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克拉玛依稠油属环烷基原油,资源丰富,其下游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稠油开发生产成本比稀油高3~4倍,开发生产经济效益基本处于临界状态;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稠油加工技术水平与规模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且上下游业务发展相互依托,密不可分;按现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估方法与价税体系,不能客观评价克拉玛依未动用稠油区块经济效益,不利于稠油产能建设的发展。基于克拉玛依稠油上下游业务地缘因素,对克拉玛依稠油一体化评价模型进行了探讨,以利于更加全面评价克拉玛依稠油未动用储量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热管冷板在机载条件下的传热性能与环境适应性,针对不同类型及同类型不同配置方式的9种热管冷板,搭建了常温与高低温试验台,对不同热管冷板的常温传热性能与高低温启动性能及稳态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常温试验中,双U形普通铜水热管冷板的传热性能最佳,均温板次之;高低温试验中,双U形普通铜水热管冷板的启动时间与稳态温度均低于微热管阵列冷板,但受环境温度影响最大,带毛细结构微热管阵列冷板的启动时间与稳态温度均低于不带毛细结构微热管阵列冷板,且受环境温度影响最小。研究结论可为机载电子设备冷却热管冷板的选择与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东凹陷西部和西南部边缘部位沙河街组广泛存在稠油油藏,目前在这些稠油的成因机制方面未开展深入研究,没有取得明确的认识,影响了研究区资源量评价和油气勘探进程。根据原油物理性质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研究区稠油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稠油中既存在有原生的低熟油,又分布有由次生作用(生物降解作用)产生的稠油,其中,低熟油主要分布在凹陷西南部的青东5井区;生物降解油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斜坡带及青东-青南过渡带,原油的降解等级为2~8级。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呈现出下轻上重、北轻南重的规律性变化。研究区稠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有机质早期生烃、古地形、构造背景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庆油田是中国石油的地区分公司,总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成立于1970年,主要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及新能源等业务,工作区域横跨陕甘宁蒙4省(区)。公司现有采油单位14个、采气单位10个、输油单位3个以及其他科研、生产辅助单位,用工总量6.8万余人。长庆油田工作区域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5.
西气东输首站油田—末站轮南站,是一座塔里木各气田产品气的混合气与西气东输长输管道进行天然气商务交接的计量站。其天然气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下游的安全使用和计量。对西气东输油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万物有机联系和系统发展的观点将流行于民众间的够级方法与油气勘探系统进行了初步地对比研究,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素材为油气勘探系统研究增砖添瓦,将够级精华运用于油气勘探的系统分析之中.分析结果表明,够级方法与油气勘探之间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够级策略可以借鉴于油气勘探的系统分析之中,文中对够级策略在油气勘探分析中的体现和运用方式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工质回路振荡热管运行和传热机理及规律,进行了风冷弯曲封闭循环振荡热管的实验,测定了R123、乙醇和水3种不同工质在振荡热管中不同充注量及不同加热功率下的热阻.结果发现,振荡热管的激励和传热特性与工质的物性包括饱和温度、比热容、汽化潜热及饱和温度下压力随温度的变化率有关,且不同物性在不同工况下作用大小不同,这决定了热管发生振荡的难易和发生振荡后热阻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实验为手段,针对小型半导体冷藏柜用热端散热器的具体使用条件,分别用水自然循环,以及不同灌注量的热管散热器试件进行了实验测定,分析了散热器的性能,给出院 适合该产品特点的散热器形式,以及热管散热器的最佳灌注量。  相似文献   

9.
