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空间转向”对现代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和西方都有其理论话语.西方的认识论哲学和现代性进程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空间本体的话语言说;而中国古典美学是空间性美学,在传统文论、文学、哲学中对“空间”的体察和钟情俯拾皆是.整个古典美学从文艺活动到艺术思维,从诗性话语到思想传统,都体现出浓厚的空间特质,主要表现为“散点流观的审美表征”、“境由心生的主体空间”和“诗性同情的空间思维”.古典空间美学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价值在现代美学建构中继续发挥作用,经由“体验”为核心的美学方法论到“同情”的普遍性原则,再以“反思”的形式进行检验,形成了“体验——同情——反思”的方法论模式.而这一方法论有效弥补了现代美学哲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的弊端与悖论,最终通达美学本体特质的审美至境与古典梦回.  相似文献   

2.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3.
自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输入中国以来,美学就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吕澂从“美的要求”出发,倡导建构一种“全体的美学”,为美学中国化定了基调。然而,“五四”反传统的时代文化心理和东西方在形而上学上的分歧,阻碍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及审美经验的融通与结合,美学中国化一度陷入了困境。直到朱光潜“情思融会”说的提出和朱鲁之间“静穆美”之争的发生,美学在经历了从美学观念的接受到辩证思维的引进、再到与本土形而上学的接轨三个阶段后,才初步完成其中国化历程,并走上了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艺术展示交叉整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美学界跌入传统美学困境和陷入“反美学”迷惘中时,巴迪欧适时地提出了“非美学”方案.与传统的教诲式、浪漫式和古典式的美学方案不同,“非美学”方案强调艺术对于哲学的独立性,主张艺术是真理的生产者,反对传统的美学思辨,倡导在具有独立性的艺术作品中探寻“内哲学效应”.在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上,“非美学”方案兼具真理的“内在性”和“独特性”,而其他方案各有偏失,这体现了“非美学”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6.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种普遍的民族审美趣尚。而在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的形成过程中,山水作为一种自然对象,不但充当了从老在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上的自然之美转化的中介,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启发、促成了自然美审美理论丰富内涵的展开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20多年来笔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大体有三个方面 ,一是艺术哲学 (或者叫作文艺美学、艺术美学 ) ;一是中国古典美学 (主要是李渔美学 ) ;一是中国百年文艺学学术史。本书内容集中于第一个方面——艺术哲学 ,所以取名为《艺术的哲学思考》。  “艺术哲学”是黑格尔对他的“美学”的定名和定位。对于黑格尔美学来说 ,这个名称是恰切的。因为黑格尔把“美的范围”定在艺术 ,他在美学中讨论的就仅仅是“艺术的美”,所以他的美学自然就是“艺术哲学”了。不过 ,在笔者看来 ,美学同艺术哲学还是不应该划等号的。因为“美的范围”不限于艺术。…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诗化现象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小说诗化不仅有小说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而且和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密切相关。本文以诗化小说为例 ,从哲学精神、美学观念两个方面探讨小说的诗化与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 ,以揭示小说诗化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渊源。诗化小说不仅以诗意照亮人生 ,也以诗意的方式观照自然 ,这与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是诗化哲学息息相通 ;在审美特质上 ,诗化小说与我国抒情诗的传统密切相关 ,诗化小说重视物我交融的主观体验 ,追求和谐含蓄的美感体验 ,讲究“言外之意 ,韵外之旨”的语言表达效果 ,切合我国古代诗歌美学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9.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繁仁  李如 《东岳论丛》2023,(5):58-63+191
杜威在中国访学的两年既是学术之旅也是艺术之旅,他高度赞赏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深受熏陶感染,他的美学论著《艺术即经验》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其“经验自然主义自然观”受到老子“无为”哲学的影响,他的“经验论美学观”则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影响。杜威的“经验论美学”是中国传统“生生美学”之花的异域绽放,对于我们进一步确立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深有启发。  相似文献   

11.
诗性思维不具有清晰的、严格的逻辑形式,它是一种与知性思维异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总体上蕴含着诗性思维方式,从而带有浓厚的诗意化特征。诗性思维的产生与汉字的特质具有内在的关系。诗性思维在作为中国文化深层内核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其突出的表现,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科学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2.
贡小妹 《江淮论坛》2012,(1):165-168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水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园林审美和文化的重要表达手段,在悠久的中国文化历史中,水以其多变的形态、自由的态势诠释着自然之美和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及美学思想,在园林中,水景也同样有着多重的文化内涵,表达着园林设计中的哲学思考、人生理想和情感叙述。  相似文献   

