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梳理了汉语语序的研究历史,特别是汉语“句序”的研究成果,重点总结了代表我国复句研究最高水平的《汉语复句研究》中的“句序”研究成就。研究表明:第一,小句的排列次序不单单是语用表达的需要,在联结关系、逻辑基础上,在关系词语的使用上都有条件限制;第二,小句句序和小句特性协调统一;第三,小句类型和小句次序有密切联系。“句序”研究充分证明:不能机械地套用短语规则来解释句子,要从句子事实出发,研究其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熊苇渡 《兰州学刊》2012,(8):193-196
惯用句①是长期习用、意义相对完整、结构简洁稳定、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无论是在中文还是日语中,以身体词汇构成的惯用句相当多,据《日语惯用语例解手册(人体词汇专辑)》统计,约占日语惯用句的25%.以含“手”的身体惯用句为例,《广辞苑》的惯用句部分收录133个有关“手”的惯用句;而在《现代成语词典》中,则收录了248个有关“手”的成语(或称之为“惯用句”).文章仅以含“手”的中日身体惯用句为例,探讨惯用向的组形特征、语义构成,进而寻求惯用句的隐喻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3.
可逆句指的是动词前后的名词或名词结构可互换而表达的语义基本不变的一种句式。以可逆句“英雄出少年”“少年出英雄”和“他是谁”“谁是他”为例,结合静态和动态可以发现,在静态的句子层面,可逆句是可逆的,成分换位后语义角色不变;在动态的语篇层面,可逆句不可逆,不同的句子适应不同的上下文。具体到这两组句子,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使用频率和语篇然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叶梦得将“云门三句”与老杜诗法同参,颇堪玩味。盖杜诗之大气磅礴、混茫无缺,正合云门之“函盖乾坤”;其心随物转、即事而兴,深契云门之“随波逐浪”;其或起而突兀、或结语陡然,恰与云门打破语言执碍之“截断众流”不谋而合。而一诗中或含云门三法,正是杜诗“顿挫”之所在。杜诗与“云门三句”内在气质上的通联暗合,未必自觉地触碰到了诗禅交汇的一个侧面,却使“诗史”有了宽厚的背景、强大的张力和多维的风调,使“诗圣”另有一番大关怀、大自在、大愉悦的非凡气象。唯此,其诗与人方具有超越文学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5.
X同时于Y,是指X的时间和Y的时间在时间轴上至少有一个共同点。“的时候”是同时标记,“时候”句只表示同时关系,具体包括重合型、包含型、交叠型和相接型四种类型。综合视角与分析视角、小句时间与事件时间、客观同时与主观同时、现实性与确定性制约着人们对“时候”句时间性的认识,以往有些学者之所以提出“时候”句表示先时关系和后时关系,就是因为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梳理同时关系的四种类型、探究认识“时候”句时间性的制约因素,亦有助于分析“时候”句的习得偏误。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旺 《阴山学刊》2009,22(2):37-42
在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中,名词性成分(NP)可作主语,也可作标志词“叫”、“被”、“让”、“受”、“遭受”等的宾语以及谓语动词的宾语。介词标志型被动句中的动词性成分前后一般都有附加成分,它有五种基本句型。动词标志型被动句则有两种基本句型。被动句和主动句之间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7.
汉语处置句不同于Inuit语的逆动句式,处置句中"把"的宾语是基础生成的,并非由后续实意动词移位的结果,不存在宾语降级现象,故不可以被定义为逆动句.处置句同逆动句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的主宾语同被动呈逆向分布.处置句可被分为处置意处置句和影响意处置句,前者可进一步分为打击意及安置意句式.处置句内部有题元角色的重要性差...  相似文献   

8.
论英语隐喻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对英语中某些句子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说明隐喻是这些句子形成的机制。首先提出“隐喻句”的概念,对“隐喻句”进行比较明确的界定,进而探讨“隐喻句”的生成机制,说明“隐喻句”是思维隐喻在语言隐喻(具体来说,句法隐喻)中的体现,是拟人化、拟动物化、拟植物化、拟物化和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模拟情景调查和语料库搜索等手段,调查分析了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的变异.结果显示广州人最常用“VCO+但”的形式;“VCO”式常用度排行第二,说明在不用“佢”的情况下,VO语序的“VCO”式仍是表示处置义的优选句式;“‘将’字句+佢”排第三;“将”字句排最后,是广州人说得最少的形式.结果反映出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依然是方言特征明显的形式占优,未有出现向普通话真正靠拢的趋势.语料库搜索到的语料还证明不管是“‘将’字句+但”还是“将”字句都常见于谈论时政类话题的话语当中.  相似文献   

