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离骚》创作,最早见于司马迁文。《屈原传》先云:“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的思而作《离骚》。”既而《太史公自序》又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少卿书》亦同,“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疏”与“放逐”意念有别,司马迁修史应不至混淆,那么以上存在差异的两说又当如何认识?对此,论者常常围绕《离骚》的具体创作时地研讨,却较少关顾其题名含义自身。本文拟从问题的后一方面考察分析,试图说明《离骚》称谓其时流传二义,太史公两说之不同当可理解。 掠观齐梁以降,…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巨著,同时也是第一部卓有成就的传记文学作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文分析了司马迁的《信陵君列传》与郭沫若的《虎符》,考察了二者的异同,寻求其原因;研究了两位作家的艺术个性,探索郭沫若对古典文学如何继承、借鉴与革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离骚》是屈原的长篇抒情诗,诗题“离骚”二字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序》)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郭沫若则认为,“离骚意即“牢骚”.据今人考证,又认为“离骚”是“劳商”二字的异写,“劳商”本是古代  相似文献   

4.
班固对于屈原及《离骚》的批评,包含了人格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审美批评三个方面。"露才扬己"虽是屈原悲剧性的性格缺陷,不符合中庸的标准,但却揭示了屈原人格层面中最本质的一面,已具性格批评的特征;《离骚》的创作动因是忧愁幽思,文本内容又多虚无之语,道德内涵不合经义法度,故不可与《诗》《书》等儒家经典等量齐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价值判断;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观照,《离骚》弘博丽雅,堪为辞赋之宗。屈原从容英华,衣被后世词人。皆有别于经学和一般辞家。对屈原地位及《离骚》艺术特征的高度评价,体现了班固自觉的审美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5.
清人胡文英《屈骚指掌》在《离骚》题解中说:“《离骚》先述祖、父,中及其姊,末曰‘国无人’。玩其严整,应是初被疏放时回秭归故居所作。”虽胡氏所谓“初被疏放”及“回秭归故居”之说缺乏根据,但他意识到了《离骚》的开头、结尾与创作地点有关,却不能不说是卓识。我在《<离骚>的创作时地》一文中已论证了《离骚》作于怀王二十四、五年被放汉北之后的两三年中,具体说来当作于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之间。《抽思》中说的“江潭”,当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三泽玲尔先生在其所著《屈原问题考辨》一文(原载日本《八代学院大学纪要》第二十一号)中,对屈原的《天问》《桔颂》两篇作品阐述了如下见解:“古以色列《旧约》中的《约伯记》,在主题上和超越世俗的态度上都与《离骚》相同,它的主人公有热烈而虔诚的信仰,但在不断遭遇不幸时却开始怀疑和咒骂神明,结果,在宇宙创造的秘密问题上连续受到神的质问,他无言答对,终于又否定了自己,最后还是托神的恩惠才改变了命运。这一构思使我想起了《楚辞》中《离骚》之外的两篇诗,一篇题为《天问》,写的是宇宙创造的秘密和历史的质问,一篇题为《桔颂》,是对桔树的赞歌。也就是说,假设《离骚》与古代的迎春仪式有联系,歌咏正义之士的超越世俗的态度及其灵魂的苦难,并因此与《约伯记》有共同点,那么《天问》就很可能不是别的,而正是上帝对《离骚》主人公的告诫,因为他由于遭遇不幸而忘记了遵循天命。还可以考虑,如果认为《离骚》的主人公以此完全否定了自身,并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托桔复活,则《桔颂》就是其复活的赞歌。”“另外,在  相似文献   

7.
新编《辞海》下册4290页“刮地皮”条,举书证为:《新唐书·程晔传》:“[李固烈]请还衡州,既治装,悉帑以行。军中怒曰:‘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按:此条书证谬误有三:一是拼“日华”二字为一字“晔”,造成人名误称,引起篇目之误,《新唐书·卷二一三》作《程日华传》;二是引文首句方括号,只应施于“李”字,“固烈”之名为原文所有,不当括入;三是地名本作“恒州”,引  相似文献   

8.
《九歌·东皇太一》的最后一句:“君欣欣兮乐康。”关于“乐康”的诠释,专家的释意颇不一致。 郭沫若在《屈原赋今译》中译为:“你高兴,我们喜洋洋。”是只译了“欣欣”而略舍了“东康”; 文怀沙在《九歌今译》中译为。“神啊;你多么愉快而又健康;”是把“乐康”直译为“健康”。这是根据王逸的《楚辞章句》:“欣欣,喜貌。康,安也”而来的。我们知道,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有许多注释是错谬不可信的。 《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乐康”即此“康娱”。“康娱”连文,《离骚》内凡三见,学者多所论述,早已正王逸…  相似文献   