13.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24,(1):141-154
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范畴体系。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且与审美相联系的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四维的逻辑网络。此即:一个逻辑原点:无极;二重哲学本体:绝对之无的本在性无极,与相对之无的次在性太极的对应结合,以无极为“一级本体”、太极为“二级本体”;三大人文支柱:历史哲学意义的“道”、文化意义的“气”与审美现象意义的“象”的三者相和;四为基层建构:由“道、气、象”三者构成其各自所统摄的范畴群落及其相融。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具有有序而深邃的思性诗性化、诗性思性化的人文特点,渗溶着中华文化所特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文化传统、古今美学思潮的碰撞中,中国当代美学该作出何种选择,向何处去,以利于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新的超越?这是美学界同仁共同关注的一个视点.西方美学已经历了传统的哲学本体思辨美学和现代的科学分析实证美学两种主要的形态,并在当代形成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新的冲突.西方美学思潮的流变作为一种文化冲撞,既表现为古典与现代美学形态的冲突,又表现为中西方美学形态的冲突.在这些复合的冲突面前,中国当代美学该作出何种途择?美学界的一般思考倾向是急于实现综合,或走左右兼顾的所谓“中间道路”.这种思路具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综合”的基础是什么,以及该实现什么样的综合?美国《美学与艺术杂志》主编约翰·费舍尔曾谈到中国当代  相似文献   

15.
荷花飘香的烟雨江南,一直是历代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儒雅与诗性,不断激发着中国文人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潜能.当代散文中,能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比肩齐名的不多,台湾作家颜元叔先生的《荷塘风起》算是一个例外.虽然两文风格迥异,相去半个多世纪,横跨海峡两岸,但就同根同族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二者借荷塘风景所呈现的“隐逸情怀”却非常相似,犹如两朵盛开在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殿堂中的生命之花,既遥相呼应又各自精彩,在传统文化、传统美学、心理学等多元化研究视野中彰显出两位作家既相通又不同的心灵诉求.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否定     
传统美学行走一条以肯定逻辑为思维工具的精神道路,并巨获得居于主导地位的话语权力。近代西方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克罗齐对此予以强烈的思辨抗衡,寻找富有独创性“直觉理论”的精神话语,开始之于美之存在的否定性阐释的哲学努力并形成较完备的美学体系,以致影响到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人物之一阿多诺的一系列关于审美否定的思想内核。然而,令我们颇为惊异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庄子,他的诗性哲学所内蕴的美学思想恰恰是以否定逻辑为先导的。庄周凭借富有想象力的哲学思辨和美学智慧赋予审美怀疑论美学汲取庄子美学的天人合一、主客不…  相似文献   

17.
曾繁仁 《学术研究》2012,(8):120-126
宗白华曾经期望"中国的美学大放光彩",这一愿望在建设性后现代突破工具理性、突出生态文化的语境下得以实现。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是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与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天人合一"、"阴阳相生"与"生生为易"的中和论生命之美的形态。具体表现为风调雨顺之美、吉祥安康之美、生命旺盛之美与借助自然的绿色想象。在具体艺术形态中表现为民间艺术的吉祥如意、绘画艺术的气韵生动、音乐艺术的"与天地同和"、建筑艺术的"法天象地"、诗学的"六义"之说以及人格培养的"天地境界"等。这种"天人合一"的中和论美学应在积极参与当代美学对话中发挥作用,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的歧见及其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辉 《人文杂志》2005,1(6):106-112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对本体论哲学持反对态度。中国当代美学按照本体论哲学结构美学体系导致了其理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弊病。东方美学的诗性智慧和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言说方式给予我们美学研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学科的意义上说,美学是"援西入中"的产物。西方经典美学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对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与学科建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对西方美学盲目崇信、简单照搬、生硬套用的现象也长期存在,使得中国美学严重缺失自身的原创和面向现实生活的活力与热度。事实上,中国美学有着自己深厚的人生论传统,它扎根于中国哲学的人生情怀和中华文化的诗性情韵,自老孔庄等先哲发绪,经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之理论自觉,初步建构起以审美艺术人生动态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张力贯通的美情观、物我有无出入诗性交融的审美境界观等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式美学话语和审美精神,突出了审美活动的美育功能和人文向度,并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中有所承化。人生论美学的民族传统,有别于西方经典美学的学理特质,是中国美学最具特色和价值的部分之一。对于这一宝贵资源,今天我们应在中西古今融汇的广阔视野中予以发掘传承、弘扬推进,推动当下中国美学的理论原创与学派建设,形成与西方美学的深度对话,引领当代审美与艺术实践的发展,引领国人生活实践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假如说,诗性人生是魏晋美学的第一个发现,那么自然山水则是魏晋美学的第二个发现。1 自然山水是诗性人生的合乎逻辑的继续。我过去曾经剖析:从先秦美学到魏晋美学,潜蕴着一个从本体视境到价值取向的嬗变,亦即从自然本体到艺术本体的嬗变。诗性人生正是这一嬗变所带来的第一个发现。那么,事情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显然不是。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在中国美学,所谓审美活动(艺术、诗性)截然不同于西方美学所指的内涵。不是“适人之适”,而是“自适之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并非自由,而是自在;并非价值生成,而是价值消解;并非“为学日益”,而是“为道日损”。因此,正象我们在陶渊明那里所看到的:越是自在的就越是美的,越是自在的就越是诗性的。人生的审美化就是人生的自在化。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