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僚”人与今日僮、布依、仡佬等族的关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意見: 一种意見認为,“僚”是僮、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先民,是古代这些民族的泛称。理由是:①他們均是古“駱越”發展来的,汉以后出現的“僚”人包括原来“駱越”的成員。②“僚”人分布区与今日这些民族分布地区相同,所謂“俚僚貴銅鼓,岭南二十五郡皆有之”。③“僚”与“葛佬”、“布佬”的“佬”音相同,直至今天,云南文山的部分僮族还自称为“布老”。④这些民族的語言均屬僮傣語族,这也与族別有密切关系。这种意見  相似文献   

2.
麻山漫记     
在我国历史上,貴州省是素来被人称为“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銀”的一个貧瘠地区,而大小麻山又是貴州边沿落后县——望謨县一个最落后最貧穷的角落。解放以后,虽然麻山地区的經济、文化生活都發生了極大的变化,但是和其他地区比較起来,仍然是远远赶不上:直到1957年,这里还是貴州省的一个典型的落后地区。但是自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大小麻山一下子翻了身,成了有名的跃进区,現在人們一提到麻山,就不禁引起一种景仰的热情。我就是怀着这种景仰到麻山來的。 貴州以多山聞名于全国,而麻山又以山高路險聞名于貴州。人們往往用“滾牛坡”、“万丈深澗独木桥”來形容麻山的羊腸小道;用“上山頂到天,下山到河边”来形容麻山的巍峨峻峭。一直到1957年,从  相似文献   

3.
“僚”是壮族及其先民骆人、僚人、僮人三个发展时期中承先启后的族称 ,也是中国西南岭南以及东南亚侗台语民族的泛称。“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 ,而读为“佬” ,文章认为这是受古越语高频词“咱们”的影响 ,“咱们”一词的壮语读音为“佬”。在某些情况下 ,生活高频词会成为族群的他称。“僚”名的“泛称”和“音变”的局限性是其被弃用和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僚”名能留到今天的印记就是“佬”。  相似文献   

4.
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一民族的来源和历朝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从一些文献材料看来,今天的僮族大致上是由周秦之际的“越人”、两汉以后的“乌浒”、“俚人”、“僚人”承继发展而来的,直至宋代,一些记述两广情况的著作中始见有“僮”,明清两朝,“僮”才愈来愈多地被人们作为这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的僚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僚族是百越的后裔,唐、宋时期,近代壮、侗、水、布依、仡佬等族的先民仍然被一概称之为“僚”,其分布区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相同。即除今广西仍为僚族的主要聚居区之外,西南的云、贵、川三省,也都有数量不等的僚族人口,只是分布面在某些地区较广,某些地区较窄而已。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情况各殊,反映在称呼上也逐渐有所不同了,并开始从僚族中分化出来了一些单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阿紫 《民族论坛》2011,(2):44-44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后称僚人,宋代朱铺的《溪蛮丛笑》中称为"仡佬",到了明代基本就定下来了,田汝成的《行边纪闻》中明确地说:"仡佬"一曰"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解体后,僚人大量外迁,和汉、苗民族杂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瑶族居住与活动的重心,逐渐由北而南。至清代,广西瑶族分布之广、人口之众,均居南方诸省的首位。史称: 粤西(蛮类)……合其类而 十分之,则壮居四,瑶居三,狼居二,余仅得一焉。 这就是说汉、僮、瑶诸族为清代广西地区的主要民族;在广西少数民族中,瑶族的人数仅次于僮族。 下面依《清史稿·地理志》卷74所记载的广西府、州、县次序,分列瑶人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撞”、“侬”、“狼”是近古时期较有影响的壮族名称。“撞”又写作“僮”,是“壮”字的前身;“侬”又称为“布侬”,是分布于邕州西南的壮族;“狼”即“狼人”,“就是今天广西的壮族”。显而易见,这三种名称实际上标记的是同一个民族,在这方面,以往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对于这三种名称的来源却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都是从汉字的意义上去作些臆测。例如,“撞人喜冲突攻击,故曰撞”。“侬人之名大约取义  相似文献   

9.
仡佬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太龙人熊棋就是仡佬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民族的发源地,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务川仡佬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感受它内在和外在的文化蕴含。而太龙人熊棋就是仡佬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可体味它内在的美。文章将从仡佬太龙人熊棋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部所具有的文化特质的分析对仡佬民族意识进行一种高度的概括,从而对仡佬族有不同维度的认识。仡佬族是中华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发掘仡佬文化内在优秀特质,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0.
仡佬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太龙人熊棋就是仡佬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民族的发源地,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务川仡佬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感受它内在和外在的文化蕴含.而太龙人熊棋就是仡佬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可体味它内在的美.文章将从仡佬太龙人熊棋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部所具有的文化特质的分析对仡佬民族意识进行一种高度的概括,从而对仡佬族有不同维度的认识.仡佬族是中华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发掘仡佬文化内在优秀特质,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据初步研究,大約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有一种称为哀牢夷(或称濮)的人居住在現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临滄專区的广大地区。到后來,哀牢夷逐漸地形成为三个民族,就是布朗、佧佤和本文所要介紹的崩龙族。崩龙族現在有七千多人,居住很分散。他們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保山、盈江、騰冲、畹町,临滄專区的鎮康、耿馬,以及思茅專区的瀾滄等县,同汉族、傣族、景頗族、佧佤族、拉祜族等杂居在一起。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崩龙族,他們对自己的称呼和所操的語言往往有些不同。不同的自称达十六种之多,“崩龙”是其中一种比較普遍的称呼。在語言上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方言,就是“布雷語”“繞进語”“汝灵語”。大部分崩龙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語、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1日成立的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在云南省的东南部,面积約三万二千多平方公里,轄文山,硯山、丘北、广南、富宁、西疇、馬关、麻栗坡八县。人口共一百四十万余人,其中僮族有四十六万多人,占自治州总人口的32.79%,苗族十五万四千多人,占总人口的10.99%,彝族十二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73%,汉族六十二万多人,占总人口的44.29%,此外,还有少数瑶、回、白等民族的人。这个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并已基本上实現了生产資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政治、經济、文化都有显著的發展。第一个五年計划期間,这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壮”考     
“壮”作为汉字,凝势定位为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名称,肇于一九六五年。它是由“僮”转化而来的,是“僮”的同音假借字;而“僮”作为族称,源自南宋时见之载籍的“撞”。以“僮”代“撞”,就汉字而论本为会意,非袭音声,因“僮”字古今仅止toη~2一音,没有“oη~6”读者,平空赋以oη~6音,人多一如既往,不管是“僮族”还是“僮僕”,均以“toη~2”律之,从而惹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今以“壮”代“僮”,则免了可能出现的是非。“撞”,是南宋时书载对广西某一人类群团的称谓,元蒙明初仍一以贯之,随着它  相似文献   

