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汪海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56-158
西晋灭吴后,作为"亡国之余"的吴人需要处理和西晋政权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对峙后,以陆机兄弟入洛为契机,吴人开始积极出仕西晋政权.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仕晋吴人命运坎坷,但由于吴人已对西晋政权产生认同,他们最终选择翊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相似文献   

2.
西晋的腐败风气与门阀制度夏保连,刘文芳在中国封建社会,两晋时期上流社会的腐败现象十分突出,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不仅加速了司马氏政权的灭亡,其流毒也给后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晋上流社会的腐败风气与门阀制度建立的...  相似文献   

3.
西晋统治阶层十分关注和重视青徐兖地域(包括青州、徐州、兖州),有较多的宗室诸王出镇这一地域。西晋前期,中央政权对青徐兖地域的控制较强,基本不任用本土人士担任地方军政长官,有力限制了本土割据势力的发展。西晋后期由于政争、内乱与外侵,中央政权逐渐丧失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权,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或依附于宗室诸王和地方割据势力,或为其所署,或本身已发展成为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他们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西晋后期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的水利开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魏晋统一北方并经营西域,局势比较稳定,水利相应有所发展。第二阶段是西晋政权崩溃,由凉州地区(辖境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的割据政权控制天山南路,局势虽不及前一阶段稳定,但同中原地区相比,相对说...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十分复杂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我国经历了一个由三国鼎立到神州一统、再到天下大乱的过程。魏是三国中最强的割据势力,后来其政权落到了司马氏的手里。公元二六五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了西晋。西晋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第三次统一了中国的封建王朝,但它却是一个极其腐朽的政权,五十一年就覆亡了。西晋覆亡,五胡乱国,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了东晋。东晋始终偏安一  相似文献   

6.
张炜 《江淮论坛》2009,(1):165-167,144
蜀汉统治下的巴蜀地区,随着司马氏的代魏,再度纳入中原政权的版图之中。史称晋武帝“弘纳梁益,引援方彦”,对巴蜀人颇为宠待。但是,他优待的“蜀人”其实并非巴蜀土著大族,而是以刘备旧部和刘璋旧部为主的蜀国旧臣。真正的巴蜀大族实际上处于被漠视的地位。本文从西晋时期巴蜀人士的出仕情况着手,探讨巴蜀大族在西晋朝廷中的地位问题,澄清以往在巴蜀大族问题上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7.
<正> 西晋末年,北方各民族纷纷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王朝,一直到隋朝南下灭陈,在长达二百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家长期处于割据争战、政权分立的状态。在此时期,山东地区经常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疆域,地方政权数易其主,始终不能稳定,在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民族矛盾又格外突出。所以,这段时期的山东农民起义,出现了与其它时期不同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中所说的吴人是指长期生活在吴地(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汉人群体;吴人心态则指在吴人中常见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群体心理活动状态;吴人心态传统特征则着重指融化在吴文化传统中的共时态的吴人心态模式。本文展开论述的基本逻辑关系就是从历时态的丰富多采的吴人心态表现形式中,探索历代吴人心态因时而变的发展轨迹,力图归纳出能够代表吴人心态的核心内容并显示其特征的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十六国胡族政权中的汉族士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晋作为一个由士族阶层进行统治的封建政权,士族制度在当时获得充分发展,成为此时期突出的时代特点,对西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西晋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绝大多数士族高门或者举族南迁,或者在战乱中被无情消灭,一流的士族在北方地区几乎见不到了。但也有一些士族,主要是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政  相似文献   

10.
论魏晋禅代     
咸熙三年(265年)十二月,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退位,曹魏政权移交给晋武帝司马炎,结束了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 正式的政权移交过程是和平的不流血的。这种方式古人美其名曰“禅代”或“禅让”。取法上古圣王尧舜禹的传说。  相似文献   

