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秋宁  肖元珍 《广西社会科学》2004,(11):134-135,138
汉语对应的单、双音节动词在形式、意义、功能和音节的感受度方面都存在着复杂的非对应性和差异 ,这种非对应性是汉语词语弹性作用的表现 ,体现了汉语词语组合的独特文化精神———以词语的义类为本、体用兼备和名动互补。  相似文献   

2.
五代成书的《祖堂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禅宗灯录,是研究晚唐五代口语的第一手语料,对《祖堂集》疑问判断句进行分类描写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祖堂集》语言以及晚唐五代口语面貌,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晚唐五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研究,从而认识汉语由近代向现代演变途中疑问判断句的发展情况。《祖堂集》中的疑问判断句可分四类:特指疑问判断句、是非疑问判断句、反复疑问判断句和选择疑问判断句。每一类的功能不尽相同,有加强或减弱前项部分、加强或减弱中项、加强或减弱后项部分、加强或减弱整句四种情况。其中特指疑问判断句只表达加强判断,不表达减弱判断,是一种强势判断句。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NV)复合词中的名可以表比喻、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结果,据此可将偏正式名.动复合词分为不同的类型。对《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现代汉语双序词语汇编》等3部辞书的穷尽统计表明,各类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的数量多寡不一。要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必须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入手:历时上的原因主要是句式的分化作用,而共时上的原因则表现在音节限制和N的选择以及同构歧义上。历代偏正式名.动复合词之所以有不少传承至现代汉语,原因在于它们被高频使用着。动词性偏正式名.动复合词数量多于名词性主要源于动词的指称化。  相似文献   

4.
对于带宾语后形容词的词性问题,语法学界基本倾向于形动兼类说,但这些形容词并非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动词标准。双音节形容词通常可以直接带宾语,对《新编现代汉语形容词词典》中所有双音节形容词考察的结果表明,其中115个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直接带宾语,一半以上《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列出了它们的动词义项,尚有接近半数的还未获得动词义项,这与形容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和使用频率等因素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张瑞芳 《阴山学刊》2009,22(2):32-36
关于《易》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观点。从配价结构的角度出发,考察《易》中“用”、“悔”、“告”三个动词用法之演变轨迹,《易》的成书年代当在殷末周初。  相似文献   

6.
"双姝"模式贯穿林语堂多部小说,具有塑造女性形象、建构情节的重要功能,也是解读作家心理的重要线索,与深蕴林氏思想中的理想/务实、性灵/世俗等对应范畴实为同构关系。从《京华烟云》、《红牡丹》到《赖柏英》,"双姝"模式的演变显示了叙事者"白日梦"的升级,同时反差日趋显豁的是现实中更加务实的选择。林语堂的"双姝"模式既源自文学史的传统,又与个人情感经历密切相关。双姝对峙中"理想"一极的女性想象延续了名士"言志"的传统,成为作家文化人格的艺术性表白,也是对于自身现实生活之缺憾的别样修补。"双姝"书写显示了作家"女性同情"背后的"男性本位"。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有一类反义并列式词语在句中做状语的现象,这些词都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语素组成,如"旦夕"、"东西"、"前后"、"左右"等。虽然在句中它们都是作为双音节副词用做状语,但是这些词语的起源不同,发展也不平衡。考查发现,它们的演变脉络呈现出意义由实而虚、结构由松散而稳固的规律;而意义的变化和句子结构中位置的改变是它们发生词化、语法化现象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汉语词的双音节化及其发展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音节词占优势是现代汉语构词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语音简化的因素外 ,人们还应更多地考虑到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际功能的需要在词的双音节化进程中起了推动作用 ;汉族人民对对称机制情有独钟的民族心理情结 ,及其在双音节化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催化剂和原动力作用 ;现代汉语构词手段的灵活多样 ;短语凝结成简称或合成词 ;双音节化在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和词语运用中的强大魅力。词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不可逆转的内部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一组同义单音节动词在词义相同的情况下,它们有时可以分别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双音节合成词。通过对297组同义单音节动词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双音节合成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发现,297组同义词中有144组可以构成双音节合成词,并且其中又有7组合成词的词序可逆,组成同素逆序同义词。同素逆序同义词在内部结构和词性方面均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0.
《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堂集>是重要的禅宗早期语录.该书体现出禅宗语录一贯的口语化特色,是研究唐五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该文拟对<祖堂集>中的"将字句"进行研究,考察"将字句"在唐五代汉语中使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祖堂集》中的比较句,分析归纳比较句的各种类型,探讨《祖堂集》比较句的特点,以期为近代汉语的比较句研究提供语料和佐证。  相似文献   

