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袁晓明 《可乐》2008,(5):65-65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美国最有名的三所学校是哈佛、耶鲁、斯坦福,在美国的华人也大都这样认为。在国内,考上哈佛的学生可以出本畅销书,家长可以到各地巡回演讲。在美国华人圈,读哈佛的人多被人羡慕,他们的家长也被请到中文学校介绍经验。许多中国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入美国的这几所名校。  相似文献   

2.
你来自中国     
星期天,我带孩子到中文学校去上课,看到几个洋家长领着他们的中国养女来报名。这些洋家长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特长。  相似文献   

3.
美国中文学校的老师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学汉字畏难情绪严重。华侨新生代的母语为双语,他们由所在国口语进到书面语易,而由汉语再学习汉字难;华侨新生代因为有所在国语言及其书面语作为交流工具,不像国内孩子必须学会汉字——这是他们不愿意学汉字的最重要原因。汉字难学是华裔新生代中文学习和汉语国际传播的“瓶颈”。降低汉字教学难度,促进华裔新生代中文学习和汉语国际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是“基础华文”。  相似文献   

4.
基督城是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人口30万,大多数是当年英国移民的后裔,少部分为华侨华人。华侨华人在这个号称“不在英国领土上的英国城市”生活、工作,接触的多是英国式文化。但这些华夏赤子却没有遗弃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除了运用中文报刊表现外,他们还创办了不少华语广播节目,通过电波,在基督城形成了一个“空中华人社会”。 基督城华语广播最著名的要算“华人之声”节目。这个节目创办时间较长,编播能力也比较强,虽然仅在每周日的晚上播音数个小时,但由于其内容丰富,雅俗兼顾,形式也较活泼,因而受到听众的欢迎和好评。“华人之声”主要用广东话和国语(普通话)播音,节目分设多项小栏目,如新闻时事、文化经纬、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每逢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本文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作了一番考证 ,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本文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作了一番考证 ,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7.
昱琨 《社区》2009,(18):4-4
有一类孩子,他们的家长即使动用了自己毕生的社会关系也很难让孩子入托——只因为孩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的一位同事孩子在3岁时他就为孩子入托的事四处“奔走找关系”,如今孩子6岁了,还是没有一个幼儿园愿意收他人园。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是“不一样的人”。有一次,单位组织春游,这位同事带来自己的小孩,这个小孩听到别的孩子在讲幼儿园里事情时,眼里有泪光,我当场看了,也禁不住想哭。  相似文献   

8.
阜山乡是浙江省青田县的一个重要侨乡。这是个幅员不大、人口不多的山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仅1000多户、5000多人,但却有华侨近千人,平均接近一户一人。近年,全乡约2000户,人口不到一万,海外华侨华人即达1400人,超过战前400多。目前,乡民出国热潮正猛,华侨人数在大幅度增加。这样一个山区之乡,全身泥土气的山里人为什么能“视远历重洋如归市”?一直来,外界不得其解,视之为谜。但如果对阜山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驻老挝大使馆任职期间,我与旅老华侨华人建立了非常亲密友好的关系,经常应邀参加他们举行的各种活动。旅老华侨华人虽然人数不多,全国不足万人,但他们在老挝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地华侨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之情,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扶危济贫的美德,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新书架     
01《我在美国做妈妈》(《虎妈战歌》中文版)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她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两个女儿。在这本书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贫穷与富贵     
一个人自出生起,就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贫穷与富贵。其实出生在富贵人家的孩子,也不一定拥有世界上的一切。他们也许有了钱,有了权利,有了知名度。但他们也许不像穷人一样,拥有爱心,拥有友谊,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钱的人也许视自己的名利为最重要,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在当今社会,有多少孩子渴望读书啊,但他们却没有“资格”读书,只因家里贫穷;又有多少父母能供得起孩子读书,但孩子们却不好好地读书啊!只因……其实说到这里,我也是其中一个。虽然我的父母有钱、有能力供我读书,但我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呢?也许这个问题只有我自己知道,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妖精的愿望     
前年秋天.学校把四年一班班主任的“宝座”交给了我。在我上任后不久。就有一些学生家长找到我.他们有让我对学生“高看一眼”的,有向我讨要班干部当的,也有要求调桌的……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居然接待了十多位学生家长.而且他们都是带着礼物来拜访我的。这可把我愁坏了.如果不收下吧,怕家长对自己不放心;收下吧.就会违背职业道德.影响教师的良好形象.还让人担心会“污染”了孩子的心灵。思来想去,我决定演一出“苦肉计”。来刹刹家长的送礼风.以不辱没“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巴黎第19区,有一个教书育人、辛苦耕耘了20个寒暑的中文学校,这就是法国中华学校。1980年,法国丁氏公司东主丁伟星、李文瑛伉俪买下了这个两层楼的僻静院落,他们从当时华人急需的法文班入手,1981年创办了这所在巴黎华埠颇有名气的业余学校。 今天的中华学校,学生超过700人。每周三、周六的下午,周日的上午,5个教室坐得满满的,一群群中国孩子他们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么富有诗意的比喻呀。但在现实中,并没有让我感到诗一般的美妙。在我接到的这个班级中,除个别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特别关心外,大部分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平时都是不闻不问的,只有到了期中、期末的时候才会关心孩子的成绩。一旦孩子成绩下降下了,他们不会去为孩子寻求原因,而简单草率地去怀疑老师的教学水平,去否定老师的一切。试问,这样对老师公平吗?记得前些日子我就受到了家长的无理指责。那一天中午,班级的某某同学的家长带着儿子气势汹汹地走到我面前,把考卷往桌上一丢,不分青红皂白劈头就问:“这次成绩为什么会这么差?考卷没给我们家长签名,你作为老师,竟然也不通知我们家长……”一连串的指责把我给愣住了。  相似文献   

