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林语堂从新文学运动源头采撷的个人主义的火种,成为他一生坚守的文学理想。林语堂把人道、人性视作全人类共有的也是唯一的价值尺度,他对社会发展水准、文明进步程度的判断都是以人性、人道原则为依据,他所理解的个人主义超越了特定社会给出的定义而成了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在林语堂的文化情调中,幽默是最具特色的。林语堂的幽默不只是一种文学风格,甚至也不只是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而是他追求完美人格的途径,是理想社会在人性层面上的呈现。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是鲁迅式的,他其实是在以一已的坚守实施某种转型。转型有两种:一是重在颠覆,一是把过去文化中尚具现代生命力的东西提取出来。林语堂侧重于后者。林语堂与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精神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本是五四精神的弄潮儿,人到中年之后,他和五四青春型激情有了距离,但并未背离五四启蒙之义。他的姿态与鲁迅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杜玲 《北方论丛》2004,10(6):80-8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宗教观是其思想的重要方面.理性主义、开放和多元是林语堂宗教观的基本特色,这个基本特色体现在他对儒家、道家及佛教的评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论述,对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推崇,以及对宗教中教条主义的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胡明贵 《东南学术》2006,(5):149-153
故乡秀美的山水既陶冶了林语堂的情操,也养成了他观察人事万物的独特方式--"高地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时时把大自然作为他处世的参照系,无论是做人还是为文,都自觉追求真与诚,希望无愧于心灵,从而形成了他观照人生与观照写作的独特方式.本文旨在探索林语堂人生观与文学观形成的地域和文化诱因,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与作家.林语堂从小接受基督教文化,长大后又对中国的儒道文化作了深入的研究,几种文化的综合,构成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宗教人生.林语堂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社会的历练之后,在他的晚年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在他的作品中,你不仅能看到他对中国五千年来的儒,道家文化的精确阐释,还能感受到他具有的浓厚的西方基督教文化情怀.这位中西合壁的大学者,传递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人生哲学.他不仅向西方译介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创作中糅合的东西方文化,宗教,信仰,更是带给我们思想上巨大的洗礼.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1994—2004年关于林语堂研究论文366篇,对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核心作者和内容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对近年来林语堂研究作一梳理,为林语堂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管恩森 《中州学刊》2006,(4):217-219
林语堂曾经自称是一个“异教徒”,这一称谓曾经为许多研究者所误解。仔细对林语堂“异教徒”称谓进行辨析,可以说明林语堂自言“异教徒”并不代表他曾经是一个真正的异教徒,而是表明了他信仰追求的一种独特思考。通过对这一称谓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林语堂的信仰实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林语堂博士学位论文和导师孔好古评语两件新近发现文献的解读,讨论林语堂与孔好古的关系,可以为林语堂转向之谜提供新的解释。林语堂和孔好古之间应该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林语堂后来转向文学,跟导师孔好古没有关系。林语堂论文所得的2分,在新的评分体系里比旧评分体系要高一级;学位论文中没有参考孔好古的汉语声调起源理论,可能是其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孔好古给林语堂论文的评分并无不妥,也并没有因为林语堂是中国人而歧视他。林语堂博士学位论文建立的、以方言关系为前提的汉语上古音体系,具有超前的学术价值,是开创崭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但是在当时的学术眼光看,也存在引述不当、对汉学成果吸收不够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界对林语堂的研究比过去有长足的进展。思想体系的研究成为林语堂研究的重中之重,创作道路与文学创作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林语堂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肖治华 《云梦学刊》2006,27(1):62-64
林语堂的"中庸哲学"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和谐地综合东西方文化和整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十分注重近情精神的思想.它既是林语堂文化观的体现,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论林语堂的自由个人主义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从文化史角度考察林语堂自由个人主义理念的文化内涵及特征,认为自由个人主义是一种在文化观念上消弭了自由主义政治文化倾向而专注于个人心灵世界的独特文化形态。林语堂在东西合壁的意义上确立了以“中国的人文主义”为价值尺度的文化理想,以宗教泛爱主义为理性依托,把自由主义引向文学实践一隅,建构了一种独特的个人化文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郭运恒 《江汉论坛》2006,(10):102-104
林语堂是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和著名的现代作家。其一生在致力于“幽默”文化的同时,还十分关注女性解放的现代命题。但林语堂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女性观却是复杂的。作为最受西方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之一,林语堂在理论上极力张扬男女平等、女性独立自主的现代观念,在创作中也多以女性为主人公,表现出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但是,作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林语堂也受到了封建“男权中心”思想的影响,他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男权的立场上,显示出其女性观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不同,林语堂追寻人的本体意义,强调享乐、个体及人格修炼;重视审美人生,倡导“美”、“爱”和“自由精神”;喜爱平和雍容的文化心态,力避焦虑和粗糙。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显然是相当有意义的。当然,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并非尽善尽美,而是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时代感和社会历史性;对物质文明的价值估计不足,缺乏伟大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作家整体崇尚西方和批判传统的情况下,<红楼梦>恐怕是少有的例外,它普遍受到关注、热爱和崇拜.林语堂也不例外,他平生的最爱是<红楼梦>.<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塑造、家庭文化叙事,尤其是其精神血脉已浸润于林语堂的文学人生之中,也深入了林语堂的精神和灵魂,这自然提升了林语堂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品位.不过,由于过于崇拜<红楼梦>,一味沉溺于模仿,缺乏超越性意向,这是林语堂的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有无革命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玲 《广东社会科学》2005,29(3):104-109
关于林语堂是否曾一度有过革命思想,一直是个疑点。本文主要依据新发现的林语堂在1927年《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两篇文章,并结合林语堂在20世纪20年代的思想动向及其对胡适态度的变化,肯定他曾有过革命的冲动。这是20年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周围朋友的影响和林语堂个性中的某些因素交织运作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与性灵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林语堂在创作上已经渐趋丰富和成熟,从而迫切需要在创作理论上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因其浓厚的浪漫主义气质和自由主义精神,此时他已在西方众多的哲学、美学思想中,筛选出他所认同和需要的表现主义美学,并经过创造性的综合改造,使之成为他可以应用的理论武器。而当时周作人扬起的“性灵文学”大旗,也与他的性情和兴趣一拍即合。本文着重分析了晚明性灵文学与林语堂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关系,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来考察林语堂的“闲适”文学理念,会发现这种闲适话语在1930年代的各种意识形态中隐伏着沉痛.这种沉痛来自于闲适话语处境的尴尬,来自于“闲适”文化视角对东西方的凝视与糅合,更来自于闲适作为一种自由主义观念形态的艰难指向.同时,林语堂的文学理念在与诸多观念的博弈中显示出了乌托邦想象、异端思想以及一种“非政治”的政治观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林语堂对白璧德学问和人品的肯定,还是从他对人的灵性和悟性所采取的新人文主义式的阐述,都可以判定他是一个白璧德式的"人文主义宗教"的信奉者,但他却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撇清自己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任何联系.这种微妙的关系其实体现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思想邻壑.文章详细分析了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思想邻壑现象,这对林语堂研究无疑是一个促进.  相似文献   

19.
论林语堂与佛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创作在文化哲学的层面上深受佛学影响,他试 图以佛学思想对抗西方的物质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潮,重建人文主义境界。林语堂与佛学之关 系是20世纪中国作家接受宗教影响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20.
王兆胜 《江汉论坛》2003,12(9):106-109
章克标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一个特殊的人物,尤其是他与林语堂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与章克标由同事朋友变而反目的过程,也梳理了章克标眼中的林语堂形象,还考证了林语堂有可能受到的章克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