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道德评价标准的人我分离现象,即评价他人用较为理想的社会道德认知标准,而评价自己则用相对现实的个人道德认知标准,这带来了许多消极后果。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道德的理想化与人们行为现实化之间的冲突。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在提升人们行为道德性的同时,还得让理想道德向现实有所下放,即在改进思维方式、承认人性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建构全面、合理的道德认知系统,以提高道德评价原则的可渗透性,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基础上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引领。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经济人"范畴是否具有道德性的问题众说纷纭.实际上,理论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要弄清理论上的"经济人"是否具有道德性质的问题,必须首先考察现实历史中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人"的道德状况,我们看到,现实的"经济人"的道德状况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界对普世伦理是否可能和可行的争论颇为激烈,普世伦理似乎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理性的可能性和抽象的现实性、道德主体的共性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基本共识的底线伦理与道德境界的理想追求、理论普世与践行阈限是其几种突出表现.细究其因,在于双方观点仅就普世伦理的某一个方面而言,都有其合理性,但在分析问题时,却似乎忽视了道德是"应然"和"实然"、"绝对性"和"相对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反映现实道德生活"与"追求理想道德境界"的统一,从而使问题沿着两个方向走向了对立的两端.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性问题讨论有其社会发展的背景,其内容涉及对人性内涵的界定、人性的共同性和阶级性的关系问题、人性的异化和复归以及与其相关的人道主义问题等.这一问题的讨论于改革开放后伦理学研究来讲,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同样对现实的道德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言语道德是社会道德作用于言语行为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言语行为具有显著的道德属性。网络新闻发言人不同于传统新闻发言人,作为特定的行政角色,他们在言语构建与传播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应的社会道德规制。在现实中,不少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言语行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网络上"神回复""雷语"频繁出现。应该通过设计核心信息、遵守"简要、简短、简单"原则、加强语言力量、应对敏感问题等多种途径培养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能力,提高其言语道德质量。  相似文献   

6.
犯罪的成立应具备三个要件,即根据其职务要求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作为义务,而现实中并未履行,其行为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这种不作为犯罪行为具有间接性和隐形性、犯罪动机类型多样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为此,应采取道德控制、司法控制、社会控制等对策,避免警察职务不作为犯罪。  相似文献   

7.
萨托利对民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在民主问题上,既要注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又要有效地调适两者的关系.但萨托利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依然存在以下局限性:否认“自主”使其民主观缺乏道德理想;远离“人民主权”使其民主观缺失合法性基础;没有“自治和参与”使其民主观缺乏建构性理想.  相似文献   

8.
宋鹏云 《河北学刊》2012,32(5):251-254
杜威于早期著述《道德教育原理》中阐述了其道德教育思想,认为"道德教育"是指受道德约束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成果的产物。本文围绕杜威思想中的道德培养以及教育行为与道德的关系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对杜威德育理论的完备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9.
道德回报与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经济进程中的道德建设,可以有多种探索的思路,而这种探索,无论从何种意义上,都不应脱离市场经济发展这一现实经济与社会基础,不应脱离由这一基础决定的道德建设所应体现的现实要求。一、存不存在一个道德回报问题?道德回报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实际结果或补偿。任何道德行为都具有回报性,因此,道德回报是道德践行中的普遍现象。但实际上,道德践行,甚至道德要求中的回报问题,却是人们尽量回避、或者予以否认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简单的原因就在于,作为道德主体,人们在接受某种道德规范,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从道德境界而…  相似文献   

10.
谭培文 《学术论坛》2004,3(2):54-58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们往往重视宏观的历史性的经济、政治问题 ,忽视日常生活世界革命的重大意义。日常生活不只是“八小时之外”的“小事情” ,日常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平台。其主要特征是现实性、重复性、基础性、对象性和异质性等。由于当代商品交换原则侵入日常生活世界 ,现实的个人走向了平面化、边缘化、同质化、过度一般化、感性化和非理性化等。为此 ,创造性的日常生活实践 ,用美来塑造日常生活 ,抓好日常生活养成教育、行为伦理教育、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才能构筑好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  相似文献   