15.
当前独生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一心想把自己的独生子女培养成“专家”、“学者”,可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些家长只凭主观愿望,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今天让孩子学钢琴,请家庭教师教孩子钢琴,想培养孩子成为钢琴家;明天想让孩子学绘画,送孩子  相似文献   

16.
有两位教育研究学者曾对一千多名平时对子女要求较多、管制较严的家长进行一次访问调查,问题是:“假设你乘坐的飞机即将坠毁,乘务员要求你写下对子女的遗言或对子女将来监护人的嘱托。你会写些什么?”结果,这些家长的“遗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希望子女将来幸福,或希望自己子女将来的监护人对孩子宽容。让孩子过得开心,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17.
海外天地     
“养女真命苦!”在英国华人圈里,为女儿觅一如意郎君成了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英国好些华人家庭的女儿已到“不中留”的“拉警报”年龄,心急的父母十分害怕女儿找不到华裔丈夫。 周太太说,英国有些男子懒惰,而且极不负责任,她不敢把女儿嫁给他们。周太太的论断确实有些根据:华裔女子米莉嫁给了英国人,这名英国先生不喜欢东方口味,不愿在家中吃饭,而且常往西班牙跑,只晓得喝酒,生意全由米莉一个人张罗。两人最后只好“拜拜”。英国华裔女性  相似文献   

18.
教育     
你的父母想把你培养成“什么家”?你像(是)画中的孩子吗?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一下子,各种特长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赶着趟地把孩子往这些特长班、培训班送。于是,在本该休息和玩耍的时间里,孩子们被迫学习钢琴、舞蹈、美术、书法……家长们仿佛看到自己的子女已经成了别人羡慕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和什么什么明星。但是,家长们忽略了一点,教育决不是赶制糕点,只需往印模子里一摁,便可以批量地生产。每位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如果硬要将他们往“什么什么家”、“什么什么明星”…  相似文献   

19.
徐卓人 《华人时刊》2005,(12):31-35
2005年9月27日的傍晚涌动着喜悦,苏州捷美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明登上飞机,前往北 京参加“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颁奖仪式”暨华侨华人国庆招待会。苏州高新区的 领导、捷美的同事都来相送,祝贺他荣获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是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设立,旨在表彰归国(来华)创业中 取得突出成绩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首批表彰100人,绝大多数为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后留居当  相似文献   

20.
为了达到“准备学习”的目的,我们的工作单位应该制定一些适应家庭的政策,以便上班的家长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们的孩子待在一起。我经常应邀与企业领导人一起谈论他们怎样支持和帮助教育的问题。他们应该给学校提供经费还是提供设备呢?我的看法是:“你们所需要的是经常提醒你们自己,你们雇佣的大多是学生的家长。你们有责任制定一些政策,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