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开始了对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水利建设,制定战时水利建设方针以统一水政、加强农村水利工程贷款、颁布近代意义上第一部《水利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等.重庆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开展,新增灌溉工程数量和灌溉面积都比战前有了飞跃.水利发电成绩显著,仅长寿桃花溪及龙溪河水电站即占四川全省容量的一半以上.面对剧增的城市人口,重庆积极进行饮水工程的扩建,并在大轰炸下努力保证输水管线的畅通.为巩固大后方,长江干支流得到了整治,从而建立起以重庆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络.水利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重庆从战前地区中心城市跻身国际化都市行列.  相似文献   

2.
酒精糖料问题是指酒精厂方在进购酒精原料糖品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糖品原料不足、糖商与厂商之间的纷争、政府平价之难、开放红糖之争、红糖进购之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前期以糖蜜问题为主,后期以红糖问题为主。该问题从1939年11月糖蜜价格暴涨起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涉及到经济部、财政部、军政部、交通司、川康区食糖专卖局、资源委员会、液体燃料委员会、四联总处等多个部委,其中专卖局及资委会与其关系尤为密切,同时二者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该问题。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艺思潮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艺思潮剖析郝明工一从战略与政略相一致的观点看,大后方也就是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即以桂林、昆明、贵阳、成都、西安、兰州、迪化(乌鲁本齐)、西宁、银川等城市为地方首府的广大区域.由于大后方的社会秩序与生活相对稳...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七年,爆发了“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中国。郭沫若悲愤填膺,毅然离开日本,“别妇抛雏”,潜奔祖国,投身到伟大的民族抗战的洪波之中。他顺应着人民的要求,扣着时代的脉搏,坚韧不拔地奋战在政治、思想、文化战线上。特别是在史学方面,他积极从事史...  相似文献   

5.
大后方声势浩大的讨汪运动,共分为汪精卫叛国与反汪浪潮的兴起、汪逆投降活动的加剧与反汪斗争的发展以及汪伪政权的建立与反投降斗争的最高峰等三个阶段,研究这一段历史,对深化抗日战争研究和批判今天阻挠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文协发起的活动中,有保障作家生活、作家权益的运动,也有救助贫病作家的运动。运动得到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可是文协内部内藏着难以调整的矛盾,以至成果好像不很理想。政府方面开始给《抗战文艺》以稿费援助。可是,保障公民权方面没有什么前进,相反,言论统制越来越强了。1944年下半年,文协又发起了救助贫病作家运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西南大后方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抗日救亡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大后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更大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的互动性。大后方抗战文化发展,保护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西南地区播下了文化种子,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业合作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农业合作运动,在30年代初期至全面抗战前夕,曾颇有声势。尽管此举实际收效甚微,但仍不失为南京国民政府挽救濒于崩溃的中国农村经济的一次尝试。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府西移,国民政府又把它作为发展大后方农业的一种有效措施加以提倡和推行,农业合作运动又继续在大后方的广大农村得以开展。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广州、武汉的失守,中国农工生产的富庶之地几乎全为日寇所侵占,国民政府所赖以生存的大后方仍是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而大量人口的内迁,使大后方的人口由战前的1.8亿陡增至2.3亿,加之国…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由于日军残酷迫害产生了数量众多的难童,国民政府救济机构和民间救济团体在大后方建立教养保育院收容难童.在后方的难童救济中,具有政府救济机构为主导、民间救济团体广泛参与,教与养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等特点,适应了抗战特殊时代的需要,难童教养事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辉煌──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运动巡礼文天行大后方的抗战文学运动,无论从中国文学发展还是从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抗战八年,文学运动就持续了八年,对文学的发展、现实的促进都有深远的影响。它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罗荪说:“抗战时期国...  相似文献   

11.
大后方诗歌研究的滞后导致人们对大后方特殊的诗歌观念的忽视。从抗战时期大后方诗歌情感内容的探讨、诗人创作路向的选择、诗歌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以及抗战诗歌艺术缺失的批判等角度展现大后方诗歌观念的概貌,对现阶段科学解读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诗歌观念及其艺术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西南大后方的人口也发生了巨大变迁,其变迁缘由包括战争、灾荒、经济、政策法规导向、婚姻、家庭、谋生、求学、国际迁移等等,其中战争是中国西南大后方人口变迁的最根本原因,灾荒、经济、政策法规导向、婚姻等原因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抗战时期西部现代化属于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类型。  相似文献   

14.
白鑫 《南方论刊》2022,(12):58-59+62
延安时期,陈云长期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他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构成了他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地位、任务、力量源泉、选拔原则、工作方式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支部是基层组织的核心,选拔党员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标准,支部会议的召开应该注重实际反对形式化等。这些思想无疑对于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大量民营工业迁入大后方,内迁企业通过改造、合作、出租出售、扩建及新办民营工业等方式,大后方民营工业获得了一个嵌入式发展的良机。但1942年后民营工业陷入衰退,究其原因,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笔者从民营工业的贷款情况、税收负担以及政府对民营工业的统制三个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战时大后方民营工业嵌入式发展的成败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近十多年来,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经济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不少学人的兴趣,据粗略统计,就这个具体课题而言,从80年代初起至今,共发表有关论文、专著、资料等近200篇(部)之多,活跃了这块学术园地。在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经济的专著中,...  相似文献   

18.
19.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0,21(2):31-34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谪守岳阳,重修岳阳楼后,给范仲淹写了封《求记书》,提出了自然景观必须与人文精神想结合,才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的园林建设理论,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没有《求记书》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岳阳楼记》的诞生。滕子京还在《岳阳楼诗集序》中指出,岳阳楼诗文的作者多为“迁摘”之士,其诗文的共同特征是“多《离骚》叹惋之意”,也极具理论意义。滕子京对岳阳文化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源自于他自觉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陈云是终身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在参与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长河中,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总结学习经验,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建设学习型政党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