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黑人音乐与美国流行音乐的关系反映了美国非裔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形:它在后者的强烈挤压和制约之中形成,却又强烈地影响了后者,它已被认同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文章选取1920年代的纽约哈莱姆区为视点,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个切面式的考察,旨在证明:在种族隔离的大环境中,在黑人文化无法进入主流话语的情况下,爵士乐成为黑人族群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它的广泛传播使得黑人得以逐渐被认识和接受,它事实上也促成了黑人族群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美国女作家莫利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作了初步探讨 ,认为小说通过以奶人为核心的人物对话关系这一纬线 ,展现了黑人生存的异化状态 ,并以贯穿始终的“飞翔”意象和奶人的南方“寻宝”为经线 ,表达了黑人族群渴望真实姓名与自由的愿望。作者在小说中向人们昭示这样一条真理 :黑人只有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才能与美国主流文化抗衡 ,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族群现象复杂多变。根据族群发展理论,就美国族群多样性愈演愈烈的状况,分析了"熔炉"理论及其狭隘性、多元文化理论和它的局限性,以及多元文化与同化共存的必然性,并结合对美国族群关系发展趋势的探讨,指出美国族群关系呈多元化的同时,也同化于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4.
黑人女性文学中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白人主流的、父权制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女性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创新式变革。黑人女性作家采用黑人种族与文化的边缘性给予她们的特殊有利位置成功地改写了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被边缘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蒿琨 《国际论坛》2011,(4):67-72,81
后民权时代,美国黑人内部出现了中产黑人和底层黑人的阶层分化。中产黑人秉承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逐步融入主流社会;而底层黑人排斥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向着更加边缘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产黑人和底层黑人出现了三方面的矛盾:脱离底层与底层固化的矛盾;融入主流与自我分离的矛盾;主流文化与贫困文化的矛盾。黑人的阶层分化和美国新移民的涌入使得黑人群体的特殊性在降低,新移民加剧了底层黑人与其他底层族裔的竞争。由于未来美国的族裔构成更趋多样性,美国的黑人问题只能放在多元族裔并存的大背景下去解决。  相似文献   

6.
任何关于权利的讨论都涉及阶级差别。加拿大黑人作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下的少数族群,始终面临种族歧视并产生文化认同问题。这既反映了主流族群借民主、平等之名施行种族渗透策略,多元文化主义在本质上将走向最终的同化,也反映了黑人群体的认同更多是基于贫穷的经济地位。黑人学校教育已经产生的争议充分证明黑人少数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之下的权利之争应该是与种族主义、贫穷、边缘化做斗争。  相似文献   

7.
文化冲突指的是历史和现实地存在着的因宗教信仰、政治主张、道德准则等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形成的矛盾、对立和对抗,或者是不同文明或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的疏离、隔阂、紧张现象以及仇视和敌对的情绪与行为.作为移民国家,文化冲突通过族群的对立和紧张贯穿于美国历史进程中,其根源在于建基于种族主义理念之上的主流文化霸权.自60年代以来,文化冲突与融合构成了当今美国社会演进的一种内在动力.20世纪中后期,包括非洲裔、墨西哥裔和印第安原住民在内的左翼族群激进派推出以政治文化分离为核心的族群关系重构方案或路径,引发了美国社会激烈的政治动荡与文化冲突;美国政治自由派则借鉴和吸收左翼激进派的一些合理主张,针对族群文化冲突采取了 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政策,形成了第二种路径:通过持续性立法行动消除公共领域的歧视与隔离,提升少数族群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促进族群间的宽容与理解,着力培养文化身份平等意识.在缓和冲突并致力于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化整合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肯尼迪到奥巴马,持续性的改革有力推动了美国文化整合的进程.然而,由于主流文化霸权意识的根深蒂固和与现行制度的明缠暗绕,由黑白紧张关系所标识的文化冲突事件仍不时发生,以真正族群平等为标志的文化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试论“哈莱姆文艺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具有黑人民族的性格,又具有美国文化的特色,黑人文学的主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与美国历史发展中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人权运动密切配合.在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出现了纷纭多样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肤色、性别与原生态文化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的主要关涉点。与白皮肤比较而言,赫斯顿认为黑肤色等族裔特征为一种差异性的美。被界定为非主流草根文化的黑人原生态文化是黑人生存的策略和非裔文化身份的标识,是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元素。黑人与白人、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要进行种族间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和种族间文化与文化的交融。赫斯顿在文本中近距离地审视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性别歧视,倡导族裔内部平等、互补的双性和谐,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开启了一种有效的性别、种族、文化的诉求途径。  相似文献   

