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琳蓉 《民族学刊》2014,5(3):59-66,126-127
宗教现象是民族学者了解羌族文化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对羌族宗教研究作回顾与反思有重要价值。二十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民族学者陶然士以传播论为依据,认为羌族是希伯来人的子孙后代和一神论者。三十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以鲍亚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研究羌族宗教信仰,批评陶然士的观点。中国民族学家胡鉴民以功能论来论证羌族原始宗教是羌族文化的本质。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中国民族学者结合了欧美以及我国民族学的传统,对羌族宗教信仰进行研究,基本上与前辈一脉相承。不同之点,过去是筚路蓝缕,现在是日渐茁壮。胡鉴民认为宗教是“羌族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的概念,促成了一种新形态的研究模式,其影响是深远的。学界对白石崇拜信仰研究已逐渐成为羌族研究里的显学。  相似文献   

2.
大金塔沐浴在朝阳中,那上面闪烁着佛性的光辉。南垒河畔,看着缓缓流淌的河水,我和孟连,迎着清风展开新的一天。9座金塔上均挂着风铃,清风吹过,风铃便发出轻脆的叮当声,别具佛国意韵,孟连傣家人认为这是来自天上的梵音。清晨,我在孟连的南垒河畔,心境一片澄明。  相似文献   

3.
灵性与道德     
以往学者多在社会关系层面对道德加以研究说明,笔者则认为道德在社会上的诸多表现并不能代表道德本身。在笔者看来,道德起码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其一是内在所具有的灵性品格;其二则是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衍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内在灵性品格可以比作站立于太阳底下的人,而道德行为规范则如同人的影子,因社会这个太阳所照在人身上的角度不同而定,道德的内在灵性品质寄托的是人的精神品格。人是理性与非理性参半相杂的组合,而且理性总是建筑于非理性的沙地之上,而灵性恰恰就寄养在这非理性的沙地之中。灵性是自由地,没有好坏、善恶、褒贬的分别,更确切地说这一切分别在单纯的灵性那里只是潜在的,只有当她降落凡尘,一切分辨才得以显现。道德的灵性品格,是道德之所以为道德的根基,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可以说没有灵性便无道德。  相似文献   

4.
传统宗教学理论对宗教的研究多徘徊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精神领域内很难有所突破.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宗教及其信仰活动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即是说它是一个宗教产品的营销和供求市场,宗教的全部表现方式的总和与市场经济形式下的产供销全部环节的总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当下宗教及其信仰活动仍然存在的根本动因来自其世俗的根基,宗教具有经济本质属性.在宗教是有市场的前提下,作为宗教体系和制度所追求的最大目的是宗教经济租,进而纠正至今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著名论断的解释性误读,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地方神灵民间信仰所奉祀的地方神,几乎都是由当地的历史人物神化而成.他们生前都有某一方面的好名声,神化后,成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主.本文以浙江温州市永嘉县蓬溪村石压娘娘、上海鸟泥泾黄道婆和浙江鄞州区鄞江镇王元(日韦)等民间地方神灵信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与西方宗教的差异,论述了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作为民众生活需求的产物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性,强调了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观念所具有的社会伦理价值,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间的依附感渐趋减弱,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使得许多相关宗教仪式、行为进一步民俗化,由宗教形式转变为风俗形式。  相似文献   

7.
对于关公信仰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功能两个方面 ,对关公信仰的文化渊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 ,并归纳出关公信仰的四个主要历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应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之邀,来Asia Trends系列作讲座,我倍感荣幸。亚洲研究所给讲座圈了一个大范围,即当代中国宗教。能来新加坡这座世界宗教的博物馆中谈宗教问题,机会实在难得。不过,高兴之余,我也十分不安。我并非专业的宗教研究者,而只是作为人类学研究者涉及宗教,我是在并无信心的情况下斗胆接受邀请的。之所以如此,是因  相似文献   

9.
赵志涵 《民族论坛》2012,(12):77-80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和宗教信仰广泛化的大背景下,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日趋重要,建立全方位、高效率的宗教渗透防范机制也显得尤为必要。为此,高校应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为大学生们提供以人为本的成长环境,建立高校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机构,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和高校相关部门的宗教渗透防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勐简大寨村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民间信仰关系为例,探讨了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融共生特性,分析了这种互融共生特性在当前宗教对话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勐简大寨村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民间信仰关系为例,探讨了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融共生特性,分析了这种互融共生特性在当前宗教对话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学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最早的原创性文学作品是在接受宗教的影响下产生的,俄罗斯人姓氏是宗教对整个俄罗斯文化影响的一个缩影,分析俄罗斯文化现象中数字的语用内涵,对俄罗斯民族宗教文化现象的解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梅列日科夫斯基始终坚信俄罗斯的未来必须通过宗教才能得到拯救,东正教信仰是决定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基本因素,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气质、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受东正教的影响,俄罗斯人性格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宗教性。俄罗斯已经完全恢复了延续千余年的宗教传统,不了解俄罗斯的宗教就无法真正认识其文化内涵的民族心智。  相似文献   

14.
试论近代昌都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1840-194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川 《西藏研究》2005,27(3):19-24
中国藏区的民间信仰中神灵众多、由来庞杂、颇具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经历漫长岁月而世代传承。它们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影响,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在简要概述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近代史(1840~1949年)上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坛庙后,认为昌都人民的信仰习惯,与藏区其他地区有所区别,在中国藏区众多的信仰习俗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埃文斯·普里查德(E. E. Evans-Pritchard)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人类学家之一.宗教人类学,无疑是他学术生涯中的重头戏,也是他成果较多,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领域.本文是对埃文斯·普里查德宗教研究的梳理,以埃文斯·普里查德最重要的三本宗教人类学著作<努尔的宗教>(Nuer Reli-gion)①、<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②、<原始宗教理论>③为例,介绍了他在宗教研究上的基本思路、关注主题、研究方法及成果,并对他给宗教人类学的贡献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17.
宗教扩大化是近些年在国内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其在民间已经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极端宗教思想也乘机钻宗教扩大化的空子,挤占合法宗教的空间和话语权,争夺合法宗教的信众,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基于关注宗教活动变化的现实状况,提出宗教扩大化的概念,分析其对民众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是将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和极端宗教思想分开来讲(事实上它们原本也不是同一个教派),就是为了便于理解,宪法中是如何确定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而极端宗教思想的非法渗透,不仅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样也是对合法宗教本身的一种侵害.文中所提出的宗教扩大化是相对于合法宗教超出了其规定在场空间和本身赋有的修身职能而言的,是专指宗教在场的扩大化和宗教职能的扩大化.宗教扩大化对民众生活所涉及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民权利、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制度、法规等广泛的层面.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杨泗信仰作为环洞庭湖流域民众的主要民间信仰形态,有其悠久的历史。笔者尝试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分析了传统时代和现代环境下杨泗信仰的身份合法性问题的流变历程。运用有关权威理论分析不同时代下影响权威建构的主要构成要件。最后对"民间信仰聚散"模式提出反思和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现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伊斯兰教在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信仰;汉传佛教和道教主要为汉族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者主要是汉族,有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信仰。截止1995年底,全省信教人数约为21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7%,其中信仰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人数约为202万人,占全省信教总人口的96%。  相似文献   

20.
杨珂 《民族论坛》2009,(2):54-54
相比关于农村家族对乡村治理影响的研究而言,关于乡村民间宗教影响的研究还很少,目前的中国乡村中各种民间宗教组织很常见,影响颇多。本文对近几十年的乡村民间宗教组织的变迁和影响作了简要评析,以期对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农村非正式组织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