12.
叶建军 《云梦学刊》2007,28(5):139-141
禅宗文献《祖堂集》中感叹句类型丰富,数量较多。一部分感叹句格式在上古汉语中就已产生,体现了句法格式的延续性;另一部分感叹句格式是晚唐五代时期新兴的,体现了句法格式的发展性。从感叹句这一视角,可以看出《祖堂集》的口语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上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新义,形成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语词。以《齐民要术》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新词新义进行考察,可见到这一时期产生的新词新义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探讨这些双音节词在汉语史中的承传情况。  相似文献   

14.
五代成书的<祖堂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禅宗灯录,是研究晚唐五代口语的第一手语料,对<祖堂集>疑问判断句进行分类描写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祖堂集>语言以及晚唐五代口语面貌,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晚唐五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研究,从而认识汉语由近代向现代演变途中疑问判断句的发展情况.<祖堂集>中的疑问判断句可分四类:特指疑问判断句、是非疑问判断句、反复疑问判断句和选择疑问判断句.每一类的功能不尽相同,有加强或减弱前项部分、加强或减弱中项、加强或减弱后项部分、加强或减弱整句四种情况.其中特指疑问判断句只表达加强判断,不表达减弱判断,是一种强势判断句.  相似文献   

15.
许培新 《东岳论丛》2013,34(4):60-63
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其"V+(一)个+VP"结构中"个"为量词,"V+(一)个+VP"为述宾结构,VP或为受事宾语,或为表情状、程度及结果的宾语,而只有当V不带时态助词"了","个"前"一"脱落,且VP为表示反复进行的"否定副词+动词","V+个+VP"固化为四字格时,"个"才虚化为助词,VP为表动量的补语。这一结构所表现的特点,代表了其时山东方言的某些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重要的政论文献,由政府向全国人民报告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和未来一年的工作部署等,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权威性途径,因此其翻译也具有特殊性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对2009-2013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和统计,对其中动词前双音节修饰语(双A)的翻译展开研究,结合中西方的思维文化对比,总结出一系列翻译策略,并从语言与力量的角度进行思考,得出了政论文本对外翻译中应恰当采取异化策略,以弘扬国威、鼓舞民心。  相似文献   

17.
“对”和“对于”的音节语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介词的“对”和“对于”在多数情况下能互换,“对”比“对于”的用法要广。而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它们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从音节方面来考证它们用法的差异。“对”是单音节词,“对于”是双音节词,双音节词发音较长,语气较为缓和,使后面的语言有较大的发音空间,拖带力相对要大些,所以“对于”后主要接词组,较少接名词和代词(或指量词)。单音节词语气较为短促,拖带力相对小些,“对”后接名词、代词较多,也可接词组。一个词,音节的长短影响到拖带语言成分的“量”,还影响到它在句中移动句法位置的活动能力。下…  相似文献   

18.
胡伟 《北方论丛》2011,(6):58-63
"上"、"下"的语法化经历了语法演变(由动词虚化为补语)和语义演变(由趋向性演变为动相标记)。"上"、"下"语法化的动因包括:人类认知方式及规律;语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泛化;语用推理;汉语双音化趋势与表意精确性的影响。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类推机制;泛化机制;转喻和隐喻机制;主观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针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双音节"形名"区别词(共计71个)的专项研究,从是否接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和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进而对该类复合词的语法和构词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4,(8)
我们把"并"这类在句中可有可无的负极性词语称之为"隐身"型负极性词语。语气副词"并"经过了一定的语义演变,从最初动词语义上升成了表语气副词的否定词。"并"的特征在于不拘泥于时间的量,"并"+否定结构否定了外显性的预设,激活了内隐性的预设,还体现着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性,这些都促使"并"具有元语启动功能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