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俗文化是由民俗事象所构成的,民俗事象在其历史形成时期对人民的文化生活和行为会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更新,这些民俗事象逐步透露自身原有的不足,脱离时代的要求,甚至有些将会成为阻碍一个民族发展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作为一个文明的民族,对于传统文化不能一味照搬地继承,而应扬弃,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透视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探讨了撒拉族的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民间文学则用语言形式表达部分民俗。它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是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本文就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成人礼仪是一项颇受社会重视的民俗事象,它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青海贵德地区藏族女性成年礼仪作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事象,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并且在其传承过程中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5.
大量使用宋元时期的方言俗语,并成功地用之于人物塑造,环境描述,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色。其中有关出行的俗语,有关逃亡的俗语,有关婚丧的俗语,有关家庭、邻里、宗族的俗语,有关交际的俗语,有关酒的俗语,有关衣、食的俗语,有关财宝的俗语,有关岁时、天象的俗语,有关鬼神、禁忌的俗语,有关职事、生产、经营的俗语,多直接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民俗事象,揭示着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着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分类解释之,可供汉语研究、文学创作之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秋节在韩国称为秋夕,是韩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自诞生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意蕴内涵,活跃着多彩的民俗事象,至今长盛不衰.这些节日民俗事项在秋夕的舞台上,展演着韩民族的传统文化,呈现着民俗节日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表现民俗的方式有四 :(1)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2 )方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的内容 ;(3)方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 ;(4)方言单位折射出民俗的风貌。由于方言与民俗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 ,有必要建立起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方言民俗学 ,以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民俗作为人类的一种传承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充斥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作家真实反映生活,就离不开民俗的描写。陶渊明亦不例外。从其大量诗文的字里行间,可以窥测到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图;可帮助我们正确领悟其思想感情,深切体味其艺术匠心。一、民俗事家中的思想寄在陶渊明诗文中,民俗事象经常充当其寄寓思想感情的载体。象《挽歌诗》中对丧葬习俗的描写,便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观。挽歌,即葬歌。相传最初为拖引柜车的人所唱。晋代习俗,人死了,亲朋多唱挽歌,以示哀悼。这在《晋书·礼志》中就有记载:“汉魏故…  相似文献   

9.
先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显现着民俗的影子,以致我们在探讨先秦文化的时候,只有从民俗入手,才能对诸多文化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所谓民俗乃是指民间自发创造或自发地继承保留的、具有传承性和象征性的、并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事象和物象。通过民俗反映出来的文化,往往具有现实形态和理想形态。它们都涉及和影响人的思想、生活、行为和规  相似文献   

10.
女性民俗研究不同于妇女民俗研究,女性民俗研究有关女性的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并关注民俗生活中性别的习俗化问题,更着重思考性别关系下女性俗民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性表达。  相似文献   

11.
模因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因的特点是复制和传播。《围城》作为近代小说的典范,以其语言的魅力博得广大读者和专家的喜爱。在《围城》中,一些成语,俗语等经典语句被直接套用,甚至有些语言通过变异成为语言模因,并通过重复和类推两种形式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2.
对选举颜楷为股东特别会会长的时间和人数有的说法不准确。其正确的时间应为1911年8月5日,人数是六百余人。  相似文献   

13.
目前歇后语词典的立目存在标准不清、体例混乱等问题。我们在对近年来出版的11部歇后语词典考查的基础上,提出歇后语立目应该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和描写性原则,并结合立目实践,对词目的分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相关联的歇后语形式,从合时主张应该严格区分主条和副条,从分时主张只要结构和语义有较大差异就要单独立目。  相似文献   

14.
汉日语中存在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词语,不少动物被赋予了与人事相关的特定含义,拥有了固定的形象特征。通过汉日语中的惯用语、俗语,对十二生肖动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比较后发现,"虎、龙、蛇、羊"形象基本对等,"鼠、兔、马、猴、鸡、狗、猪"部分对等,而"牛"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不明俗字俗语,今人整理出版的明清白话小说常常出现失校、误校和擅改的情况。文章择取8例予以讨论,辨其正误,明其所以。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汉语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气息。在汉译英的实践中,歇后语的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顺应论对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带来了重要启示: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实际上是译者不断进行译语选择的过程,译者应根据歇后语的不同类别灵活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其译文顺应源语和目的语语境的各个方面,以保证交际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塑造了众多婢女形象,根据她们的言行及与主人的关系可分为谄媚型、乖巧型、不识时务型、为虎作伥型、有限抗争型等。她们的性格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如自身社会地位的低下、经济上对主人的依附性、封建文化的影响、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等。此外,婢女形象在小说中还有着较为重要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侠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到清代还有把虽然没有武艺但出手帮助人的行为称作侠的现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侠的概念有所拓展,他描写了一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但是以助人为乐的形象;另外还描写了大量以情为因而出手助人的形象,可以成为"情侠"。这些形象有的以纯情助人,不图索取;有的则把行侠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帮助人则是其主要目的;个别侠义之士为人延续宗祧而又贞洁自守,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突破。至于蒲松龄肯定"以性行侠"的提法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列女传》所树立的鲜明女性教化形象,在历代传播中被筛选和改编,通过音乐、画像、戏剧说唱等方式,加上旌表的利益诱惑,使儒家教义通俗易懂,渗透到各个阶层的女性日常生活当中。这种刻在心灵深处的内在烙印和精神操控,比起外在的法制制度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持久的压迫性。现代女性已经不是任人安顿和教化的“第二性”,而是有她们自主的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