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筑源于人类遮风避雨的实际需要,然而,建筑从来都是以物质性与精神性两方面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建筑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细部构件,成为建筑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建筑总是以自有的特性承载着装饰,装饰又以其特有的形式表现着深层的哲学、美学、艺术等多重文化的内涵.建筑和装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自古成为一体,谱写着建筑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相似文献   

2.
徐胤嫣 《晋阳学刊》2022,(2):130-133
始建于1756年的山西乔家大院,继承和发展了晋派建筑艺术文化,是晋派建筑艺术文化的极高成就。乔家大院建筑雄浑巍峨,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筑风格古朴雅致,是传统儒家礼乐传家伦理观的继承与发扬。建筑布局大气细腻,表现了传统民俗中刚柔并济的审美观。建筑装饰飞跃灵动,昂然有生气,是道家自然创造观的继承与发扬。乔家大院既保存了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又推动了实用建筑文化的发展,加速了人本建筑文化的进步,在推动晋派建筑艺术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在文化与形式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当代中国建筑,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综合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中的"反映论"和"中介论"等经典分析方法入手,构建一种以文化为中介的"多维与辩证的建筑意识形态批评"模式,是建筑批评的一种致思方向.当代中国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当展示的两个维度:一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穿越建筑形式的表层结构进入"比深度本身更深、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社会文化层面,探求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动力;二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该超越建筑形式被动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机械思维,努力挖掘建筑形式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如维吾尔族的建筑,蒙古族的毡包,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等。徽派建筑从精神内核到形态、特征是汉文化圈重要建筑流派之一。为充分体现徽派建筑与汉文化圈其它建筑流派的区别,特将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民居建筑与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福建土楼和江南水乡民居作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传统山地建筑意指四川省内未涉及现代建筑技术的山地建筑。它基于山地地形,以穿斗式结构为典型,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特色鲜明的一脉。杂合与封闭的矛盾性架构,平民文化根基,更明确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建筑美学中更深切的自然主义情结,是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使之在建筑学、史学、美学等诸学科中都表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多民族聚居区的寺院建筑往往蕴含着各民族多元文化互嵌交融的丰富信息。广仁寺是一座建于西安的藏传佛教寺庙,兼具汉藏两种文化,是西藏与内地人文交流的重要物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探寻清代西安城规划的特点,并针对广仁寺在西安城的特定位置,探求其选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从微观角度剖析广仁寺建筑型制与布局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汉藏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文章旨在通过“从特点到文化,再到具体表现”的研究逻辑,利用建筑与规划的实证,对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学术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播州海龙屯遗址现存"新王宫"建筑遗址的文化信息特征、特点与现存黔北地区仡佬族民居建筑形式、建筑特征、特点以及平面布局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应是一种必然、是一种相同环境、地域和所接受相同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下形成的建筑文化,这些建筑文化信息反映出播州土司民族与仡佬族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建筑领域,崇洋情结日益弥漫,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濒临湮灭。本文从文化学、文化的核心、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忘光大自己的民族文化,坚持文化的自尊自信。  相似文献   

9.
闻玉智 《北方论丛》2002,(2):105-108
坐落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市堪称建筑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它展示了中外数十个民族的建筑文化以及不同时代建筑艺术的风格特色,留下了世界性的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对这些极为珍贵的文化宝藏和旅游资源必须予以应有的保护和有效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睿  李泽琛 《东岳论丛》2005,26(4):143-145
《周易》一书中保留了大量有关我国传统建筑的史料,对我国的建筑文化影响深远。《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出了哲学阐释,形成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源自《周易》的宗法礼制也渗透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形成了影响,堪舆相宅理论也是由《周易》的术数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孝道是人类独有而永恒的行为,是人类独有而永恒的伦理。在地球村里,中华孝道源远流长,备受各国尊崇。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孝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优秀廉政文化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徐光启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廉洁典范.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最为后世怀念的却是他的道德人格和官德操守.他一生清白劬勤,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出淤泥而不染.这种崇高境界得益于从小的家庭教育和徐光启的个人努力.以古鉴今,徐光启的廉洁思想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爱国修德、勤政为民、教育后代、建设家风、引领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宗教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渗透和持续的影响。中国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其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本土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即从对西方或外国心理学的模仿和复制中解脱出来,使之植根于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传统和挖掘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来自于当代心理学演变和根源于本土心理文化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三个核心内容:“心理文化”是对心理学本土传统的新挖掘;“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对心理学环境因素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任何翻译作品都可能产生误译,究其根底是“误读”问题,但文学翻译中的“误读”却具有及其复杂的特点.大多数对《西游记》译本的研究都集中在佛教道教等大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上,很少有文章对年龄的翻译进行分析过.通过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理论来探讨西游记詹纳尔英译本中年龄的处理,并提出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我国《婚姻法》有关结婚程序的规定中存在着法定登记制与世俗仪式制、自愿的婚约与必备的婚约的冲突。这些冲突实质上体现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中国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文化的冲突。要解决这些冲突,必须要遵循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法律文化,并促进观念性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18.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使得汉民族不断吸收新的民族成分,不断壮大。由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相似文献   

19.
何爱国 《河北学刊》2005,25(5):60-67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既充满了反抗,也在不断地调适、整合和重建。从儒家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儒家的调适和重建方式主要有:“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以“中学”释“西学”或以“西学”释“中学”、“中西会通”、“接续主义”、“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本位文化”、“中国本位”或“民族本位”、“西体中用”、“合题”、“化西”、“创造性转化”等十二种。在“现代化共识”形成(1919-1935)以前,儒家现代化的总体架构是“体用论”(“中体西用”);尔后是“创化论”(“创造性转化”)。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自身传统、吸收异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过程。经过重建后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将是一种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异域现代文化精华、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境的新架构。  相似文献   

20.
侯宏堂 《学术探索》2008,(5):121-127
余英时先生是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研究大家,他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之重建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着深刻的思考。余英时认为,中国问题乃是一个“全面的社会重建”的问题,而“社会重建同时也还是文化问题”。考察余英时的中国文化重建思想,对推动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余英时在其著述与论说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文化重建任务,即重建价值系统,重建人文学术,重建社会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