9.
<正> 自刘鹗(1857--1909) 的《老残游记》问世以来,有人以“谴责小说”目之,有人以“反动小说”批之。《老残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小说,人们似乎都忽视了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对《老残游记》所作的自我说明。他在《自叙》中认为,“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哭泣分两类:一为“无力类”;一为“有力类”。“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他说,他的《老残游记》则是后一种“有力类”哭泣:“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这一说明,应该说是符合《老残游记》的实际的。那么,刘鹗又是为着什么而“哭泣”呢?  相似文献   

10.
关于《楚辞》人物形象的喻意问题,游国恩先生说:“屈原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他自己,……他把楚王比作丈夫,而把自己比作弃妇。”①他引用《周易·坤文言》:“坤,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来印证他的观点,认为“屈原以女子自比是很有理由的。”游先生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不错,《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屈原自己就不完全正确了。以《离骚》为例,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并非完全以“女人”的面目出现的,经常也以男子的本来面目出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描写的是骠悍…  相似文献   

11.
曹植笔下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香草美人”与“闺怨思妇”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中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两个基本主题。然而这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差异。“香草美人”自屈原之后大都重在写“美人”,大致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女性为追求对象,男子思慕渴求而不得美人一顾。这里的“美人”代表着某种理想或力量,如《离骚》中的求神女、宓妃、简狄、有虞之二姚。这种“求女”并非追求“爱情”,所以不能将其纳入“爱情诗”之中。另一种则是以美人为道德情操的体现者,多用于自比。如《离骚》中的“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啄谓余以善淫”,此为自比于美人。在《离骚》中,不论美人是…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讽体诗总数约占305篇的1/4左右.这种体裁的诗作,在题材类型上,主要针对被“讽”对象所出现的人事处置失误、家事处置失误和国事处置失误的程度或进行正面引导、或直率劝阻、或强烈批判;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而在“议”这个层面又突出运用了“讽喻”、“谏诤”、“诘难”和“抨弹”四神表达方式,从而使“讽体诗”呈现出与《诗经》中“赋”、“比”、“兴”、“雅”、“颂”五体明显不同的思想艺术特色.从诗歌文学的发展看,《诗经》“讽体诗”的题材类型和主要艺术手法直接为以《离骚》、《九章》为代表的“楚辞”提供了范式.从讽体诗中得到文学以外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西周王朝的创始者为减少和避免中央最高层出现言行和决策失误,一开始就在体制内设立了“谏官”制度,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机构和职位;而《诗经》中的“讽体诗”既为这种制度的确实存在提传了一种文献佐证,同时也以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内证了其本身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胡凯伦 《社科纵横》2007,22(3):113-114
《离骚》融合南北文化和文学风格,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创新。本文从春秋行人赋诗言志与屈赋诗缘情的关系,原始巫风仪式对比兴思维的影响,间接隐语对神话比兴的指向性三个方面管窥《离骚》对于《诗经》比兴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实录”精神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进行研究,而对《史记》悲剧性的系统论述则为少见。如果说,《史记》溶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而使它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怎样理解《史记》的悲剧性呢?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①司马迁身受宫刑,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横祸,对他的打击也是异常惨重的。“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②因此,司马…  相似文献   

15.
有关渤海的“显州之布”和“沃州之緜”问题,多年来在中外史学界引起密切关注。有些学者把“显州之布”说成是棉布,有的则认定“沃州之緜”是木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我们感到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考证和商榷。本文的要旨在于说明:“显州之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沃州之緜”是丝緜而不是木棉。关于渤海“显州之布”问题,1937年《满铁农事试验场》报告书中最早提出了“满州可能从古有棉花栽培的历史”的推断,它引用了《盛京通志》里所记的“沃州之棉”。1956年金毓黻先生在《关于渤海国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说:“据各书所记,渤海国生产情况:农业  相似文献   

16.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为人和创作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为人和创作态度林锦鸿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其创作心态多种多样,但大底离不开“发愤”二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相似文献   

17.
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一文的后记中,海德格尔选用了黑格尔的一段文字,对他自己有关现代艺术的现状和本性的思考作了总结。这个选择绝不是随意的。相反,它再次表明,正是黑格尔思想所占据的中心地位,促使海德格尔对思想史进行批判和反思。黑格尔对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作过一个著名的、但又常常被人们误解的评论;“对于我们来说,艺术不再是真理获得其存在的最高形式。”他断言说:“就其最高的使命而言,艺术成了,并且对我们来说它永远成了某种过去了的东西。” 海德格尔承认,黑格尔所说的艺术之死事实上也许真的正在发生。艺术的死亡并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巳矣。子曰:“吾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以上所引孔子的话,并未见于《论语》中。故司马贞的《索隐》说:  相似文献   

20.
离骚浅谈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出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他的诗篇,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在文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离骚》是屈原的主要作品。本文仅就《离骚》的产生、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它给我们的启示等方面谈点体会。一、《离骚》是屈原用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生命写成的,是他为理想而斗争几经失败的怨愤经过极度压缩后,所爆发出来的伟大诗篇。屈原任左徒期间,楚国的力量在七国当中仅次于秦国。当时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对峙,相互斗争着想完成中国的统一。屈原积极地将楚国的兴亡和完成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