以丙酮为工质,对水平排管串联型分离式热管,在充液率为32%~179%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工作状态;计算了换热量、传热系数,从而得出该分离式热管在以丙酮为工质、设定的加热功率为1400W、空气流速1.3m/s时,最佳充液率为70%~114%.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辽河稠油进行低温氧化模拟实验, 考察了不同体系氧化反应前后气相组成、 稠油组成及性质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 稠油与空气发生的低温氧化反应属于吸氧反应, 催化氧化反应使气体中氧气含量下降到 2.71%, 消耗了空气中 87% 的氧, 氧化使稠油酸值及黏度增大; 加水催化氧化使稠油中胶质含量降低13.95%, 沥青质含量上升 4.81%, 胶质、 沥青质总含量降低, 重组分降解了 17.94%; 环烷酸盐催化剂体系对稠油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促进了稠油氧化和裂解; 水在稠油空气低温催化氧化过程中起到了促进重组分裂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力热管的高效传热特性,将其应用在井筒流体加热过程中,分析了重力热管加热效果的外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力热管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条件下,利用深部流体能量提高井筒上部流体的温度,能起到均衡井筒温度场的作用,进而改善井筒温度分布剖面。室内实验表明:工质类型、工质充液率、真空度对重力热管的传热效果有很大影响。矿场试验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将原油温度加热到原油凝点以上,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井底抽油杆载荷,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重力热管加热过程受井底温度、热管下入深度、油井产液量以及原油物性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井底温度、热管下入深度、油井产液量的增加,重力热管的传热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12.
以投资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星状原油集输管网拓扑优化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特点,利用改进的整数编码遗传算法优化井站隶属关系,利用非线性优化方法优化出相应的计量站最佳位置。针对遗传算法的局限性,对操作过程进行了改进,结合了模拟退火算法,调整了适应函数,给出了初温的确定方法,改进了选择复制操作,从而形成了混合遗传算法,并采用随机多父辈适应函数值加权交叉和多种改进变异操作方法。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给出了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减少了不可行解的产生,提高了算法优化效率。算例显示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评价埋地热油管道的的热工状况,首要的问题是计算管道周围土壤的非稳态温度场。针对埋地热油管道的一般形式,以二维非稳定传热方程来描述输油管道的传热过程,建立了计算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在边界条件中充分考虑了地面温度的变化以及管径等参数对管路温降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数值理论对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并由此求得了热油管道的有关热工参数。通过实例分析表明了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海上稠油油田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热流体吞吐是一项集热采、烟道气驱等采油机理于一体的新型、高效稠油开采技术,该技术在渤海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以渤海 M 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实验井为例,介绍了海上稠油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工艺的特点;研究了热流体吞吐井各传热环节及井筒温度场分布模型,建立了井筒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以海上实际热流体吞吐井为例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模拟了隔热油管导热系数、下入深度、多元热流体组成等工艺参数对热采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海上稠油油田规模化热力采油工艺方案优化设计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朔黄铁路扩能运输的快速推进,单元列车轴重从21 t逐步提升到25 t,年运量即将突破2亿t,荷载与疲劳效应的增加对既有铁路桥梁特别是中小跨径桥梁的安全运营要求越来越高。分析重载运输对桥梁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桥梁检查、安全状态评估、快速维修加固、加强维修质量验收相结合等系列应对措施,提出桥梁科学维管的对策,为建立桥梁安全运营保障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Fuzzy AHP的危险货物运输风险评估与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危险货物运输风险和事故概率,选取人的不安全行为、危险货物及其装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安全状态3个方面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之间风险构成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并把作为主要事故原因的人在管理环节上造成的疏漏列为主要评价因素,基于Fuzzy AHP法,构建了“人-物-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及空间三维框架模型,对不同程度的风险状态进行分级预警。实例研究表明,综合评价模型是针对“人-物-环”风险预警评价指标因素的非定量性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油炉在燃用重油时产生烟尘的形状及特征,并对烟尘的成分进行了测定,指出重油中灰分所形成的粉尘粒飞灰一般只占很少部分,其大部分烟尘来自未燃尽的残炭和重油中胶擀沥青质在炉内形成的未燃尽的焦壳类烟尘,燃烧油雾中高温缺氧时,会出现炭黑类烟尘,减少重油炉烟尘排放的根本方法是改善重油的雾化质量和改进炉内燃烧。  相似文献   

18.
适度出砂是通过优化产量和油井的产能在防砂生产和出砂生产之间确定最优的生产策略。适度出砂对储层物性有很大影响。以渤海胶结疏松的稠油油藏为例,提出了适度出砂提高单井产量的开采方式,并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在调研国内外出砂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实验装置,以适度出砂原理为理论基础,与现场实际生产相结合,开展了人造岩芯制作,采用筛析法和直接出地层砂法进行了适度出砂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室内实验研究。对渤海稠油油藏出砂油井的科学生产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