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书》类文献的性质可以结合传世与出土文献来讨论。就传世《商书》来看,其历史背景与主题同“殷革夏命”相关涉者居多。就《国语》《左传》所载,春秋时期《商书》已多见征引,则《商书》类部分篇章的主体部分当在西周时期已经有其蓝本,而其中晚出的痕迹则为流传改移所致。可以说,传世《商书》篇章中存古与改移处兼而有之。卜辞中之上帝,非至上神。商代的祖先崇拜实际上比上帝信仰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而祖灵同自然神灵之间又可相互转化,比较趋近于万物有灵的巫术理论。这些特点意味着我们不能径直称当时的典册为宗教文献。由卜辞所示,“册”“典”实为商代巫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属于巫典;就其职能而言,又属于祀典;总体上可以称之为巫祀文献。商末记事类刻辞和铭文的出现,展示了商末理性之光的萌芽;商代末期,巫祀文献中的理性因素有所凸显,同殷周变革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楚俗尚巫辨     
楚人信鬼好祀之说由来已久,《吕氏春秋·异宝》、《淮南子·人间训》曰:“荆人畏鬼”,高诱注:“好事鬼也”。《汉书·地理志》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词章句》亦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秦汉去先秦未远,且民俗民习具有“活化石”的特性,诸子之言当不是无稽之谈。降迤唐代,元稹诗又云:“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元氏长庆集》卷3)。及至近现代,特别是当代,不少学者更进一步将先秦时期的楚文化概括为“巫术文化”。但随着楚史研究的深入和楚文化研究的开展,我们认为对于“楚俗尚巫”这一提法,很有必要提到文化史的高度加以重新认识,并对如下问题逐一给予辨析和澄释:1、尚巫之俗在楚国产生、发展的阶段和时限;2、在楚国尚巫之俗的内部结构中,各因子和子系统的地位、特点及其来源;3、在楚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尚巫之俗所处的层次。囿于篇幅,本篇拟按巫术构成的各项因子,首先完成对春秋时期楚文化中各相应部分的逐一考察。  相似文献   

3.
一,士家巫服简介我们且以“服司妥”(祭祖还愿)巫祀为例。土家族巫祀“服司妥”,主旨在为人消灾驱邪(招魂)和“告祖渡嗣”(求子)。一场场面稍大点的祭祀,掌坛主巫一人;伴巫(充任者一般为师兄弟)数人;动乐(充任者一般为徒弟)数人;香官(充任者一般为熟悉巫事的长者)一至二人;茶婆婆(充任者一般为福寿双全的年长妇女)一人;帮师(杂役)数人;另外,直接参与祭祀事宜者达数十人众。加  相似文献   

4.
关于古代的祈雨─—兼释有关的几个古文字国光红一、祈雨的女巫和蛇《周礼·春官》有“司巫”职,“掌群巫之政令”,其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春官》又有“女巫”和“男巫”,“女巫”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旱则舞雩”,“男巫”则另有所操,《春...  相似文献   

5.
楚国巫坛上的舞雩歌国光红《九歌·云中君》,释者或以为祭云神丰隆,但以其他诸篇例之,《湘君》不名“湘中君”,《山鬼》不名“山中江”(欧辞尚称“山中人”),则祭云神之出亦当以“云君”名篇,而不当名“云中君”。云神丰隆主降雨①,而《云中君》不见雨字,则《云...  相似文献   

6.
《九歌》与殷商祭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是楚国祭神的乐歌。关于其所祭诸神的性质,近代学者有不少新说,而此种祭典的渊源,则很少有人言及。只觉其中有些问题很难捉摸,如《九歌》如何只祭东皇、东君,而不祀西皇、西君?河非楚之望,如何要祭河伯?云师之祭不见于《周礼》,如何《九歌》会有“云中君”等。如果能将《九歌》祭典的渊源搞清,我想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笔者曾将楚、商文化作过比较,发现楚之政治文化多源之于商。如商人称官吏之长为尹,见  相似文献   

7.
班固《汉书·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吕氏春秋·侈乐》:“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汉书·郊祀志下》:“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今之学人中有几位大约依据上举诸条,再见屈诗中又有那许多神话传说或神鬼之事,便以为楚国  相似文献   

8.
楚巫与巫祝之诗梅琼林关于政治抒情诗人屈原是否为巫,历史上缺乏史籍记载。虽然自秦汉以来以反映文化心态、描摹历史风情为指归的野史轶闻、文学注解、风俗异趣都众口一辞地标示楚国正风弥满上下,浸渍朝野的历史情况,诸如《吕览·异宝篇》云“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冷,《...  相似文献   

9.
释“奸令”     
《后汉书·刘焉传》注引《典略》:“熹平中,妖贼大起。汉中有张修,为太平道、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为鬼史,主为病者请祷。”奸令祭酒,是汉末太平道、五斗米道祭宫之名。然“奸令”二字殊难解,本传无注,后人存疑。或有释作“巫觋”:者(见《中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二辑,  相似文献   

