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说.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是朴素直观的神性"敬畏".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是机械论视野下的遮蔽和断裂,那么,生态文明时代应当积极寻求自然之"返魅",这是人类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重建,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也是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2.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自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不仅存在着工具性价值关系,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蕴涵着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维克 《学术交流》2003,42(10):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界最根本的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对"人化自然"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进步观,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危机来源于人类自身的自负和悲剧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爱、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才能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的主张与"人类生存困境"直接联系在一起。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予以了高度重视,进行了多层面的解读,用西方的后现代理论、中国的原始"天人合一"思想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都陷入了误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作为解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佳路径已得到证实,是走出理论研究误区的哲学支点。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才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从而进一步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哲学思想产生了,它是当代社会反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形式,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则从实践的角度解释人与自然间的对立与统一、异化与和解,主张在实践中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因而理解和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退化、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土地沙化、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物种灭绝、资源匮乏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是时代提出的严峻课题。本文认为,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处于主动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理解人是建构人与自然和谐观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中和"思想作为古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具有内在同一性,其共同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国友 《社科纵横》2008,23(4):128-130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日渐深化,人与自然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全面异化;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却是暂时的,随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积极扬弃以及对"扩大了的生产力"的克服,人类会在新的更高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在环境伦理视阈中,当前中国日常生活模式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人自身的异化等现象.低碳生活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具有伦理意义的"碳联系"的伦理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世界建构环境伦理的"阿基米德点".只有塑造具有环境美德的人才能消除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世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3):73-76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合思想,"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道德经》中所蕴含的以柔克刚的辩证思想、清静平和的和谐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都对我们寻找生命最自然的本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哲学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本质地要求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决定性地诉诸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间的内在关联发生于对私有财产之本质的追问.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的本质界定为"劳动"("异化劳动")时,作为马克思之"社会"主张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必然进而表达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即表达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扬弃,表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主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道主义")的呈现与重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的社会学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乃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哲学视角的和谐状态的诉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的当代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建立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表现,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11):1-4
绿色发展的要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人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之中。人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因此必须呵护自然。人又不同于自然,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不当的改造自然的方式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发展,地球才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因自然而生,自然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当作人类生存的伙伴。推进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促经济发展,让人们在宜居的环境之中过上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5.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王玉芝 《社科纵横》2013,(1):190-191
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实践中的问题,又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当代价值。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学按照其基础价值论可分为两大阵营,即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在人与自然、与动植物和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处于争论状态。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争论并不在一个问题层面上,从根本上讲这种争论是一种"伪争论"。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11):91-93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随着人际交往的复杂化,现代人际关系出现严重危机。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从"人性本善"的哲理基础出发,通过建立价值原则,从人与自然关系、身心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寻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状态,最终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现代人际关系需坚持"和为贵"价值取向、以"先义后利"的和谐道德关系为基础,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19.
李义天 《唐都学刊》2005,21(3):41-45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两种基本纲领.两者对"主体"的不同界定,导致了其在哲学基础、伦理态度、解决方案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定位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但两者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归宿,即都要面对并反思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并不是由其中的某种"主体(性)"所致,而是由在现代性文明中丧失"主体性"的病态人格所致.故必须对现代性之消极因素展开批判,重建自由而健全的主体并以之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石.  相似文献   

20.
潘华琴 《学术交流》2005,(9):141-144
鉴于在当代文坛引起激烈争论的话题--"文学终结论",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解读海德格尔的哲学命题"语言是存在之家",不难透视出蕴含其中的生存论语言观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与语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或诗的语言成为人类返回自然、重获本真存在的途径,从而确定了文学艺术在当今的物质时代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亦不堪一击.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言说"命题是剥夺人的话语霸权、削弱人的"中心"地位的基石,他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平等的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万物在"世界之中存在".亲近自然,聆听大地寂静之音,并发之于声,便是诗的语言,是艺术.对自然之神圣的感悟与聆听,表现在人类生存上,便是对精神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与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