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相似文献   

2.
不能据《春秋》中的"仍旧"之文来否定孔子在《春秋》叙事笔法上的贡献,与《竹书纪年》比照,就会发现孔子"以义而制异文"的叙事特点。周朝礼乐教化所促成的取法于《诗》而"微言"的风气,至春秋末未减,故孔子修订《春秋》有取于《诗》。史与诗、戏曲"为体则异",但中国古代叙事诗和戏曲也有使用《春秋》叙事笔法者。虽然中国古代叙事源起于史官,但《春秋》叙事实出于对安身立命之儒家伦理的维护,儒家伦理在中国古代没有淡出,《春秋》叙事自然也不会从诸叙事文体中淡出。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分别被称为中国和El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中都有“魂灵”形象的出现,试图从《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中发掘“魂灵”形象并加以比较。据此,总结出佛教对中日两国“魂灵”形象的塑造有着重影响。佛教在中国受到儒家思想的干预,在日本则带有浓重的神道教色彩,这是两部作品中“魂灵”形象出现差异的主原因。  相似文献   

4.
《史记》《汉书》叙事形态是古代史传叙事的典范,数术叙事传承了《左传》的神秘化特征,是数术文化氛围昌盛的时代背景下,在史传文学领域中的映照。《史记》《汉书》数术叙事的神秘化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作品叙事的意象化思维,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在《史记》《汉书》的数术叙事过程中,蕴含了古代数术文化与文学结合体现出的修辞意蕴,并构成了叙事寓论断和刻画人物言简意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韩小龙  邹华 《兰州学刊》2006,2(11):84-86
同样是描写乱世中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倾城之恋》与《飘》在故事情节生成、人物形象塑造、审美风格形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表现在形而上的审美意义上又有较大的区别:《倾城之恋》以心理描写见长,表现出作家价值观恋世与弃世的无奈的悖论;《飘》则侧重于背景烘托,用雄壮有力的生命主题旋律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阿Q正传》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红楼梦》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庄子》“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相似文献   

7.
丁太勰 《学术探索》2012,(2):124-127
《左传》与希罗多德《历史》分别是中国与希腊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两书在叙述上都兼备理性与诗性的特征,既能以历史与科学的理性来辨别史料之真伪,解释怪异之现象,又能以诗化的叙事说理、语言艺术以及情感表达来丰富史书的内涵。理性与诗性的交融,是两部史书在叙事艺术上具有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高评 《文史哲》2022,(1):117-130+168
笔削原指史料的删存去取,乃历史编纂学之必要步骤。笔与削彼此互发其蕴,互显其义。笔而书之,排比史事可显意,连属辞文亦能见义。《春秋》笔削书法,一变为属辞比事之《春秋》教,再变为详略、异同、重轻、忽谨、先后、因变之史法,三变为曲直、显晦、有无、虚实、忌讳、回护之义法。或笔或削,大抵出于作者之独断与别裁,为一家之言所由生,藉此探索文心、史识、史观、历史哲学,可谓顺理成章。方苞会通经史古文,提倡义法,强调法以义起,法随义变,为中国传统叙事学着重笔削见义、比事属辞之"法"提供了学理依据。《春秋》《左传》等史籍"言有物"之义,大多推见以至隐,往往藉由"言有序"之"法"以表述。古典小说与戏剧叙事渊源于史传,笔削书法,自可作为解读《三国志》《三国志注》《三国志演义》等史传、小说、戏剧叙事之津梁与法门。  相似文献   

9.
夏继先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82-86,108
叙事结构对于作品的重要性人们早已熟知,对《左传》叙事结构也早有分析,但大多还局限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基础之上,也相当零碎,其研究有进一步拓展之必要。从西方叙事学理论来看,《左传》叙事呈现出了依"经"而行的时间结构"、众星拱月"的板块结构与"散点串珠"的隐性结构三大特征。这些特征背后体现了《左传》最大的"隐义"所在——既继承了《春秋》记事特点,又与《春秋》相迥异——《左传》应别为一家。  相似文献   

