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无头战神刑天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刑天即蚩尤 刑天,是中国古神话世界的著名“反抗神的神”。其事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刑天)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的形象蕴涵着激励人们斗志、败而不馁、愈战愈勇的力量。晋朝诗人陶渊明予以热情歌颂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刑天的对手是位天帝。据袁珂同志考证,此“帝”即上古神话与历史传说内极其煊赫的黄帝。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揣想,刑天殆即古神话的战神(兵主)蚩尤。据现有资料看,蚩尤是黄帝的主要敌手,而且也被黄帝斩杀得身首异处。  相似文献   

2.
颜建真 《天府新论》2011,(2):148-151
在中国古代载籍中,存在着大量的神仙战蚩尤的传说。这些传说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蚩尤神话历史化之后,蚩尤的性质已经定位,而诸多神仙战蚩尤传说的出现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宣扬忠义的需要;二是出于道教的自神其教。在这些传说的流传过程中,蚩尤的形象也逐渐恶化。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上古神话的尚德精神--兼与西方神话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 ,这一点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进行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情欲的神格特征 ;神话中充满对远古英雄和帝王献身精神的讴歌与礼赞 ,以及对神话人物保民佑民的职分要求。这其中一部分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 ,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后天的改造。几千年来 ,这种尚德精神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人物的期望 ,甚至也影响着 2 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梁甫吟》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名篇,这首诗汲取了屈原《离骚》的手法,以奇特的想象、大量的用典,创造出扑朔迷离而又警幻奇绝的诗歌境界,一个个神话和历史中的人物,被诗人的笔所驱使,他们超越了时、空、人、神的殊别,纠葛在一起,各自被诗人涂抹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在非现实的虚荒诞幻的世界中驰骋,演出的却是现实历史的一幕。这首瑰诡奇丽的诗篇,千年以来,盛传不衰。由于《梁甫吟》是李白集中的重要诗篇,所以自宋元以来,注家竞起,聚讼纷纭。而于其表达的不遇的愤懑和待时而起的思想,诸家均无多大异议。但具体说来,诸说又大致可举其歧议如下:(一)萧士赟、(见《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沈  相似文献   

5.
《天问》中的神话是由诗人屈原所记录,产于楚国,《天问》中的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楚国地域性特色,本文试从神话内容、神话表现出的习俗、神话语言论述其浓郁的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6.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因其在宗教上的卓越贡献而被称为"第二佛陀"。虽然宗喀巴从青年时期到圆寂,都是在西藏修行、完成宗教改革和著书立说,但在他出生地的丝路南线河湟段,流传许多对他神格化的民间传说。从神话的历史演进来看,上古时期是神话类型的发明期,历史时期是以上古神话为原型,对虚构人物或者历史人物进行神化的传播与传承期。考证宗喀巴神化传说中"神"走过的历史足迹,初民的原逻辑思维已经远去,多民族用上古神话原型不断介入地方历史,显现自己河湟段主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惠特曼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意识并成功摒弃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文学羁绊,以一个典型美国新式民主人物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和人民,以现代美语发言的伟大民族诗人。20世纪的中国更多关注惠特曼诗歌创作中的社会性、政治性因素与现实主义倾向,较少探究其超验主义因素与神秘主义倾向,发掘与填补此项不足,对深度诠释《草叶集》、全面理解惠特曼有积极的意义。作为美国神话的源头与颂歌,惠特曼诗作中的神秘主义倾向是明显的,其性质是一种诗性神秘主义,这种诗性神秘主义的思想来源系出多门,在《草叶集》中有细密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8.
颜建真 《天府新论》2007,(5):148-152
蚩尤和玄女在古代都被尊奉为战神,但是二者有相异之处。蚩尤是实战者,比较勇猛彪悍,英勇善战,而玄女是战争中的军师,她并不亲自参加战争;蚩尤战神的色彩并不总是正面的,而玄女则始终是正义的化身;蚩尤被奉为战神的时间比玄女早;玄女在文学中的移位也大多是正面形象,但蚩尤在文学中的移位就比较复杂。又因为二者的性别差异,玄女比较适合利用宗教发动农民起义的需要,后来在民间蚩尤的战神位置就被玄女取代了。  相似文献   

9.
在中英诗歌中,有许多的关于"有的人"(somebody)或者"没有人"(Nobody)的词句.中外诗人们在这两个词中寄予了深刻的含义,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有的人"或者"somebody"用来喻指诗人所要探讨的人物,所以是"大人物";而相形之下,"没有人"则指代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本文通过分析代表性诗人的诗歌中对"有的人"和"没有人"的描述,指出他们的不同指意.  相似文献   

