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母亲的宝物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杲症。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相似文献   

2.
盛芳 《当代老年》2011,(12):8-8
去年初,笔者同事老周,在先征得自己母亲同意的情况下,将老人送进了辖区一家养老院。老周之所以相中这家养老院,一是因为该养老院离自己家较近,能抽空常去看看母亲。二是当初看到养老院承诺的服务项目上,清楚地写着每半年为老人做一次全面身体检查的内容。如果是这样,老周对自己母亲的身体状况也就比较了解了。  相似文献   

3.
正面对一辈子强势粗暴的父亲、柔弱受气的母亲,长大成人、事业有成的儿女这样解决父母的矛盾:让两人分居,把母亲留在儿子的豪宅,把父亲送进当地一所高档养老院,希望还给母亲一个幸福平静的晚年。子女的安排,能换来一家人的宁静和谐吗?2015年1月,一场杀妻悲剧留给人们沉痛思索……为弱势母亲抱不平,决意送父亲去养老院  相似文献   

4.
他用一条布带将患有失智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紧紧地绑在自己身上,然后骑电动车从县城的家中赶往30多公里外的中学上班。5年来,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他都是这样承担着照顾母亲的责任。他就是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现年37岁的浙江省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教师陈斌强。  相似文献   

5.
旧时有一组掌故叫“二十四悌”,其中之一是“兄弟争死”,说后汉有赵姓兄弟,老二闻知强盗要吃掉被抓的老大,就把自己绑了前去求告:“我哥干瘦,没有我肉多……”强盗一感动把哥儿俩都放了。这很像“二十四孝”里的“割股疗亲”,只是情节更为可惊,连如今的国人也不易想象,对于异文明的洋人就更显得超乎人性而没法理解了。  相似文献   

6.
黄孟 《当代老年》2006,(5):18-19
杨业功走了,走了一年多,他的母亲宋幺芽每天做一件事:守在儿子的灵堂前,袅袅香火中无休止地呼喊儿子的名字。妈妈总觉得儿子还活着,活在她心里,活在她眼前,还是那样喊妈妈。2006年2月9日,央视直播了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杨业功不仅感动了全中国,更感动了故乡所有的亲人。  相似文献   

7.
10位母亲,一种真情。说不尽的母爱,让人们感动。2005年9月16日,在由天津市政府主办,天津市妇联等单位联合承办的“母亲文化周”活动上评出了10位“让你感动的中国母亲”。尽管有的身患重病,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甚至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这些坚强的母亲都在子女教育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从这些母亲的事迹中,找到自己在子女教育上存在的误区,学会用鼓励和自信去培养孩子的性格,这将是此次“母亲文化周”最大的意义和收获。在子女教育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从这些母亲的事迹中,找到自己在子女教育上存在的误区,学会用鼓励和自信去培养孩子的性格,这将是此次“母亲文化周”最大的意义和收获。  相似文献   

8.
中中 《女性天地》2008,(11):8-10
安徽一位在宁波收废品的绝症母亲在生命进入倒计时之际,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鸟巢”和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可是正当她怀揣感动、收拾行囊准备去北京之时,却获悉原来儿子参加的是残奥会开幕式文艺表演。这位母亲能完成最后的心愿再次进入“鸟巢”,再续她的特殊奥运之旅吗?  相似文献   

9.
曾经和当今的中国一样,认为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不孝行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很多老人需要等候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入住国家的养老院 政府鼓励更多私营老年公寓或养老院的设立 澳洲 两位老人的度假村式养老 六十多岁的Ray,几乎每天都要驱车去父母的住处转一圈。有天早晨去得早,看见老爸小跑着出门往餐厅去,开心写在脸上,老妈步速较慢,但也已出门,看到儿子来,拉住他,“早茶的曲奇可好吃了,去得晚了就没了。你爸跑得快,他去占位。”这一刻,Ray觉得送老人来这里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非非 《女性天地》2005,(7):28-30
执著追求王老五感动“偏见”女孩2003年3月的一天,受母亲之托,马晨开车去私立幼儿园接侄儿。当穿着运动装、一脸灿烂的教师田菲林从教室走出来时。马晨眼前一亮,便立马向她作了自我介绍。马展34岁,武汉新欣电脑公司总经理,事业有成。田菲林意识到,这样的钻石王老五是最复杂、最危险的人物。因此,田菲  相似文献   

