研究取得的长足进步。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科学管理的理论研究需要获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科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创新是由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运用新思想、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对社会现象包括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独特的具有超越性质的理性加工,并将这种理性加工成果成功转化为社会财富的科学探索活动.社会科学创新具有新颖性、独特性、超越性三个显著特点,其中超越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社会科学创新对于确保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提高人的创造素质、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绳认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史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要充分论证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充分论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性;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一定要把中国近代社会作为重要的历史背景,党史研究必须要注意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全局。他提出要以现代化为线索来编写建国前历史的新框架,要重视对中间势力的研究;提出了可资利用的党史研究的方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研究的新论断,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政治历史环境、社会现实环境与学术环境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与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状况.从中得到启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中,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方法才会有效,评价实践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评价理论研究才会趋于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对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的决策参考作用日益加强,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相比,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决策参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本文试图从决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入手,分析其原因,提出涉及七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时代,社会的科学化和科学的社会化已经成为一种有目共睹的坝实。任何一个现代的政府,要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解决种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维持自身的生存,就必须重视社会科学、扶持社会科学、利用社会科学,使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的社会功能。英国政府只是近几十年来,特别是在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领悟到这个道理,并加强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持和组织,加强了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德昌 《阅江学刊》2012,4(1):12-20
基于势科学理论的理性信息人假设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社会人的量性、向性和对称性的复杂本质,其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于:为社会科学特别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在一维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摆脱只能应用低抽象性的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带来的种种困惑,从而为应用更高抽象性的数学工具铺垫了逻辑基础,为社会科学在基于信息相互作用的科学化研究开辟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全新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解放话语权,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目标,明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理念,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途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诉求和基本取向,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首当其冲的要务。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的建构与福利制度创新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福利是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政策分析 核心概念之一。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 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 社会福利观念上会形成不同社会理解。社会 福利观念反映现实福利制度安排,说明特定 时空处境下福利文化基本特征。本文首次将 中国社会对社会福利的社会建构概括为六种 取向,并分析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路向。  相似文献   

10.
在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实现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同担负起推进经济、社会、科学、文明全面发展的历史任务。大力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于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本质、特征、方法,以及科研管理、信息交流和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自古即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 ,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东邻日本即属于此东亚文化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有关日本人及日本文字的起源问题1 ,亦均与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 ,在日本即有“天孙降临”的典故 ,中国则有“徐福东渡”之传说 ,中日之间更有“同文同种”的说法。但迄今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表明 ,从严密的科学角度考察 ,此类记载与传说有些是难以凭信的。至于日本人究竟起源如何 ?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进行了深入探…  相似文献   

19.
元初江南故宋之地,其诗风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宋末诗风的延续,江湖诗风占据主流的位置。其原因则与蒙元统治的逐渐稳固、遗民心态的淡退、江湖诗人群体的依然存在,以及诗歌的发展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等因素有关。其诗风则表现为形式上的偶俪熟俗、风格上的流丽清圆,以及空疏无学、矫激任气,这样一种风气,直到延祐开科取士、诗风崇雅,才有了根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