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余润泽,郭沂中庸是儒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先秦儒家中,对中庸论述最多者,莫过于孔子和子思。从整个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看,从孔子到子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考辨有关文献,对这一环节作一探析。“中庸”这个复音词是由“中”、“庸”两个单...  相似文献   

2.
孟子与杨墨     
孟子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学派,而且由于这些学派的议论与儒家学说根本对立,所以孟子对此极力进行驳斥。这种倾向似乎在孟子以前,即子思时就已经有了。也就是说,从《中庸》的叙述来看,已经表现出子思刘儒家以外的学派有所议论的情形,在《中庸》首章论及性、道、教时说:“天命谓之性。”这是因为存在认为德是人为的  相似文献   

3.
子思是战国时代的著名哲学思想家.子思哲学对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影响了孟子哲学.本文拟就子思哲学思想体系,进行初步研究,并期望学术界批评指正.子思的哲学遗产主要是《中庸》一书.(注)子思哲学的出发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天命”.子思认为人”性”来自于“天”,他说:“天命之谓性”.(《中庸》一章,以下凡引《中庸》只注章数.)子思的“天命”思想是殷周以来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念在其身上留下的烙印.子思所讲的“性”就是主体即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神本向人本的演进过程中,先秦儒家性情学说大体经历了由孔子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等有关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其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上.  相似文献   

5.
思孟学派上绍曾子内省修身行仁之说,把心性说与行仁政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代表人物为子思与孟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姓孔,名圾,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之子。《史记·孔子世家》说他曾作《中庸》。侯外庐认为,“《中庸》一书虽然不一定是子思一人的著作,但其思想则可作为思孟学派的代表作来处理。”①孟子(公元前385—前304年),名轲,鲁国的附属国邹国人。曾游说齐、梁、鲁、邹  相似文献   

6.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等的比较,看出“子路问强”和“哀公问政”原来分别为一个部分;今本第一章和“博学之”以下是一个部分,可能属于原来《子思子》的佚篇。因为子思与《孔子家语》也有密切关系,今本《中庸》仍然可以视为子思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并整理发表以后,为学术界补写或改写先秦思想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但学界对其中的儒家竹简(简称《郭店儒简》)分歧尤大。《郭店儒简》应定编为十一篇,可认定为子思学派之作,应命名为《郭店楚墓竹简·子思子》。其思想主旨是阐述了先秦儒家关于性与天道、王道与德治的思想主张,上承孔子的“德治”主义,下启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从孔子过渡到孟子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与《孟子》的比较研究中,可以探讨思孟学派理想人格何以建立的哲学要义。思孟学派的“性善论”必然要突破先秦传统的民本思想,进入到民主思想的天地。思孟学派的理想人格只能以民主思想为最终的归宿,而中国式的民主思想也必须以思孟学派的理想人格为其哲学的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孔子中庸观念新说黄武强一、孔子的中南观念与《申日)有人根据宋代朱来的《中庸章句集注》的回示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的“子思作《中庸》”一语,认为t中庸》是“孔门传投心法”的书,是孔于的战国初期的孙于于思之作.这是错误的。《中庸》里的所谓的“今...  相似文献   

10.
评《中庸辩证法》对“中庸”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金舒年从现存的古籍来看,“中庸”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来,《礼记》中收有《中庸》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权(子思)所作,“以昭明圣祖之德”...  相似文献   

11.
子思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他全面继承并大力发扬儒家学说,力图拯救社会危机,并且抗志守道、持节独立,其思想对孟子和宋明理学代表人物都有较大影响,因而受到后世统治者的尊敬。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哪些是子思书一直存在很多争论,包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以及郭店简《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和典籍中的一些佚文等,笔者仅以《中庸》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分析归纳子思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3.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4.
考古发现的郭店楚简中有14篇多为过去未曾见过的儒家文献,其中的《性自命出》、《语丛》等提出了有关“性命”的学说,与先秦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的有关论述大体相同,反映了先秦时期儒家对世界、社会、人性的哲理性探索,从而形成儒家早期的哲学理论。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的,是对先秦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在宋代的一种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庸”两词语义上的模糊性,其哲学含义颇为复杂。从郑玄到二程、吕祖谦,尤其是朱熹,都对“中庸”进行了解释,现代学者对《中庸》书名的释义更是多种多样。对于《中庸》的时代以及与子思的关系问题,中国历代学者以及西方的汉学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刘基《拟连珠》思想理论的来源主要是孔子、孟子、苟子、墨子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辩证法等先秦元典文献,充分体现了刘基作为“一代文宗”而有的“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拟连珠》的哲学思想既有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等一般理论原理,又涵括了人性论、修养论、治国论、人才观等中国传统哲学要义。刘基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是建构在先秦子学思想体系之上的,具有“先秦诸子学”的秉性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予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之学源于子思,思孟之学出自曾子或子游,但并无确证。本文在对《论语》、《孟子》、《荀子》、《上博简.仲弓》及郭店楚简相关文献解读和考辨的基础上,认同孟子师从子思门人的说法,进而提出,子思师从子弓。子弓的德政思想是从孔子的"仁"到孟子"仁政"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提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典籍 ,人们自然会想到《四书》、《大学》和《中庸》。《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地阐述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一篇政治论文 ,而《中庸》则是儒家学说中第一部最精密的哲学论文 ,是儒家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宋代程颢、程颐将二者摘出 ,整理编次 ,与《论语》、《孟子》并列。二程认为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而《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是儒家道德的传文。其后朱熹祖述二程之说 ,将二书辑为定本 ,与《论》、《孟》放在一起 ,正式称为《四书》,并撰作《四书章句集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学的“中庸”思想源自于周初,成形于儒学开山鼻祖孔子,集成发达于思孟之手。“中庸”这一孔儒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孔子政治、伦理和法律思想的精粹基础,学辩“中庸”,它不仅阐明孔子认识论采用的哲学见解,也挥弘周初“明德慎罚”的“中”之思想,使之成为“刑中”的刑事政策原则和“宽惠”的刑事立法原则,及至子思孟轲,终被上升为一种追求“至诚”境界的内心修性方法。总之,“中庸”理论和实践充分化的过程,也即孔儒“仁礼”学说定型成熟并社会化和国粹化的重要标志。一、“中庸”辨义史书记载,孔子在其著述《论语·雍也》中首次提出“中庸”这一范畴:“中庸之为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