11.
贺文兵 《金色年华》2008,(12):52-53
那一天,是2003年5月17目、当时,正在河西通程广场采访的记者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议论着什么,职业的敏感让记者钻进人群探了个究竟……于是,“一个与病魔抗争的少年要去北京看升国旗”的感人故事刊发在2003年5月18日的《长沙晚报》上,感动着读者、感动着社会,黄舸的事迹也在星城传开。3年多后,这个少年成了央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12,(14):42-42
德国“乐龄合作社”为养老未雨绸缪 在德国,进入“专业护理老人院”是老人们最普遍的一种选择。这些养老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和人员管理方式。不过近年来,德国兴起了一种名为“老年之家”的互助养老方式。一些害怕孤独又不愿意去养老院的老人自发组建自己的小天地,在“老年之家”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互相帮助,  相似文献   

13.
2014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一个乡村女子成为年度感动人物。14岁的少年叮嘱主持人敬一丹说:“阿姨,把奖杯让我拿吧。”敬一丹问他:“孩子,你为什么要帮妈妈拿啊?”孩子回答:“我怕妈妈把手举起来疼。”  相似文献   

14.
一次,在一个学术讨论会的空隙里,我与几位老友聚叙。大家既是同行,又在不同战线上。一位当过多年“父母官”和“州官”的领导同志,讲他退下来以后,有三件小事,让他感触颇深。他说:“一次,我骑自行车上街买西瓜,买了四个,把两个放在前面篓里,再把另两个往车座后面架子上绑。滑溜溜两个西瓜,很不好绑。这时,那位卖瓜的老汉连忙过来帮忙。他几下子就把滑东西绑结实了。  相似文献   

15.
60多岁的儿子有几套房子,却要“窝”在八句老母亲家,双方矛盾不断,无奈老母亲一纸诉状告儿子,请儿子搬家;九旬母亲进养老院养老,房子、存折都交给七旬儿子管理,儿子却将母亲存款挪作它用……最近,南宁市青秀区法院受理了几起“老啃老”案件。几起案件最终都以调解结案,几位母亲赢了官司。可官司赢了,亲人之间撕裂的亲情却无法弥合。这一现象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9  相似文献   

16.
他不是富翁,却热心慈善。13年了,辽宁丹东人张克勤义务赡养几十名孤残老人,他和他的“夕阳之家”养老院一度被社会关注后,又复归平静。近来,因当地民政部门的一纸停业通知,这个养老院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她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相似文献   

18.
胡展奋 《老年世界》2008,(22):28-28
写下这个标题还是有点发怵,我把老爸送进养老院是否仵逆?然而日前遇到上海市人大代表、著名教育家周星增,一番言语解我心结:现代社会,能把父母送进真正的养老院才是真正的孝顺!这个话题不能不涉及我的母亲。她在世时老对我爸嘀咕:你这个人呐,脾气乖张,天下无双,将来一定是个孤老头!  相似文献   

19.
近日,深圳、重庆、天津等城市的地铁上,一段名为“母爱无价”的公益短片感动了无数乘客:夕阳下,一位衣着简朴的母亲,用力地蹬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拾破烂。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这位来自江苏邳州市的母亲于化玲背井离乡,坚持了9年的拾荒生涯。  相似文献   

20.
耳聋眼花、腿脚不便、独自居住,这样的老人一定要去养老院才能安度晚年?美国一些地区推广的“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为恋家的独居老人提供“不出家门的养老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