10.
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构成了他们的宗教世界。在这个宗教世界里,“六乌圣母”便是其中的重要神灵之一。据史料记载:“壮俗每数年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按圣母不知何指,据邑中武平里诸壮所祀,则为六乌娘,又名六乌婆,庙在六乌山,壮人每遇瘟疫,则舁六乌娘巡游村市热闹。”“瑶祭盘古,壮祀六乌圣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巫觋之兴,世远源长,莫详其始矣。《甲骨文编》卷五:著录“巫”字、凡十六字。《古籀汇编》五上:著录“巫”字、凡三字。末注〈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说:“《说文解字》:巫,古文作(?),此从冂象巫在神帐中而两手奉玉以事神。许君谓从巫象两袖舞形,巫与舞形初不类矣。〈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按:巫,专训女巫。又本部“觋”下曰:“觋,能齐肃事神明者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后世男女皆作巫,罕有识觋者。其与工同意者,工尚巧  相似文献   

12.
望仙楼     
小春花信日边来,未上江楼先拆。今岁东君消息,还自南枝来。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一自故溪疏隔,肠断长相忆。此词为咏梅抒情之作。小春时节春的消息从遥远的地方而来,站在江楼上还看不到春色,梅花花苞已初绽。今年春的消息,也还是从南边树枝上梅花开处得知。“小春”:指农历十月,此时天气温暖如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春。“花信”:花信风,指春天的消息。“拆”:《梅苑》作“坼”,为裂开的意思。首句写小春农历十月时节,天气温暖如春,梅花裂开花苞,似有报春之意,而站在江楼上相思远望的人却没有看到春色。“东君”:…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巫,《说文解字段注》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又说:“凡巫之属皆从巫”。《国语·楚语》载,“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统言则周礼男亦曰巫”。由以上文献记载可看出,巫,作为宗教活动人员,最早是出现在社会男女间有了分工之后,最早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就是从群体中分工出来的女性,大约在人类进入父系时代以后才出  相似文献   

14.
北镇庙     
从有悠久历史的名城北镇县城西行数里,在绵亘几十里的松山脉所属医巫闾山脚下,有一座规摸宏大的庙宇,即北镇庙。北镇庙是古代北镇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始建于金代,元明清各朝又历次扩建与重修。据《北镇县志》元巡抚王宗彝所撰《北镇庙》中载:“舜即位分冀医巫闾之地为幽州,于时分州十二,各封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即幽州之镇也。去山五里四分里之一,距城三里四分之三。唐开元中封山神为广宁公,金加封为王,医巫闾密近邦畿,大德间加封贞德字,岁祀与岳读同……”明太祖洪武初年改封医巫闾山之神,“建庙设主,岁时祭享,朝廷有大典,恒遣官祭告,清代悉仍旧制……”(《北镇县志》)历代统治阶  相似文献   

15.
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但学术界还很少研究。这里以毕沅辑《苏文忠公生日设祀诗》为主要依据,对他主持的“苏文忠公生日设祀”集会唱和进行专门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从乌克兰到柏林,娜杰日达·波波娃和她的战友们将航迹铺满夜空,以“暗夜女巫”之别名,成就了苏德战场上一段巾帼英雄的传奇。  相似文献   

17.
《九歌》是一组祭祀神鬼的乐歌。《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离骚》云:“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可见《九歌》本为古代神话中乐章之名。《汉书·地理志》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国民间流传大量的神话传说,盛行原始崇教的祭神方式。祭祀时往往是歌、舞、音乐相配杂作,综合一道,既娱神鬼又娱群众。我们亦可视之为初期歌舞小剧萌芽。  相似文献   

18.
针对余英时先生《论天人之际》与李泽厚先生《说巫史传统》论述从巫文化到孔子“仁”的“轴心突破”,提出五点评述意见:1.“仁”起于情而非情,乃道德律则;孔子“仁说”乃社会大变动所致;2.中国官方巫文化与古希腊不同;3.“德”的历史考察;4.《周易》完成了由“巫”到“数”到“德”的转化;5.中国古代“天人”亦是“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9.
用于祭祀行神的祀行仪式,包括按时举行的常祀仪式与出行中的非常祀仪式,两周列入国家祭典,成为常祀制度。秦汉以祀井代替祀行,祀行不再列入国家祭典,遂湮没不闻。汉儒不甚明晰祀行仪式,未能从礼制角度阐释《诗经》中祀行乐歌的乐义。结合《仪礼》《礼记》《周礼》相关记载,可以辨析使者出行的祀行仪式,如《皇皇者华》用于聘使行前祀行,《四牡》用于行后报归,《小明》用于行役者岁末祀行。祀行仪式的礼义,重在体恤使臣的辛劳;祀行之歌的乐义,在于抚慰行役者的辛劳。从祀行制度的视角,可以重诂讽喻之诗的诗义,补充传统注疏的不足,重新观察诸多诗篇的生成语境。  相似文献   

20.
伏羲神农炎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伏羲是个哲学概念,伏羲、宓羲、包羲、太昊、东皇太一等等都是指《易》学中的“太极”,后人称这种哲学的创立者为伏羲氏。伏羲氏其实就是烈山氏,亦即神农氏,是第一代神农。《易经·系辞》所讲的“伏羲氏没,神农氏作”中的“神农氏”是指第二代神农,亦即烈山氏之子柱,被祀为稷,是我国的第一位后稷。少典是末代神农妃,生黄帝轩辕和炎帝蚩尤。伏羲出生在陕西宝鸡,葬于湖北江陵,第二代神农出生在湖北随县,葬于湖南酃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