10.
音乐在非裔黑人族群中非常重要,常常是黑人谋生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非裔音乐文化在民族意识的引导下不断觉醒,并尝试着创造性地发展族裔音乐文化的独特优势,与其他先进文化互动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非裔音乐文化观察世界,理解社会的特有方式,但它绝不是主流文化的花边装饰,而是原始的、赋予情调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11.
论《爵士乐》的后现代身份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爵士乐》中“痕迹”与“裂缝”的双重意象揭示了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身份的错位与缺失。在对黑人身份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作者莫里森将爵士乐即兴变奏的特点变为文本的一种叙事策略,凸显了后工业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为少数族裔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实现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指出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半期,美国白人的种族态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过去那种赤裸裸的吉姆·克劳种族主义已经不多见,另一种新形式的消极的放任无为的种族主义在后民权时代出现,并不断加强。对于政府在取消种族隔离和不平等的问题上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美国白人强烈抵制,并重新接受了对美国黑人消极的看法。他们否认歧视是一个现行的社会问题,不仅听任底层黑人处境的恶化,而且将黑人不利处境的主要责任归咎于黑人自身,从而使种族歧视仍然是美国黑人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参与美国体制的一个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美国杰出音乐家格什温因为成功创作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而影响了全球范围的音乐创作,而《蓝色狂想曲》的成功则得益于他成功的和声实践。类似“爵士和声”这样既流行又民族化的音乐创作思维也成为音乐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以炽烈的语言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表现了奴隶制在黑人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宠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黑人文化蕴涵。本文从鬼魂、群体、口述、语言等方面探索了《宠儿》所蕴含的美国黑人文化,从而说明了《宠儿》是一部如莫里森所说的"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绘不同黑人的命运,对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个体的失落和异化问题予以深刻的关注。其主要以身体破损意象为表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分析,阐明了这一意象的双重含义:它既意味着失落和异化,也意味着对失落和异化的反抗。通过反抗,托妮.莫里森提出了黑人个体尤其是黑人女性重建自我身份的主张,即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并打破白人主流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是通过美国后现代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得以实现的。这些作品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在寻求黑人文化及黑人女性传统的同时寻找黑人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在弘扬生命意义的同时批判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撞击和浸染。文学作品中彰显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引起中国学者广泛的关注,并通过接受其文学特征的影响,展开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这对当代中国学界主流话语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兰斯顿·休斯是杰出的美国黑人诗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他以诗歌为武器,抨击白人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并通过自己的诗作,讴歌丰富的黑人文化,启蒙黑人的觉悟和民族自豪感。他的作品对美国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民权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频率和叙事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并非没有笑声》的叙事特征,详细阐释了小说中创伤叙事的使用,如非线性叙事时间、对黑人前途和黑人音乐主题的重复叙事以及人物视角的不定内聚焦和外聚焦的交替使用。通过对时间倒错、重复叙事和多焦、多视角等创伤叙事策略的深入解读,剖析了休斯在小说中对传统叙事技巧的大胆创新。这种叙事策略的调整旨在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建构黑人种族的创伤历史,彰显黑人种族渴望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美国社会中获取平等生存权利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20.
黑人角色的塑造与黑白种族关系的探究是威廉·福克纳写作生涯核心关注之一。在《喧哗与骚动》中,黑人在文本与主题建构层面再次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黑人女佣迪尔西以其笃定的宗教信仰与残存的救赎希望支撑起分崩离析的没落贵族康普森家族,黑人与白人之间关系的解构与重构,提升了读者对目标文本的审美体验。目标文本还利用富有节奏与激情的黑人福音音乐多维度地揭秘了黑人人性,预示了黑人种族注定引导人们走出南方社会的黑暗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