14.
僮族     
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七九九万余人,其中有七二八万余人分布在广西僮族自治区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四十多个县内,占僮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在云南有四十八万余人;在广东有十四万余人,在贵州、湖南两省也有少数僮族居住。僮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在河流、山谷之间,也有小块平原和盆地。主要河流有左江、右江、红水河、盘龙江、普梅河、柳江等。这些河流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对发展航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的一些民俗研究中,对仡佬族的文化有一定的说明和介绍。比如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府志》中,对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与介绍。还有在一些学术论文中也对仡佬族的一些文化进行了阐述。但我个人认为这些对一个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务川人玩的东西很多,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棋就是一种务川人们智慧的结晶。务川的棋和其它棋不一样,它的名字为五步棋。它的存在使仡佬民族在劳动之余性情得到愉悦,智力得到开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些东西越来越边缘化。对此我将介绍仡佬棋文化的基本形式及特征。棋作为仡佬人民的精神文化产物,它承载了仡佬民族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棋文化进行研究和发掘,揭示仡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棋这样一种精神产物对仡佬民族智力的塑造以及对仡佬民族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的一些民俗研究中,对仡佬族的文化有一定的说明和介绍.比如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府志》中,对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与介绍.还有在一些学术论文中也对仡佬族的一些文化进行了阐述.但我个人认为这些对一个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务川人玩的东西很多,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棋就是一种务川人们智慧的结晶.务川的棋和其它棋不一样,它的名字为五步棋.它的存在使仡佬民族在劳动之余性情得到愉悦,智力得到开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些东西越来越边缘化.对此我将介绍仡佬棋文化的基本形式及特征.棋作为仡佬人民的精神文化产物,它承载了仡佬民族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棋文化进行研究和发掘,揭示仡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棋这样一种精神产物对仡佬民族智力的塑造以及对仡佬民族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昨天是奴隶,今天作主人。过去給地主当过丫头、坐过地牢的苗族妇女郭桂珍,現在已成为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委員会委員和班枝花人民公社社长。这一根本变化,用她自己的話来說:“要是沒有共产党和毛主席,我怎能有今天!”郭桂珍原来住在貴州省貞丰县一个叫毛岩大灣的苗寨里。她两岁死了娘,接着父亲又被地主逼死了,九岁就靠自己拾柴过日  相似文献   

18.
毛难族     
毛难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二万四千多人(一九五八年统计),主要分布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北部环江县境内下南、中南、三美、大干等公社相连的、史称"三南"的地区;这是他们的聚居区,住有毛难族一万八千人左右,占全族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其余的散居在周围的河池、南丹、都安等县内.他们与汉、僮、苗、瑤等族人民,一向友好相处,交往密切,结成了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而且对于彼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毛难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侗水语支;在对外交际中主要使用汉族和僮族的语言,沿用汉字.  相似文献   

19.
在貴州省劍河县苗岭山区的施洞人民公社,有六千八百六十八卢,三万一千六百二十三人,其中75%以上是苗族。这里的苗族人民在解放前連“斗大的字也認不到一升”。那时,能入学的兒童,仅占适龄兒童的5.9%,“八大印子”(八大恶霸地主的总称)是不准穷人的孩子讀書的。如平兆村初小,共十八个学生,十个是地主、五个是富农、三个是官僚的子女。从解放到1957年,学校敎育得到迅速發展,小学已增至三十六所,学生有二千一百六十人。苗家有这样一首山歌:“‘八大印子’狠心狼,不准娃仔入学堂;共产党来到苗岭山,苗家才有了入学权”。但是由于学校發展  相似文献   

20.
“苗”这个民族名称,是一般人向来比較熟習的,但是这个名称过去使用得很广泛,几乎成了我国西南地区許多少数民族的通称,除称呼苗族以外,还把水族称做“水家苗”,把侗族称做“侗家苗”等等。近几十年来,“苗”字才逐漸用来專称苗族。解放后,这个称呼已經成为苗族專用的族名。苗族共有二百七十多万人,其中一百六十多万居住在貴州。黔东南清水江流域和苗岭山脉一带,居住着八十余万,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湖南有四十四万多人,主要居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