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是由互相关联和衔接的三个环节构成:语言文字的改革、文学革命(新文学运动)、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变革。虽然在新文化运动进行中新文化派还缺乏方法的自觉,但回思整个历程。新文化运动确是循着文字──文学──文化的进路前进的。整个运动被新文化派目为"中国文艺复兴"(胡适语).和欧洲文艺复兴一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必经的阶段。学衡派作为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对新文化运动的现代取向持否定态度。它对新文化派的批评也围绕着文字、文学、文化进行.与新文化运动相始终。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批…  相似文献   

2.
张艳国 《中州学刊》2005,5(5):178-181
虽然孙中山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但透过他对五四运动、新青年和新文化的议论,可以在一系列文化重要观点上把握孙中山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思想。孙中山的论述,既不人云亦云、重复前人,也不偏执一端、激进偏颇,而是冷静客观,充满了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智慧,映现出他身处中西古今新旧文化冲突时代健康的文化心态。他的文化思想和分析方法,既继承了前人,又有所超越,更是启发了来者,是一笔值得珍视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3.
董德福 《学术研究》2006,5(2):96-102
孙中山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充满着矛盾性和多向性。五四运动初发时,孙中山忙于理论创造,无暇发表政论,是五四运动的旁观者而非领导者,使得一些青年大失所望。五四运动爆发后,孙中山认识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同情、支持、指导学生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而对反传统、张个性自由的新文化运动总体上则持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强调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和中华道德的普遍价值。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五四运动的后续发展,而且会影响到中国现代政治理论的构建和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学衡派和新文化派的错位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衡派是新文化运动遭遇到的一个重要反对者。二者之所以产生如此分歧是因为他们对传统和新文化 (西洋文化 )的解读不同所致。学衡派强调的是儒家的“仁” ,新文化派攻击的是儒家的“礼” ;新文化派选取的“新文化”是西洋晚近的文化 ,而学衡派看重的是西洋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化。这种不同的对传统和文化的取向造成了他们之间的错位论争。与其说他们是敌对的 ,不如说他们是互补的 ,因此对当年的那一场论争很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后,孙中山以自己的方式将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其革命方略中。他在1920年所使用的"新文化运动"一词也有其特定含义,强调民众动员,倾向借宣传以取得革命成功,相对并不看重反传统、欧化或白话文等,与胡适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侧重不同,实各有抱怀,处于错位的"战场"。在后续的历史记忆中,胡适等五四当事人和国民党人多从新的历史现实出发,重新叙述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建构了孙中山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派"知识分子就旧戏改良问题与张厚载等人进行论争,这是中国文化界第一次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在论争中,"新青年派"在新旧文化对比、中西文明对比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注重戏曲在新文化传播中的载体功用、注重新的剧评体系建设、关注现实题材、追求表演写实性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戏剧理论.但由于对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传播形式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新青年派"所提出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往往不具备可行性,形成了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之间的矛盾,使旧戏改良无法真正实施.在论争后期,"新青年派"转而主张学习西方戏剧特别是现实主义话剧,并进行话剧的译介、创作等活动,对我国现实主义话剧传统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与资源,体现着亿万中国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价值选择和人生倾向,并且以其特定的演进轨迹和发展成果丰富了人类现代文明。精神文化类型无疑是中国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新文化品性和质地的本体要素;制度文化类型是与精神文化类型密切相连的新文化时期社会文明范式的集中体现,它是新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结果。中国新文化的历史形态包含各个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包括新文化在各领域各时期的文化成果。新文化的百年历程经过了"民主与科学"、"革命与自由"、"民族与民主"、"理想与斗争"、"改革与开放"、"多元和发展"等六大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1919年初,在新文化运动所引发的新旧之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张东荪与傅斯年、胡适等在《时事新报》、《新潮》上展开了一场是否应该在输入新文化的同时破坏旧文化的论争。张东荪提出在全力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持"不骂不破坏"的态度;傅斯年与胡适则强调输入新文化的同时必须破坏传统文化。在论争中,他们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对方的主张,却因此更加强了"因相近而区分"的心态,并隐隐显现出分居上海与北京的两方对新文化运动正统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日趋激烈的新旧之争也并非新与旧之间的文化竞争,反倒是基于不同西方思想资源的新与新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新文化运动本身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社会改造运动。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希望沿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方式进行纯思想文化启蒙,但现实迫使他们在1919年投身于五四运动的爱国行动,开启了把思想启蒙与行动主义相结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已被此后的历史证明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社会改造运动的路径与走向。  相似文献   

10.