11.
军队和军权是政权的基石。如何合理地管理军队和分配军权 ,是一个政权能否稳定的关键。魏晋两朝的军事领导体制大致相同 ,但两个政权的成败走向却迥然有别 ,这与两朝在相同的军事领导体制下对军队和军权采取不同的管理分配方式有关。魏政权行都督之制授权地方 ,建军司作有力监督 ,置中军居中威慑 ,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和朝政的稳定。西晋政权以都督授宗王 ,以封地就督区 ,罢州兵 ,弱中军 ,从而使刚刚取得统一的政权不久而亡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而此时的西域亦是各地方政权相互兼并,民族大交会大融合时期.中原虽然对西域的管理较薄弱,但却从未中断.而西域各地方政权也从不自外于中原,仍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从曹魏西晋在西域的管理;十六国时期前秦和河西地方政权同西域的关系;北魏及南朝各政权同西域的密切联系三个方面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代河西的局势变化和文化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内部矛盾重重,诸王兴兵作乱,酿成“八王之乱”的严重局面,王朝出现了倾覆的危机。接着,屯兵北部边境的匈奴、鲜卑族贵族乘机率军南下,先后烧掠洛阳、长安,史称永嘉、建兴之乱。西晋王朝在内乱外祸的接连打击下,终于灭亡了。北方土族纷纷渡江南下,在江左的司马氏王室被拥立上台,建立了东晋王朝。整个北方则处在战火弥漫、干戈不息的混乱局势下,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族贵族和汉族人土先后称雄立国,建立过十六个割据政权,简称十六国。后来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割据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在石赵政权中出仕的汉族士人,因其阶级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人:一种是曾在西晋有一定地位的贵族士人,被称为“旧族”;一种是起自乡里社会的寒素士人,被称为“晋人”。汉族士人是构成石赵政权文学发展的主体。然而寒人作为石赵政权中深受倚靠的对象,出仕待遇高于旧族,在文学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较高。寒人在石赵政权中的兴起与旧族的衰落,反映了十六国前期文学发展秩序的一些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5.
晋末十六国胡族政权虽未在根本上改变魏晋以来豪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但是在胡汉、胡胡矛盾的相互作用下,汉族豪族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门士族由于对西晋政权的严重依赖,无法适应胡族统治而迁往江南;地方士族为了保存宗族利益,则演变为既出仕胡族政权又在乡里以土豪面目存在的复合型豪族;而遍布各地的土豪强宗则以坞堡为组织形式,成为各胡族政权地方社会基层秩序的主导者,其向背成为各胡族政权存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西晋时期有关少数民族的谣谶大量流传,深刻反映了民众对少数民族内迁的担忧。谣谶在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首领争相宣传与利用对己有利之谣谶制造舆论,争夺正统。少数民族首领认识到汉文化中天命的神圣,这启发和引导着他们由单纯倚重武力征伐而转向武力与德行并重。这种转变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引导着汉族民众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看法和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17.
王朝更替是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政治现象。纵览中国历史,自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到1912年大清帝国的覆亡,其间2100余年,仅全国规模的改朝换代就有十次之多(十个王朝分别为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宋、元、明、清)。至于分裂动荡时期,地方割据政权的更迭,更是不可  相似文献   

18.
五凉政权,偏居西北,与中原政权"东西隔塞,逾历年载",且周邻强敌,和战不时,因此,五凉政权的外交活动尤显重要。五凉政权的外交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西晋、东晋的外交联系,即所谓"遥尊晋室";二是与强邻的周旋,审时度势,待机而动;三是五凉嬗替,时而共存,五凉之间的外交活动。五凉时期,行人肩负国之荣辱兴亡的外交使命,五凉政权重视对外交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重视外交手段的运用。五凉行人辞令显示出行人高超的外交才能,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汉魏之际,土豪彻底成为曹魏官僚体制的一分子,而士大夫豪族却凭借其文化特质在曹魏的官僚体制中占有优势,在曹魏统治政策由武到文的转变中,实现了士族化世代主导曹魏的官僚体制,最终建立了士族主导的西晋政权。  相似文献   

20.
西晋是在民族矛盾激化中灭亡的。自此直至淝水之战结束,建立在南方的东晋政权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一直是民族矛盾。 但是,在东晋内部,又存在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一般地主和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士族地主本身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