10.
《恋爱中的女人》虽然吸引了无数评论家的关注,但鲜有人士从神话原型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佳作。劳伦斯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借用了希腊神话中命运三女神的典故,而且将其与北欧神话糅合在一起,以其作为神话原型,来唤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从而完成他的主要创作意图并藉此推广他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小说中的母亲、妓女、古德伦三个人物集中体现了劳伦斯对命运三女神这一神话原型的精湛运用。  相似文献   

11.
南唐二主久居金陵,他们的诗、词、文用韵可以反映唐五代金陵语音的实际面貌。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支脂相混、鱼虞无别,已经很难见到南北朝金陵雅音的孑遗。另外,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寒山与仙先不混,这与宋代的通语韵系有别,与金元词韵及《中原音韵》所载相似。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诗歌辉煌成就的掩映下,元代诗歌历来不被重视,关于元诗的研究寥寥无几,且难见全貌,但事实是,元代诗家众多,篇什浩瀚,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全面考察元代诗歌的发展进程可把它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元初由于诗人身份与心态的复杂性使诗歌创作融会了宋金诗歌的特色,呈现出“庞以蔚”的丰富性;大德、延祐间是元诗发展的高峰,“雅正”是其主旋律,内容多“治世之音”,风格尚雍容平正;延祐后,诗风丕变,以张扬个体性情为出发点,突破了“雅正”的拘囿,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其中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功不可没。元诗对唐宋诗歌的继承与对明代诗歌的影响清晰可见,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唐宋八大家"称名说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八大家”之称在南宋己见雏型 ,但正式提出则晚至明朝中叶。以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力倡“唐宋八大家”,是当时文坛斗争的需要。虽然“八大家”的提法在明、清时期不时遭到非议 ,但因其的确代表了唐宋时期散文理论与创作的最高水平、具有特色各异的风格且为学者提供了习文范式而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5.
宋元易代之际,家铉翁作为祈请使,被元朝羁縻北方十九年,南归时已年逾八十。今存其创作几乎全作于羁北期间,以抒发故乡之思、故国之念和坚守之志而深切动人,从中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其诗文多以乡国之思蕴涵黍离之悲,以前朝遗民流寓之身,亡国之恨不便于直接表达之故也。  相似文献   

16.
唐宋两个朝代的山水旅游诗是我国古代山水诗并峙的两座艺术高峰,宋诗虽在唐诗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唐代旅游诗中的边塞诗气象更为大气磅礴、题材更加丰富,在审美上唐代旅游诗更具壮丽之美,而宋代旅游诗则有小巧之美。两个朝代旅游诗风格的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朝代的综合国力、政治经济、内政外交、意识形态、社会风尚的迥异。  相似文献   

17.
贾秀云 《晋阳学刊》2005,(2):115-118
郝经是元初重要的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儒学的积极倡导者.入宋议和改变了郝经的人生轨迹,在16年的被囚生活中,郝经反思了他所做的一切,此间所写的<和陶诗>真实记录了郝经被囚时期对自己行为的思考,以及痛苦、希望、失望的种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他把《三国演义》与历史著作、唐宋诗词、元曲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把《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比较,说明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突出成就;把《三国演义》本身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比较,或探讨了《三国演义》人物的鲜明个性,或阐释了《三国演义》情节的"特犯不犯"。这样独具特色的比较批评,对读者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后人的小说批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雪霄 《齐鲁学刊》2013,(1):128-131
辛弃疾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词人,其词作不仅抒写了雄浑壮阔的内容,而且具有词这一文体幽深精微的美质。文人和英雄的双重身份,使辛弃疾的情感格外深沉复杂,发而为词,就使其词作盘郁顿挫,具有特别动人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意象上"摧刚为柔"和大小意象的对比,在结构上"以文为词"、"引气入词",在用典上丰赡贴切等艺术特点,也使其词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曲折含蕴美。  相似文献   

20.
元代财赋运转机构——转运司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运司设置于五代时期。其主管官吏称转运使,始见于唐。转运司的权力在宋代发展至顶峰,兼管民事、司法、监察、财政及军事等职。至元代,转运司开始走向下坡路,权力范围明显缩小,只负责财政事务,如催征赋税、办理上供、转输物资等。目前史学界对宋代转运司的研究颇多,而对元代转运司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此时正是转运司变迁的关健时期,通过考证元世祖朝转运司的沿革过程,可以探究出元初转运司不能稳定确立并从此走向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