11.
当下网络空间道德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治理兼具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价值旨归上,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社会共治具有以共治求共建、以共治求共享、以共治求善治的目标追求。在现实诉求上,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现实治理困境迫切呼唤社会共治。但是,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社会共治目前还存在着公众参与网络空间道德问题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科学技术支撑网络空间道德问题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以及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社会共治的协同保障机制缺乏等现实困境。因此,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社会共治需要从巩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公众的主体性意识、加强媒体的监督性效能、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性作用和推进制度的系统性支持等方面入手,推动有机互动、联防联控的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社会治理共同体尽快形成。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中国正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强国建设时期,网民的网络利他行为是建设社会新型文明和稳定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保障.当前,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存在范畴狭窄、内容滞后等现实问题,网络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网络社会空间系统中具备道德属性的实践活动,应重视其内涵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不断发生的新变化.围绕网络利他行为的基本概念,分析其生成的技术性、主体的交互性、内容的融合性、过程的超越性和效果的不确定性等主要特性,挖掘其在生成、固化、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有利于唤醒网民的行为自觉,从而实现以网民良性行为秩序带动网络社会新型文明发展的价值愿景.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相较于现实社会结构,其人际关系呈现更多的虚拟形态.网络社会的平等性、虚拟性和自由性特点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相对多的人性关怀.但网络社会需要现实社会的制度规范和道德约束,方能使网络社会的人性关怀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金国兴  赵玮 《学术探索》2001,3(1):68-70
如何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共产主义道德,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认为现实社会中的共产主义道德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是浸透了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的道德,是以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现实社会中的先进典范人物为最高表现形式的道德,也是包含着一定的道德理想成分并处于不断完善中的道德.  相似文献   

15.
善举不图回报的无名道德英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秉承了革命道德的优良传统,强调了在发生大善与小善的悲剧性冲突时,集体利益至上和他人利益优先原则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然而,相对于革命等特殊时期,在和平发展的当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更为鲜明,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离性,因此,在继承革命道德传统的同时必须强调道德回报的理念.施善者应当不以回报为前提,但社会却不应缺少回报的机制及行动,社会唯有建立有效的道德回报机制,才能增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场域.当然,道德回报也有其条件性和功能的局限性,面对细微善行更需要道德受惠者及时的蕴含谢意的信息回馈即道德回应,以确证施善者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而确保其行为的可持续性.社会的道德回报和个体的道德回应是提升道德素质进而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的两大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6.
檀传杰 《学术界》2008,(2):145-150
社会道德担当问题研究的是社会结构中各要素如何通过担当社会道德的供给、论证、推行、养护等工作,而使社会道德呈现为如此的状貌.以往的道德研究忽视了这一问题.社会道德担当问题的凸现,首先是道德研究的思想道路转换--即从注重"形上路向"、"理想类型方法"、"观念视域"到注重"生活路向"、"历史方法"、"结构视域"的转换--之必然结果.同时,社会道德担当在道德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事实性存在,为其在道德研究中的理论存在提供了现实根基.这一问题的提出,或可使道德研究获得一种新的立场和理解框架.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理想     
<正> 道德理想是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又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物身上的体现,亦即道德上的理想人格。人类创造历史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对自己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也不可能只是消极地、呆板地反映现实,而是要有所构思、想象和创造。这就使其具有一种高于现实的理想的特征。认识道德的理想性的特征,认识道德理想与客观现实的辩证统一的规律性,这对于贯彻十二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宣传、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自觉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洪坚 《人文杂志》2002,(4):151-15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诚信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尝试从经济伦理的视角 ,通过对现实的写真 ,描述经济学界有关社会主义道德问题的困惑与争论 ;阐述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背离与亲合的现实 ;着重从经济学角度论述了失德行为可以予以分析和理解 ,但由于失德行为与经济学分析的价值判断标准背道而驰 ,因而又是不能放任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和加入WTO的关键时刻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生死存亡问题。因此 ,构筑一道“诚信道德”屏障显得尤其重要。这一屏障的构筑和完善 ,必须通过制度和制度安排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想象力是当代伦理学研究中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至今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足够重视.道德想象力的规定性是:“设身处地”地为情境所牵涉的每个人的处境着想;洞察情境中所有可采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并尝试对其未来行为结果进行富有远见的预示;当道德困境处于一筹莫展或非此即彼时,仍继续寻求新的行为选择的可能性.它具有“先天性”、“自明性”、“亲身性”和“当下性”四个基本特征.构建一个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道德想象力理论体系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20.
斯密在《国富论》中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利己”,在《道德情操论》中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利他”.20世纪60年代后的现当代学者多数倾向于认为斯密的两大体系具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但是,此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在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法律学中演化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由人性基础引发的对道德因素在学科中的影响的讨论.“斯密问题”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演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经济学讲不讲“道德”的讨论,即经济学本身范式中应不应涵盖以及如何涵盖道德内容的讨论;另一个方面则是由对转型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考而引发的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