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次要人物小时光老人长期被评论界忽视,这与他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称的。小时光老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有着重要意义:他对裘德来说意味着欲望的后果;对苏来说象征着欲望的部分觉醒;对阿拉贝拉而言,时光的存在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证明她是一个没有丝毫母性的充满欲望的女人。  相似文献   

2.
《无名的裘德》是维多利亚时期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最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中外很多评论家都对维多利亚社会进行了强烈抨击,来控诉社会对裘德的不公。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法则,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裘德因为不适应当时社会而走向衰落;费劳孙却因为适应社会而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3.
淑和艾拉贝拉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两位女主人公。前者因反对当时男权社会而难逃悲剧命运,后者则因顺应社会,成为适者而存活下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研究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在西方评论界从争议到认同的接受过程,同时探讨了它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从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接受视角中,指出通过研究这部小说在中西的批评接受,可以深入地认识英国维多利亚社会后期新旧理念的对抗、西方社会女性主义的兴起以及文学理论的蓬勃发展,更可以管窥中国本土批评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裘德》是19世纪末继《德伯家的苔丝》之后,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写下的最后一部小说力作。小说在主题的表达上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利用动物、色彩、天气、地名等的寓意以及主要人物的宗教意象,喻示了人物的命运和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借来的欲望——《红与黑》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勒内.基拉尔的三角欲望学说为《红与黑》的解读提供了新的契机。欲望的三角性质在于连及小说中的诸多人物身上都被斯汤达天才般的揭示出来。介体———他者在主体欲望的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从他者那里借来的欲望最终决定了小说的悲剧性质。  相似文献   

7.
《无名的裘德》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极为成功的一部。小说通过“主题对立”这一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性,暴露了人类社会中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存在中的一系列悖论,显示出极大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尤其是其威塞克斯小说中的自然与环境描写独具特色,富于艺术魅力,从中不难发现哈代杰出的写景艺术.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一片痴爱.他笔下的大自然是有灵性、人性的;人和自然始终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哈代对自然景色和环境的描写不仅衬托出故事的气氛,而且能体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通过描绘多面的自然,探讨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表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夙求;通过塑造爱护、保护动物的主人公,关切人与动物合理的关系,表现期盼人与动物平等共处的生态哲思。这些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对人本质的认识上,哈代超越了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但基督教的罪感与救赎意识仍深深地渗透在他的思想和作品之中.哈代以此塑造人物形象及对小说意象进行组合,描写人物深沉的罪感、灵与肉的冲突.由于哈代宗教观的矛盾性,他并未给世人开出获得救赎的良方.  相似文献   

11.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人物。通过研究发现借助于展示罗伯特.乔丹隐秘的追逐父亲的欲望以及他为实现这种欲望而采取的行动,作家海明威于文学幻想之中表述出一直压抑在自己无意识深层的父子困境。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示,通过分析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中也暗含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预示方式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这一结论,对小说中的预示系统做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示,通过分析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的描写中也暗含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预示方式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这一结论,对小说中的预示系统做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哈代是个自然主义者。他花费大量的时间思考:自然如何为一个人施工,又如何破坏一个人的成果。他笔下的男男女女,那些事业成功,内心快乐的人物往往都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他的小说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内心的和谐是个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寓)示,通过分析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中也暗含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寓示方式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这一结论,对小说中的预示系统作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哈代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常常被称作"性格与环境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宿命论和悲剧色彩。本文从哈代的生长环境、教育过程和社会背景入手,简要分析了他的部分作品中主要人物在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下,为生存和幸福而挣扎、奋斗、追求、幻灭;并从其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出发,通过对其社会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思考,对哈代的悲剧思想和社会观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7.
"欲望"是乔治·巴塔耶最重要的文论术语和创作母题之一.首先,巴塔耶将色情视为神圣欲望.认为色情具有一种否定性的、突破性的力量;其次,欲望是"理性的他者"和"被诅咒的部分";最后,巴塔耶受到了色情作家萨德、超现实主义流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直觉主义等的共同影响.本论文认为,"欲望论"的提出是基于时理性和理性主体的批判,直接指向对自主权的吁求.但是,这一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尝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尚需辨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拉波夫的口头叙事结构理论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进行划分,通过对不同部分的对话和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证明在客观而极度简洁的叙事状态下,运用特殊的叙述结构,海明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海明威式的英雄,即故事中的老人,并且用三个典型的人物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不同年龄阶层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9.
乔治.爱略特与托马斯.哈代作品中自然的功能和特点各不相同,分别代表着19世纪两种典型的自然观。乔治.爱略特所描绘的自然背景真实而又充满想象;托马斯.哈代则将自然背景有机地融入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当中。乔治.爱略特的自然世界是平静的,现实的。托马斯.哈代的自然世界是主观的,充满情感的。两位作家对达尔文理论的不同理解是产生两种不同的自然观的深层原因。而对二人作品中自然观的透视能帮助我们理解19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发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恩斯特.布洛赫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在研究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正确评估布洛赫在20世纪精神史中的地位,特别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然,我们强调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以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所具有的意义,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创新观点都无可指摘,而是肯定他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他对问题的独特阐明以及他寻求解答的科学态度和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