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立新 《学术研究》2006,4(8):34-40
马克思整合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活动”原则和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理,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实践”,从存在论原则上与近代思辨哲学进行了划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尤其需要把握实践原则的存在论意义,真正倾听马克思的声音,守护和弘扬思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终结了实践哲学,开辟了哲学实践。马克思在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中,不是创建了实践哲学,而是丰富了哲学实践。通过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社会活动、历史活动和世界活动,哲学政治化,政治哲学化,这是我们思考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必须面对的,也是我们探讨当今全球社会实践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3.
张红岭 《理论界》2011,(8):11-12
我们谈论马克思哲学,离不开谈论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在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表述存在差异,这些表述固然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可以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精神实质,但有时会错失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使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得不到突显。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和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关键词,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出发对这三个核心词进行梳理,以期更清晰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新原则,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隐而不显的哲学前提和基础,这一原则的形成吸收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因素。马克思首先站在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基础上批判黑格尔"自我活动"的"非对象性",又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拯救被费尔巴哈忽略的"活动"原则,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同时理解为"对象性活动"。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对象性活动",而是将"对象性活动"诉诸现实劳动,将劳动的实现诉诸"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进而将真正的劳动规定为占有了对象本质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揭示了"对象性活动"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5.
陈蓓洁 《社会科学》2023,(12):26-39+65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主题和逻辑起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挽救了被自我意识异化为“物性”的对象之真实性,感性原则被内在充实为感性—对象性原则。感性—对象性按其本质要求,不会仅仅是作为对象的感性,它同时必定是作为活动的感性。在对感性的活动性本质的开显中,马克思首次在理论原则上完成了对历史本质的通达。为了进一步揭示现实历史本身的自我批判运动,马克思将感性活动的原则推进到物质生产领域,开启了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历史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物质生产活动,作为感性活动之现实历史的表达,与感性活动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马克思通达历史本质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2007,(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李世忠撰文《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指出,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主客体辩…  相似文献   

7.
肖士英 《学术界》2023,(12):13-22
现实对象性实践观作为马克思对象性实践观完整科学形态,因马克思并未对其作系统完整阐发,而仍处于幽闭状态,以至于学界对马克思对象性实践观的理解,因只能限于他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有限论述,而把其曲解为以直观性、外在性、非反思性等为特征的朴素对象性实践观,从而阻碍了实践哲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基于马克思实践性唯物史观来消解朴素对象性实践观,使马克思现实对象性实践观得以解蔽,就成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内在使命。马克思现实对象性实践观,把现实理解为人及历史递进性存续的过程,把现实对象性实践理解为服从对象性存在内在逻辑、满足现实内在要求的对象性实践形态。该实践观本质属性是由递进性展开的诸层属性构成的整体。内在性实践、外在性实践、实践间性、实践周期等概念,构成支撑马克思现实对象性实践观取代朴素对象性实践观,而得以出场的必要思想纽结。  相似文献   

8.
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理解马克思哲学需从其对启蒙传统的批判继承角度出发。马克思对启蒙的扬弃立足于三个层面:以全面整体性地超越"当代现实"扬弃了启蒙哲学对现代世界的论证;以实践活动或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扬弃了启蒙的理性自由原则;以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统一的历史科学扬弃了启蒙唯一信赖的自然科学方法。这一区分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及其思想史意义,进而敞开其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对话,使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9.
《大庆社会科学》2012,(3):159-159
吴向东撰文指出,马克思洞察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破除了实践概念上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将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实践为枢轴去把握世界。新哲学核心观点的确立及其贯彻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它是实践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实践唯物主义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以人为核心的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着眼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取了他的能动的实践观;同时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赋予人以社会实践的本性,从而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新的理论视界。通过实践的对象性和非对象性活动阐明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从而实现了哲学主观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