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经济周期条件波动性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ARCH族模型动态地刻画了中国经济周期的条件波动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有关经济变量的波动机制、波动率对经济变量条件均值的影响程度与方向以及经济变量在扩张阶段和紧缩阶段波动力度差异等问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条件异方差性、持续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经济的稳定有利于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财政政策具有稳定经济、促进经济产出增长率提高的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滞后性;国外需求受国内经济影响较小,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波动和产出增长及其波动之间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基于一种多元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MGARCH模型),采用中国1993—2003年的月度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数据检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波动和产出增长及其波动的关系。结论表明:高通货膨胀水平引起高的通货膨胀波动,而高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波动导致低的产出增长和产出增长波动,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纪尚伯 《统计与决策》2012,(14):122-126
文章利用HP滤波法估计产出缺口,以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关系描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变化,结合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实证检验,分析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动态性;产出与通胀的弹性系数经历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变化;供求关系的改变使以前的需求拉动型通胀转变为当前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并据此得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引入了通胀预期这一因素后,运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而言,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胀预期以及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但农产品价格波动是通胀预期的Granger原因,通胀预期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来看,三者之间存在着波动性的相互影响,一般在当期或滞后1期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5.
国际石油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周期波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成  王彬  马文涛 《统计研究》2010,27(4):28-34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不可避免地给各国经济带来冲击和影响。本文利用小波变换频带分析方法,结合VAR和多元GARCH-BEKK模型,考察了不同经济周期下中美两国通货膨胀与国际油价间的溢出关系。结果表明,国际油价只在短周期里对中国通货膨胀有显著的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的波动溢出效应;美国通货膨胀与国际油价则在多数周期下具有显著的单向或双向均值波动溢出效应。本文认为尽管当前中国通货膨胀与国际油价的关系并不显著,但随着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依赖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问题将成为未来中国需要应对挑战,因此相关部门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完善国内石油市场化建设,增强能源意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应对未来石油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积极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保证就业中的作用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讨论的重点,本文即讨论货币政策冲击对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效应。首先,基于宏观季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得到就业、产出和通胀在货币供给冲击下的动态反应,给出经验事实:在一单位货币供给冲击下,就业呈驼峰形态,缓慢下降回归稳态,显示出很强的持续性,但在中远期失业会增加;通货膨胀呈驼峰形态,显示很强的惯性特征,但在中远期会出现通货紧缩;产出温和增长,呈驼峰形态,显示出很强的持续性。同时,为进一步从经济理论上解析货币供给冲击对就业、产出和通胀传导的机制,数值模拟一个刚性工资模型,将模拟的脉冲反应结果与实证经验事实相比较,发现理论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上述三个经验事实,并从理论上进行货币供给冲击的经济传导机制分析。最后,结合经验事实与模型经济探讨了扩张型货币政策冲击下就业、通胀和产出的反应模式,给出政策建议,即扩张型货币供给冲击短期内能够有效刺激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但在远期形成失业和通货紧缩,因此需要其他配套政策,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等相配合。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又面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找到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前提,但是经济学家们对通胀的原因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文章使用一个误差修正模型(ECM)对我圆通胀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货币供给的增加都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同时,本文也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对这些因素对通胀的长短期影响给出了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粘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昊  王少平 《统计研究》2011,28(1):43-48
 本文在蕴含微观经济基础的结构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研究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结构和性质。基于最大熵自举的模型估计和推断显示:微观企业平均每三个季度调整一次价格;我国季度数据不支持通货膨胀粘性假设;在微观企业的定价过程中,理性预期所起的作用要强于适应性预期;但由于通货膨胀非粘性,真实经济中通胀持续性反而具有主导作用。经验研究结论表明,货币当局在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中应加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持续性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探析核心通货膨胀测算方法和评价方法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价格变动特点对部分方法进行适当改进,并将其应用于中国2001-2013年核心通货膨胀测算,然后采用无偏性检验、相关性检验、趋势追踪能力检验、未来预测能力检验四种准则对所有测算结果的货币政策应用效果做出评价。结果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绝对最优的,相对而言,SVAR法、指数平滑法、不对称截尾平均法的效果较为优良。这一结论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和核心通货膨胀测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使用允许长记忆参数d服从区制转换的MS—ARFIMA模型对中国月度通货膨胀路径的动态行为进行新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通货膨胀不仅均值水平和不确定性存在着“低通胀”区制和“高通胀”区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货膨胀序列的平稳性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制转换动态。“低通胀”区制下,长记忆参数d1=0.361,说明通货膨胀是协方差平稳序列,“高通胀”区制下,长记忆参数d2=1.145,说明通货膨胀是非平稳序列。这一新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中国通货膨胀冲击的持久性效应也存在相应的区制转移变化。这要求央行在管控通货膨胀过程中,既要考虑均值和不确定性的区制变化,又要兼顾平稳性和持久性的区制变化。  相似文献   

11.
