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的儿童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拓荒意义的重要成果,其儿童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在于以儿童身份的确认作为创作的目的,其创作文本在主题和形式上表达的是真正的儿童意识、儿童声音以及儿童权利。陶行知通过完整的儿童世界的审美书写对儿童作为人的意识唤醒的行动推进,是从根本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建立其独立的人格,是作家站在文学创作立场上对于儿童童年精神的一种艺术传达。文学家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家的文学情怀是陶行知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同质异构的两翼,共同构筑了其儿童文学创作的基础和特色,从生命、人生的角度看待童年,其笔下建构的理想儿童含蕴了为现代中国寻找健全人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2.
李利芳 《东岳论丛》2013,34(4):55-59
杨红樱是目前中国受众最广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四个阶段:科学童话、童话、儿童小说、《笑猫日记》新童话。系统总结其文学发展历程与创作经验对于推动当下及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幻想文学的迅速崛起,奇幻动物小说把童话的浪漫想象与小说的逼真写实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幻叙事类型和审美风格,成为世界幻想文化的一种重要资源.中国一些作家的奇幻动物小说创作与国外的一些作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奇幻动物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亟需中国儿童文学界的“确认”,这对于提升中国奇幻动物小说的创作水平、推动中国幻想儿童文学的发展、扩大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视野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外来文学影响和自身意识逐渐成熟共同作用下的"风景发现"。从西方儿童文学、人类学等"外面"接受而发现儿童文学,存在着理论"损耗"和"变形",作家往往会依据现实需要和传统习惯调整接受维度。由童年体验所导致对传统儿童文化的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构的现代儿童观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从"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从"儿童问题"到"儿童文学",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与现实"文化革命"相关,呈现出"为儿童的文学"的典型特征",儿童本位"的文学观念始终未能确立。如何处理"现实性"与"儿童性"的平衡,是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创作规律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学创作规律论略张锦贻儿童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把美给予儿童。换句话说,作家通过儿童文学创作,给儿童以美的愉悦、美的启迪和美的教育。因此,追求美的理想,创造出儿童乐于接受和十分喜爱的美的文学和文学的美,是驱使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活动的...  相似文献   

6.
作家王芳的儿童小说《倾听拔节的声音》讲述了一个以"他者"影响促动儿童成长的故事.这是一部有着独特叙述视角的优秀作品,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是小说的创作理念,小说中的主人公男孩诺一经历了成长中四重障碍.老师、朋友、诗歌成为克服障碍的"他者","他者"以倾听者、保护者、引渡者的身份出现在诺一面前,抚平心灵的创伤.热爱生命,用文学的温情疗愈创伤,这是作家的追求所在,也正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李巍 《齐鲁学刊》2005,(3):108-109
曹文轩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一脉相承,其创作虽然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但少年题材与儿童视角是作家实现其审美理想的主动选择,并在总体上构成其作品的叙事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启蒙思想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儿童文学从清末民初开始萌芽,到"五四"时期才真正诞生,其儿童观与文学观的树立,经历了由政治认同到本体认同的过程.在其发生过程中,启蒙思想始终推波助澜:政治和人学思想的变革推进了对儿童地位和特性的深入发掘,美育理念的推行则催生和强化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品性.现代儿童文学既是启蒙思想的产物,同时也担当着启蒙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京派小说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和小说艺术理论,他们认为"创作不是描写'眼见'的状态,是当前'一切官能的感觉的回忆'"(沈从文),"小说是回忆"(汪曾祺),"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反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梦"(废名).他们对文学创作持"回忆"观和"梦"观,实际上就是把创作看成是一种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意义上的审美现象;而具体到创作主体上来说,"回忆"和"梦"文学观的主旨又是为了培养作家与实际生活的心理距离从而造就一个审美的心胸.如果我们把京派小说家的这种文学创作观和小说艺术观放到中国古典美学历史发展脉络里,就会发现,它的源泉是老庄的"虚静"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写作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而对中国儿童文学史写作的元研究则几乎无人问津.文章在全面系统考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以"童年作为一种文化假,设"、"儿童文学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一种文化文本"为契合点,论述了将"文化研究"引进儿童文学史写作的意义与方式.藉此不但超越"非文学"研究的政治框架,也超越"纯文学"研究的偏狭模式.同时以儿童规作为价值参照系统,尝试建构新的儿童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