10.
朱庆华 《江汉论坛》2003,3(5):98-100
《祝福》与《一生》均是“五四”文学中揭露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罪恶的上乘之作,《一生》是小说界对封建礼教的第一声喊叫,《祝福》则是对礼教最沉重的致命一击;《一生》是现代白话小说拓荒期的佳作,技法的幼稚在所难免,近于速写,《祝福》则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圆熟之作,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祝福》是对《一生》根本性的改造与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对赋体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时,尽管《汉志.诗赋略》"杂赋"与《文选.赋》二者所面对的作品有多寡之别,但在分类做法与编次原则上有较多的相同点。分类方面,二者在以作品题材为标准的同时,还以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色彩为依据,为特殊赋类命名的做法也相似;编次方面,二者均从儒家的价值体系出发,以政教功用为原则。《文选.赋》的分类与编次当受到《汉志.诗赋略》"杂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春之歌》中的爱情叙事和革命叙事是这部作品的主要结构因素。作品曾被学者指责为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今天,当我们更加注重让文学回归本性时,再来回顾这部诞生在特殊年代的作品确实别有风貌。作品以女性为整部小说的核心,且其清新典雅的语言使其有了与同时代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的以往研究主要集中讨论鲁迅如何通过该作品描绘中国人的国民性以及阿Q个性特点分析等。本文关注的重点有二:其一,借助西方经典叙事学的"叙事"、"叙述者"概念,分析作品中叙述者的身份、功能及参与叙事程度,阐述鲁迅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确立该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其二,本文依据修辞性叙事理论中的读者建构理论,探讨处于特定场合、特定语境下作者、读者、叙述者、受述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论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修辞交流,以实现对该作品叙事策略较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夜行货车》是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代表小说之一。作品有两条非常明显的叙事线索,第一条指向男性霸权,第二条则指向文化殖民。借助于刘小玲的故事,作者揭示和批判了广泛存在于台湾社会中的种种隐秘的霸权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15.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4,(5):130-134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 ,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 ,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 ,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尘埃落定》的神秘主义叙事与藏族苯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寻《尘埃落定》的神秘主义叙事出现的原因时,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阿来受魔幻现实主义思潮影响,借鉴欧美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结果,从而忽略了藏族苯教文化中的巫术观念、灵魂观念和征兆观念在《尘埃落定》神秘主义叙事建构中的美学意义。研究发现,《尘埃落定》中的神秘主义叙事更多的是来源于藏族苯教文化,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是作品神秘主义叙事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种与过去那种“冷漠”的叙事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 ,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长达 5 0年的人生历程。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叙事学分析 ,揭示了《活着》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认为《活着》虽然展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表现了人的一种命运 ,但总体上还没有使人灵魂震颤的力量。其在艺术上却有独特的魅力。它的叙事情境、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都有精巧迷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发现,《中庸》与《性自命出》有许多共同点,在“性”的解释方面也是如此.它们对“性”都作“可善可不善”解,且都肯定有向善发展的可能.但两者也有不同,笔者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庸》讲“诚”,而《性自命出》则无.虽然说《性自命出》讲信(“信,情之方也”),且“诚”也有“诚信”之意,但“诚”在《中庸》中不仅仅是“诚信”,更主要是上升到一种本体的高度.整体现之,《性自命出》还没有达到如此的高度.如果说《性自命出》也是子思所作,那么《性自命出》是早于《中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桐颂》是上博楚简中数篇楚辞体作品之一,是与屈原《橘颂》在性质、旨趣、体裁、结构、艺术表现甚至文字篇幅等方面都颇为一致或大略相同的咏物诗。其作者,当是类于屈原、任职官府的楚国士大夫;其内容,犹同《橘颂》,赋桐成颂以颂扬热爱家国、心志专一、坚贞刚毅、特异独立、端正梗直、不从流俗、抱负远大、志节高尚的品格精神;其表现,则如同《橘颂》的"赋而比之也",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其产生时代,也大致是屈原生活时代的战国中晚期。比较而言,《桐颂》与《橘颂》有着形式的朴雅之别、境界的低高之分等差异。《桐颂》及上博楚简中其他楚辞体作品的面世,使得人们对楚辞的兴盛、先秦文学的演变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7,28(1):59-63
《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承继《诗经》精神,尤其深受《诗经》大、小《雅》贵族士人忧国忧民思想之影响,其忧患意识约有八端:自修之忧恐,不遇之忧思,育才之忧患,颓风之忧叹,遭诬之忧愤,疏放之忧怨,民瘼之忧伤,国难之忧戚,而其忧患之焦点则在于“忧国忧民”。《诗经》与《楚辞》忧患意识的本质相似,而其内涵与形态则有差异。《诗经》表现为:人称多样,无主名,集体性,句短情促,多用复句与赋比兴手法,个人、家庭、社会忧患层面丰富,多呈平民化色彩;《楚辞》表现为:诗人直抒胸臆,有主名,独立性,句长情婉,多用香草美人比兴象征手法,集中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属贵族阶层身份。《诗经》、《楚辞》共同奠树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甚大。在21世纪,我们应当继承忧患意识优良传统,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世界和平等伟大事业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