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在1995-2012年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将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组成部分,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技术进步总体及各组成部分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总体上提高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短期内影响效果不显著;对于技术进步的各组成部分,短期来看,科技进步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作用并不显著,纯技术效率显著提高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效率显著降低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90年1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月度数据,运用随机域回归模型、系列随机域的非线性检验方法和贝叶斯估计方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双向关系。通货膨胀率引起了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两者呈现U型关系;较高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引起通货膨胀率先升后降,呈现倒U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model of trend inflation. In contrast to many earlier approaches, which allow for trend inflation to evolve according to a random walk, ours is a bounded model which ensures that trend inflation is constrained to lie in an interval. The bounds of this interval can either be fixed or estimated from the data. Our model also allows for a time-varying degree of persistence in the transitory component of inflation. In an empirical exercise with CPI inflation, we find the model to work well, yielding more sensible measures of trend inflation and forecasting better than popular alternatives such as the unobserved components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This article ha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online.  相似文献   

14.
使用VECM和DCC-MGARCH模型分析了国际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间的关联性。两者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价格水平间和价格波动间的关系上。在价格水平方面,长期内,国际能源价格对粮食价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短期内,误差修正项对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在总体粮食价格以及小麦价格的回归方程中作用显著。总体粮食价格对能源价格的长期影响显著,但误差修正项的短期调整作用不明显,在各类粮食价格对石油价格短期影响中,误差修正项起到显著调整作用。在价格波动方面,总体粮食价格波动与石油价格波动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在具体某一类粮食中,除稻米外,小麦、玉米、大豆市场价格波动都与石油价格波动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财政实践中,公共服务投入与产出之间往往存在着动态的双向效应,而以往学者仅着重于单向效应的研究,这无助于在公共预算约束下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最大化。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中国以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投入与产出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投入与产出在长期内存在协整关系;短期内公共服务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动态正向关系;在受到外部随机冲击时,公共服务的投入与产出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Granger因果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采用两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法,由于忽视其它重要变量的影响,常会导致虚假因果关系的出现。鉴此,采用Granger因果图模型方法分析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间的物价传递,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在物价传递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物价国际间传递存在一定的区域效应;除和中国香港地区存在即期因果关系外,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物价水平基本无显著影响,中国既无输出通货膨胀也无输出通货紧缩。同时,样本期内中国物价水平呈现明显的外部"输入性"特征。因此,中国政府应采取措施应对国际的物价冲击,同时防范物价输入性引发的风险,以实现中国物价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非对称性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普遍策略,本文基于非对称性福利损失函数,首次通过逆推实现央行时变非对称性偏好调控模式估计。结果表明,央行在调控通胀和通胀波动目标上表现出较强的政策取向,同时,存在厌恶通胀和规避经济收缩的时变非对称性偏好,由此也使得央行具有较强的动机维护实际通胀低于通胀目标以及实际经济增速高于经济增长目标。特别是,央行在厌恶通胀和规避经济衰退上的非对称性偏好呈现出较强的此消彼长关系。此外,近年来央行厌恶通胀的非对称性偏好持续走强,而规避经济收缩的非对称性偏好却逆向变弱,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治理通胀偏好,但维持经济增速高于增速目标的政策取向却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8.
孟庆斌  荣晨 《统计研究》2014,31(6):25-32
本文将购房者、房产商与中央银行纳入统一的模型当中,对房价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建模,然后拓展了传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长短期分解技术,研究了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土地价格以及经济增长率对房价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研究表明,利率上升对房价具有长期的负向效应,短期内会加剧房价的波动;通胀预期在长期内促使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对房价会产生推动作用,短期内,通胀促使房地产企业加快投资速度,房屋供给增加预期引起房价下降的冲击;人民币升值在长短期内均与房价上涨存在正向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和房地产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提高时,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和投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地价格长期来看推动房价上涨,短期内对房价影响的传导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