10.
从对汉语“NP1 V NP2 XP”格式中V的考察着手,可初步认定汉语中语类选择一个论元补语小句的几类动词,并重新界定了汉语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根据重新界定的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确定了汉语中动词性小句的存在,使动结构中论元补语小句的存在;认为小句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可以统一解释一些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是汉语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理论,体现了语法研究中理论上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对紧缩句可按一般句子去分析,而不必先论来历.(1)刚装上车又卸了下来.(张静主编《现代汉语》)(2)一问三不知.(3)你去我也去.这类以往叫作紧缩句的句子去掉句调,剩下的短语有个共同特征:多核心(核心谓词不止一个).居此,可叫“多心”短语,但是听着不雅,不如叫作多元短语.这类句子就命名为多元句.多元句中间没标点没停顿,无分句标志,里面不存在分句,显然属于单句.确立多元短语,多元句还会为解释相关现象提供方便.(4)你去我也去,咱俩都去.(5)一问三不知,神仙怪不得.(6)一个一问三不知的人,你能问出个啥?例(4)、例(5)两个复句的第一分句都是多元分句.例(6)“人”的定语由多元短语充当.以往把紧缩句划归复句,管它叫紧缩复句.这中间存在一系列问题:(一)为了把紧缩句归入复句而特设紧缩复句,又为设立紧缩复句而不借修改复句的判定标准.不再把分句间的语音停顿(分句调)视为必备条件.这里采取的是让复句迁就紧缩句的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归类原则.(二)紧缩复句的分析,不具备可操作性.分析复句,一般都要划分分句,标示分句的关系;而分析所谓紧缩复句却“光说不作”(参见(七)),说里头怎样怎样,可从未见到有谁正儿八经地象分析一般复句那样演示过,因为划出分句这一步就做不到——紧缩句整个儿就是一句!(三)紧缩复句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有针砭当时文坛时弊之义.《章句》篇提出了“章明句局”说,对于其重要意义,黄侃认为“句必比叙,义必关联”;刘永济则有“自然之次序”的解释.安章宅句有五大原则,即:“振本末从”的整体有机原则;“舞容回环”的艺术性原则;“随时代变”的句中用字变化原则;“折之中和”转韵原则;“闲而有用”虚字运用原则.《章句》篇的核心是营造语境问题,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意识,几乎包含了文本语境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3.
存在动词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动词.提出了存在动词的判定标准.研究了存在动词的分类及句法框架.从语义类型和结构类型两个角度列举了“有”字存在句与“无”字存在句.提出了“构式化”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从<马氏文通>开始,许多学者都对小句宾语句作过一些探讨,包括对小句的认识、小句动词的类型、小句宾语与兼语的区别等.但这些研究都是将小句宾语句割裂为动词和宾语小句两个部分,并单独观察其中的某一部分,很少同时观照二者.因此缺乏对小句宾语句总体上的系统把握,而且并没有发现小句宾语句是由两个事件整合而成,也就很难挖掘出小句宾语句内部更深的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中的存在句为语言依据,探讨以这两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在认知空间“目标”与“背景”的过程中是否具有不同的认知倾向。文章首先概要描述英、汉语存在句的基本句法和语义特点之后,然后针对“在认知‘目标’和‘背景’时英、汉语母语者有不同的先后顺序倾向”的观点,提出了否定性的实验证据,对今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详尽分析十种不同的汉语句式将英语中的被动句顺译成汉语的被动句,探讨了将英语被动句顺译成汉语被动句的技巧,这些技巧有助于英语被动句的翻译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达到较完美的对等.  相似文献   

17.
小句宾语句是由表示两个事件的小句整合而成.主句动词和小句宾语都有各自的整合特征.同时,整合后的小句宾语句也呈现出与一般单句不同的特点,主要包括时间性特征、多层整合特征和反整合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现在高校流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属于“国家‘九五’规划重点教材”.其中第四卷“宋辽金部分”,在诗词的语词注释、句意阐释以及疑难语词的失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推敲的地方,就此奉以疑议.  相似文献   

19.
李学军 《殷都学刊》2023,(2):113-119
豫北内黄方言中存在一种规约化程度较高的表示婉拒的答句“俺VD嘞”。该类句子属于持续类变韵句式“S施事+VD+O受事/结果+嘞”的一个下位类型,动词变韵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后结果状态的持续”,句式义为“施事通过某行为而领有某物”,主要用于日常会话中发话人表示要赠予听话人物品的场合。能够进入答句的动词主要包括获取及获取方式义、制作义动词等,并受到引发句中名词性焦点成分以及现场时空条件等语境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被动句中介词"为"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句中的介词“为”是动词“为”在“作为、成为”义位上虚化的结果。表被动的“为V”或“为NV”最早是述宾结构 ,由于“为”用在行为主体和动词前面 ,逐渐发生了虚化 ,成为引进动作行为主体的介词“为”。“为N所V”、“为N之V”、“为N之所V”、“为N见V”、“为N所见V”、“为N之所见V”等格式是“为NV”被动格式的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