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3.
求索现代性伦理乃是中国近现代遭遇偶像倒塌后出现伦理"空场"的必然结果,家庭"道德革命"可以折射出中国早期探寻伦理现代性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究其实质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再反思的过程,其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吸纳外民族优长之处的自我批判与价值取舍。因此,现代性伦理的构建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当前,随着中国伦理现代性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将责任伦理纳入传统伦理的价值元素中,使之与信念伦理共同发挥作用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黄荟 《社科纵横》2008,23(4):134-136
本文立足于中国发展①的境域,以当代西方发展伦理学家德尼·古莱和阿马蒂亚·森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为理论视域,考察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性"价值观遭遇的历史性时刻,面对自身的当代转型、它与"现代性"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现代性"价值观本身的合理性受到质疑的复杂局面,如何找到"中间道路",找到其背后的核心价值,从而为中国传统价值观提供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3):6-11
张锡勤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家、中国伦理思想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伦理道德史等领域成就斐然、贡献卓著。张锡勤及其团队对中国伦理道德史的研究开创了国内数个第一:出版了第一部中国近现代的断代伦理思想史、第一部中国道德名言选粹、第一部从孔子到毛泽东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第一部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史、第一部从中国伦理道德产生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道德生活史,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道德后果使人成为了社会关系中的"陌生人或被放逐者",这并非是一种道德进步.人伦缺失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教育本质的遗忘.儒家的人伦观给今天的人伦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但也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理论限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但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性进程已经日益显示出其弊端来.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指出大屠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正常的"结果,作为现代性基本社会结构的现代管理体系功不可没.现代管理体系使得行为过程与行为的意义分离开来,以技术的责任代替了道德的责任以及行为对象非人化.道德话语在这里被转换:纪律、义务、忠诚取代了良知与责任,技术道德化了.鲍曼指出,走出现代管理体系道德危机关键在于关注他者、保持道德良知.并提倡多元主义以抵制极权.  相似文献   

8.
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资源的整合是改变现代社会道德资源相对稀缺状态的需要,也是超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部"道德资源对立思维方式的需要,更是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为道德资源整合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维度: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应凸显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念,坚持全面、协调的方针,吸纳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先进道德资源,注重创造性转换,增强道德资源的整体功能.网络道德根植于现实道德资源.通过对现实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将优秀美德伦理资源创造性地转换为网络道德,不仅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而且也为网络道德资源的开发、培育与整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近代日本通俗伦理价值观与中国维新派伦理价值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日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寻找两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不同特点。经过横向比较,得出日本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具有"阶层"属性、中国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具有"派阀"属性的结论。通过纵向比较,得出日本传统道德伦理被庶民化、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被精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中,对陈亮思想的特质及其意义的认识仍然很不够.本文通过对陈亮思想中的"理欲统一"的道德观和"义利合一"的价值观等几个基本特征的阐述分析,表明了陈亮作为浙学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其事功之学不仅具有地区性的意义,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且它也已超越了传统儒学泛道德主义的化约论立场,因而不能简单地归入到传统的儒学系统中去.陈亮之学开创了在宋儒注重道德心性修养的价值关怀之外,构建新的思想范式的途径,同时又以其所具有的丰富蕴涵和思想特质,极大地丰富了浙江固有的历史文化精神,形塑了浙学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许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包含先人们在分析周围事物时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同时又有着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精心培育的思想毒素。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比较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而要具体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不断得以承传与创新,这一进程将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7,(7):128-131
作为人的社会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意识存在,"利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利他"是与个人的修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很重要的就在于对他人的态度。"利他"的内涵很丰富,凡是与"己"相对的都是"他",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利"给予完全没有血缘、亲缘之外的路人的话,那他的道德修养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修养。无论儒家文化、墨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都强调对他人的爱,应该说,正是这种"爱他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国"利他"文化的发展,而雷锋精神正是"利他"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黄成忠 《探求》2012,(4):94-97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但社会也出现了道德认知混乱、道德行为失范和道德文化迷失等严重的社会道德精神的危机。因此,必须从自觉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自觉引进与吸收外来的优秀异质道德成果,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三个方面加强道德自觉的培育,努力重塑当今社会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孔学堂》2015,(1)
重新拥抱文化传统,就必须首先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政治与文化"的双重性,使文化问题屈从于政治的激进主义,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在现代世界的表述中被遮蔽了。在现代世界中,要重新拥抱中国文化传统,有双重任务,一是需要获取文化传统的现代的"合理性形式",从而展示其普遍意义;二是需要明了文化传统之于现代性社会的规范性意义。通过这两个层面的重新定位,再次拥抱自身的文化传统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张锡勤对中国传统道德诸规范的内涵及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阐释,对中国传统文化变迁的历程以及近代的文化革新有深刻的认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状况,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诚信",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道德原则,产生于远古的祭祀活动,发展于春秋的会盟活动。它以等级政治道德要求为核心,包括人神之信、君臣之信和君民之信,而这些内容为等级结构和法律所制约。从性质上说,"诚信"是中国传统公法文化中的重要观念;而作为普遍道德意义上的诚信和基于商品契约的诚信,并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独立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王欣瑜 《社科纵横》2011,26(7):159-160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包容了伦理道德、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当代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客观审视、充分发掘并合理渗透这些浓缩的精神成果,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体系,并有效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境界,提升其文化品味,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8.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6,1(4):116-124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阿格妮丝·赫勒对道德理论的思考主要是在现代性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思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的相对主义状况。现代道德结构的变化、抽象道德规范与具体道德规范的共存与冲突展现了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引发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困境,赫勒的道德理论针对的就是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并试图基于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状况的这种变化建立一种实践商谈伦理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道德在建设机制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全民共识和时代强音的背景下,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机制中的有益的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本文从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管理机制、教育机制、监督机制、赏罚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机制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