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素质低、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流动存在盲目性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存在两种制度变迁模式:激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和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本文根据系统经济学的观点和资源位理论的基本思想,从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比较了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式中企业制度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经济后果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田国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决定企业制度变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于农民合作的影响因素,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利益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和能人因素。通过对湖南衡阳县砖塘村莲子加工产业的个案分析,认为"合作难"的现象是利益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和能人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利益因素是莲子加工业能否形成合作的重要因素,能人因素是合作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制度和市场因素是合作能否形成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地方NGO作为一种具体制度安排,其生成机制主要是在外在制度环境的作用下,以潜在利益为基本诱因,外在制度需求与内在制度供给相互契合推进,从而激励地方公民合作创设NGO制度安排的复杂过程。这是中国地方NGO生成的简要逻辑。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视角分析,在中国地方NGO的生成机制中,国家与市场对NGO制度安排的供给、市民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地方制度转型的适应性安排、地方政府之间的制度竞争、地方知识精英的主导性介入与网络等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是六个关键性因素。特别是国家与市场的博弈过程与中国地方NGO的发展壮大过程相伴相生。分析中国地方NGO的生成机制,可以窥见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Focusing on the changing roles of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develops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shifting stratification order since the mid-1990s in urban China. We argue that, after the mid-1990s, the Chinese state led a dual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state dismantled the socialist redistributive system and broke down institutional segment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ownership and bureaucratic rank.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ate developed different markets with various paces and strategies, resulting in fragmented market environments. In this context, reformed organizations interacted with heterogeneous market conditions to exert different impacts o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ocial inequality. We draw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wo national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1994 and 2003 during a critical period.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ratification order has shifted from institutional segmentation to market fragmentation in urban China. This study calls for substan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ricate landscape of social inequalit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相似文献   

6.
Despit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labour market attainment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migration status, gender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labour market behaviour are most often studied separately. In contrast, this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ses interactions between gender, ethnic background and immigrant generation with regard to labour market participation, part-time work,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The double comparison aims to reveal whether gender gaps in these labour market outcomes among the majority population generalise to ethnic minorities. Moreover, we ask whether variation in gender gaps in labour market behaviour follows the patterns in migrants’ origin countries, and whether gender gaps show signs of intergenerational assimilation. Our heterogeneous choice and OLS regressions of 2009 German Microcensus data reveal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gender gaps in labour market behaviour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y, across ethnic groups and across generations. Intergenerational comparisons show that most ethnic minorities assimilate towards German patterns of gendered labour market attainment.  相似文献   

7.
刘米娜 《兰州学刊》2009,(5):114-119
近年来,随着住房改革的日益深入,住房产权在社会分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与其他经济指标一样.过往研究往往忽视其区域的差异性,然而这种经验结果是失之偏颇的。文章采用CGSS(2003)数据结合多层次模型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差异下住房产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区域差异前提下,中国转型期居民住房产权选择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各个区域市场化程度差异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首先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内涵丰富了 ,脑力劳动、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其次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外延扩大了 ,第三产业的劳动、非公有制经济中企业主的管理劳动也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做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除了银行资本价格、劳动力价格因素外 ,技术进步和银行资产的运用水平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两大主要因素 ,银行的规模、市场结构、企业效益状况也对银行效率有很大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规模不经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建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基本理论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以及正视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是劳动的重要形式是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交割是连接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促使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趋合的制度保证。我国商品期货交割制度是在政府偏好主导期货市场的发展、现货市场基础逐渐加强和借鉴西方成熟市场交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制度变迁过程反映了从“零交割观点”到“限制交割观点”再到“无限制交割观点”的转变。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商品期货交割制度的演变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未来交割制度创新的路径应当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政府应放松对市场微观主体(投资投机者、套利者、套期保值者和经纪商等)合理的自发行动的限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市场微观主体则需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沟通及互动,以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和阻力。  相似文献   

12.
市场治理结构与制度安排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中的企业和市场相混合的特征性事实,使经济学家越来越趋向于将市场治理结构作为一种长期契约关系来研究。考察宏观经济之微观制度基础的市场治理结构,可以在制度不既定和制度既定两种不同的分析前提下展开,体制转轨下的制度安排创新是在制度不既定的背景下实现的。本文在对涉及制度研究的一些经典文献作出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制度不既定条件下市场治理结构的重塑有可能会遇到的若干问题,将我国的制度安排概要地划分为三个层次,研究了制度网络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所要求的关联问题,并着重分析了这些制度安排对契约制订、执行和仲裁过程的一般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产品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总体目标在宏观上要有利于国家对农业这一产业的升级和宏观调控,在中观上要有利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在微观上要有利于农民从农产品期货市场中受益。农产品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牵涉到问题的范围广泛,但核心点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中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要构建一套能够引导农民合作组织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机制;三是要在寻求农产品期货市场监管新模式的同时,形塑一种新型的有关农产品期货交易所与农产品期货交易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之间存在内生性的理论联系,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的断裂是影响制度产生法律效果的重要原因。在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相关法律制度文件中,存在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断裂的问题,表现为滞后性、形式化与工具化、公信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缓慢、人情文化阻力、社会力量不足等造成的,需要积极推进理性意识的转型、规范权力运行、优化市场格局,并从社会整体着手,软化东北地区制度供给意识的"外壳",实现内部观念的法治转型,以弥合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间的断裂。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结果要体现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还需要建立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市的有限竞争是股市波动的一个重要因子。其中,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有限培育限制了中国股市的完全竞争。文章从机构投资者培育的时序数据出发,构建中国机构投资者和上证指数超额涨跌幅之间的波动关系模型;并借助这些变量的时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最后得出实证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对现有研究企业性质的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传统理论只是从成本的角度对企业性质加以界定,而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间战略联盟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凸显等企业制度的创新趋势表明,只有从劳动分工和组织演进的角度出发,强调获利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对企业的性质作出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工具之一.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挥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实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给予解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在新历史条件下仍能成为拍导实践的理论工具,这是值得深思的。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在进行价值分析时所暗含的前提条件,以及他的整个分析的逻辑思路。并对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它的正确性以及能否成为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理论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核心、最困难的部分,因此,我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形式,改革政策的变化正是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变化的渊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劳动关系具有国家属性,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工人的关系,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松散化管理模式下,劳动关系的运作可以从微妙的车间政治中得以体会。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退出战略和股份制改造的实行成为国企劳动关系变化的临界点。国企劳动关系的整体变化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国企产权改革成为新的劳动关系建立的起点,而非新的劳动关系确立的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围绕经济利益的冲突开始由隐性的利益一体型向显性的利益冲突型转变,且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冲突发生的数量、范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冲突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剧。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趋势必将从利益冲突迈向新的利益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