一个完备的、被社会认同的伦理体系必须是伦理精神、伦理实体和伦理信仰三方面的合理性及其良性互动的结果。伦理精神建构的意义世界是伦理认同的基础,伦理实体使得伦理精神具有现实性,而伦理信仰则是伦理认同的信仰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学衡派和新文化派围绕这三方面展开的现代伦理建构的论争,实际上是关于伦理认同的论争。这场论争对中国现代伦理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受惠者,也是贡献者。他在五四前期广泛阅读新文化报刊,接受新思想的启蒙;在五四后期则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这些贡献至今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在纪念瞿秋白百年诞辰和迎接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总结瞿秋白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一1919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过后,瞿秋白与友人创办《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新思想,研究新问题,投入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当时,新文化运动面临新的发展关头,出现“提高”与“普及”两…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本世纪的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多方面内容的展示,它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思想大解放,直接为五四运动的蓬勃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场思想上的伟大变革在武汉地区有着不同凡响的回应,其跃动的浪花汇入了澎湃的新文化大潮。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对它进行整体扫描,本文作一开启,以促进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深入发展。武汉地区的新文化运动要早于《新青年》杂志,具体地说,是以1915年5月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校刊《光华学报》的创刊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在武汉大致经历了三…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来临之际,全国学术界纷纷举行学术讨论会和座谈会,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也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针对当时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和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文化传统,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中国的旧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它的性质决定了五四运动涵盖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革命具有双重性:催生了中国新的文化革命,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文学革命为工具,以反封建为手段,对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新的政治革命,促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理想、新的革命政党和新的领导阶级的形成,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据近代中国的历史特征和科学的融入程度 ,科学融入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前期 ,以严复、孙中山、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种种努力 ,力谋科学教育救国 ,科学被引入中国 ,受到重视 ;第二阶段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 ,由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递相推动 ,科学在中国大规模传播 ,进而成为社会主潮流之一 ;第三阶段为 2 0世纪 2 0年代 ,以丁文江和张君劢为代表的科玄论战以及陈独秀等带有唯物史观的理性评论使得科学的观念传播更为理性而全面 ,科学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出来 ,受到全社会日益普遍和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与民主观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1924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观念与科学观念相伴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口号与价值认同。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促使中国人对民主观念的理解和阐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陈独秀对“民主”内涵的新阐释,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人手实现“民主”,梁漱溟强调在儒学基础上认肯“民主”,这些都是对民主政治不同追求的有代表性的体现。民主观念的这一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合理性,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第二次分裂”的由来1 中国现代思想界第一次分裂 这主要是指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人代表的新文化派与保守的传统的国故派林琴南、杜亚泉、章士钊等人的分裂。“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作战的产物 ,无产阶级要依靠民众 ,资产阶级也要打着民众的牌子 ,反对共同的敌人———封建主义。因此 ,思想界第一次分裂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主义文化的分裂。由于新文化运动内部存在必然分裂的种子 ,留下了新文化运动后的一个变种 ,即“非驴非马”的“新文学”。1931年 6月 ,瞿秋白写《学阀万岁 !》 ,将…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这场伟大的斗争,打破了辛亥革命以来沉闷的政局,并给了孙中山以极大的影响,振奋了他继续前进的勇气,而孙中山也关注、同情与支持爱国学生和工人的正义斗争,从他们的奋斗中得到新的启示和开始接触到新的力量,五四运动所展示出来的爱国、民主、科学与进取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促进了孙中山晚年思想的发展、政治上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文化自为是指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处于理性阶段。孙中山不是学者型的思想家,但他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看法均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激进的反传统主张,不赞成全面西化,在保守与发扬传统方面,也不像辜鸿铭那派人那么偏执。对于中西文化,孙中山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派,或曰折衷派。时过八十多年,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还是孙中山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20.
1伟大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70年了。70年前的5月4日,天安门前“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怒吼,划破了如(舟石)暗夜,标志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到来。五四运动不仅是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近代启蒙思潮和新文化运动所造就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五四运动所开创的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相结合;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民主与科学同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