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佘正松  蔡东洲 《文史哲》2003,(4):134-139
关羽是宋元文学艺术作品刻意描绘的忠勇形象。这些作品以其灵活的方式、通俗的语言不仅掩盖了关羽的骄矜寡谋 ,拔高了关羽的忠义神勇 ,而且再造了关羽的“儒者气象”,确定了关羽的神像、神号和祭日 ,最终与表彰忠义的理学思潮相表里 ,促成了关羽信仰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朝鲜朝燕行使者眼中的关羽是一个忠义、勇武的形象,这既是他们通过实际观察中国关庙的楹联、题额与塑像、庙制而得出的结果,更是朝鲜民族社会总体想象的集中体现.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关羽形象在中国出现了"异化"了的现象,这主要不是指人们狂热地崇拜关羽,而是指人们对关羽的崇拜出现了泛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马宝记 《中州学刊》2005,(3):231-236
关羽作为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最终演变为一个神威赫赫的神灵形象,在历代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羽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因素在关羽身上折射出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现代社会关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关羽“失荆州”,不失在未能执行“联吴”策略,而失在攻襄樊未克。但这个失误,是执行刘备的战役计划造成的。在明知孙、刘关系不洽的情况下,刘备坐看关羽以一地之兵抗二国之师,应对“失荆州”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魏、蜀、吴三国恶战连连。一次,关羽攻打曹兵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众将请关羽班师回荆州调治,他不答应,说:“我不能因小小的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是关羽崇拜形成初始阶段的标本式戏剧.此剧借助关羽战胜蚩尤的戏剧演示,完成了关羽从土地神升格为战神、雨神的加冕礼.关羽作为全能神祇的衍化亦是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7.
明代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诗卿 《中州学刊》2008,(3):152-155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明代军事活动由于其内在较强的流动性,在关羽信仰的传播和普及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明初的卫所移民,到明中期的嘉靖倭变,以及其他军事活动,对关羽信仰的传播,特别是对边疆、沿海等关羽信仰薄弱地区的传播,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而为清代关羽标准化的国家崇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关羽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关羽崇拜王齐洲中国历史人物受到普遍崇拜者,莫过于孔丘和关羽。孔丘是儒家鼻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孔丘之被尊为“至圣先师”、“文宣王”等等,本是情理中事。关羽是三国名将,但三国时英雄辈出,名将如云,中国古代著...  相似文献   

9.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重要,就是在三国时代也不很重要,他之所以被重视,是由人化身为神以后。他的生平行谊,《三国志·蜀书》本传及裴松之注记载不多,如果不是后世帝王利用他的忠义形象作为统治工具,因而尊崇鼓吹,加上戏曲小说的渲染附会,断断不会家传户晓、妇孺皆知的。  相似文献   

10.
在民间,关帝信仰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关羽形象进一步增强了民间对关帝信仰的心理接受。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叙述:《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重义品格增强了百姓的英雄崇拜心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性格弱点符合民众正反同体的心理。因此,当三国演义广泛流传后,更扩展了社会上的关羽崇拜。  相似文献   

11.
关公文化与奥运精神分别代表了中西两大民族及其文化的精深之处,关公文化与奥运精神两者之间有同亦有异。本文试图将关公文化和奥运精神共同置于中国文化的具体语境中进行考察和探索,以期找出世界性与民族性相契合的新的文明亮点。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但中华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儒家文化之中是其理论共识。儒家的"和谐"与"理性"、"内圣外王"之道、人文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及"心性之学"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固有的内涵。现代新儒家致力于从儒家文化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是有失公正性的,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儒家文化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现代新儒家力图从深层的精神内核来认识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识过程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继续研究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刘明  孙荣秀 《河北学刊》2007,27(3):111-113
《左传》以其张扬的理性精神,昭示着春秋时期史官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卜筮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左传》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巫官文化与史官文化并存的产物。本文从《左传》文本中出现的大量卜筮现象入手,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彼此的消长情况。《左传》中记载的卜筮现象,正说明史官文化最终覆盖了巫官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服装设计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关系谈起,分析了存在于服装设计过程中文化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指出文化作为语言及人造物(服装)的灵魂将会存在其始终,并且现代设计不仅仅是视觉的,同时也是知觉的、经验的,论述了服装的差异性存在于文化的选择性和差异性,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随着加入世贸,消费环境的改变,建立一个由综合工业、劳力资源和专家教授为一体的时代已经到来,早日生产出文化风格“古典”式的产品,使我国的品牌服装产品早日打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5.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展现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归根结底孕育于文化自信,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素.科学把握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抗疫精神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主要包含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四个维度,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大爱"精神,二是革命文化孕育的"大无畏"精神,三是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的新时代价值导向,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孕育的"命运与共"精神.  相似文献   

16.
"难得糊涂"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糊里糊涂,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忍让与避就,而应该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积极的思索与进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种痛苦与彷徨、无奈与感伤;从哲学意义上看,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又应该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封建社会后期,"难得糊涂"思想所体现的,则是一种封建社会及文化对人性的压抑性.在广泛流行的过程中,"难得糊涂"思想的核心内涵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其积极进取的思想成分逐步丧失,而其消极、退让意义上的思想成分却得到了强化."难得糊涂"思想的产生,乃中国文化发展之必然,而它的变异及广泛流行,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这一悲剧的产生,肇始于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封建社会及文化的压抑性,以及封建专制王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恣意践踏与摧残.  相似文献   

17.
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值,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精神,探索其与生态文明精神内涵的本质联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体育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所认同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与行动纲要的总和,它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展创新的内在需要。高校通过以中华体育文化精神为基石,融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优化体育文化育人环境,让体育文化叫好又叫座;深入挖掘体育文化活动内涵,打造经典体育文化品牌;丰富体育文化载体形式,使体育文化育人产生倍增效果,多种实践途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促推中华民族体育强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海子诗中潜流的民族血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子作为一位必将传世的诗人,除了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中也潜流着民族文化的血脉。首先是他浓厚的乡土情怀,海子的乡土情怀与古代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怀之间的有联系也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海子的乡土情怀泛化了;把思乡的我与故土都心象化了。同时海子诗中的故土情结还给向往的故土蒙上了一层梦幻中的远古色彩。海子诗中潜流的民族血脉之二,是他的诗中反映的历史观念,有着我国古代诗文和古代思想观念的明显影响。最后,在海子的创世说中,水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把水看作万物生长的来源,而且,把水看作一种精神的象征,这又与汉民族农耕社会水生万物的古老观念有着相连的血脉。  相似文献   

20.
冯浩菲 《文史哲》2006,(2):48-52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也成为历来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肯定派学者理解为孔子称许管仲为仁人,这符合孔子本意;半肯定派理解为只谓其有仁者之功,未许为仁人,这种认识带有片面性;否定派认为孔子未曾以仁论管仲,这是完全错误的。孔子评管仲为仁人,有其理论上的根据,符合历史事实,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