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西诗学会通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李咏吟汉语思维决定了中国诗学的基本特质,也直接决定了中国诗学的表述体系。这种思维方式本身一方面构造出民族性诗学观念,另一方面又与其他民族诗学构成一种对抗。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诗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孤立的局面。自...  相似文献   

2.
百年中国诗学原创性的缺失一直是个敏感话题.扬长补短,在诗学的生成中进一步张扬感悟思维这种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把感悟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建立一种充满现代性的感悟诗学,是建构中国原创诗学的一条可行路径.王国维、宗白华等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我们应该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3.
感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具有原创性的诗学专利权。走向现代形态的感悟汲取了新的时代智慧,不动声色而又无处不在地醇化着和升华着新的审美创造和知识体系。在讨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的重建时,如对感悟给出积极的现代性转化,则不仅可形成一种富有中国文化魅力的现代感悟诗学,而且能形成一种更为富于历史和文化穿透力的现代感悟哲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西思维方式之大别,来源于说理方式之不同。中国人以事说理,西方人以理(概念)说理。前者的理论形态是纲目体系,后者的理论形态是逻辑体系。在文论、诗学、美学领域内进行中西比较研究,其首要者,是弄清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否则,一切都会乱了套。  相似文献   

5.
中西传统诗学的主流在运思方式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均以理性主义为正统。整个中西传统主流诗学也在感性与理性的二元论中展开。本文着重寻找出中西理性主义诗学之源,论述孔子与柏拉图诗论的异同以及它们对后世诗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感悟思维与诗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悟思维是笔者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时发现的中国思维的优势所在.将此一收获贯穿到诗学研究之中,由此提出了"感悟诗学"的重要命题.由感悟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衍生出意境、神韵、气象等范畴,牵系着中国诗词的本质和精髓,牵系着中国诗词古今一贯的精神脉络.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一种建立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基础上的文学研究体系已初具形态。其中,诗歌以其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态,引起了当代中国诗歌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种横跨中西的诗学理论亦正在兴起。新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子潮和朱水涌同志合著的《诗歌形态美学》,立足于中西诗论、具体诗歌作品的比较分析,运用艺术形态学的具体方法探讨诗歌形态艺术问题,从一个方面呈示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义 《东南学术》2003,(1):5-20
本文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基本经验 ,对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作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中国的诗学是一种综合着生命体验、文化底蕴和感悟思维的生命的诗学、文化的诗学以及感悟的诗学。这种多维的诗学以生命为内核 ,以文化为肌理 ,由感悟加以元气贯穿 ,形成一个完整、丰富、活跃的有机整体 ,由此派生出比兴 (隐喻 )、意象、意境和气象等具有东方神韵和智慧的基本范畴。把握了中国诗学的这些特质和形态 ,我们就能以现代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 ,建立起现代中国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学理体系、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登上诗坛时,正是我国新文学运动艺术上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期。在这一特定的文学背景下,闻一多努力于变革中国的注重直觉感悟与价值判断的诗学传统,使之建立于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的现代理论思维的基础上。他所创立的诗学理论体系,突破了单一理论流派的框架,融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诗论以及现代美学于一炉,成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派向现代主义诗派过渡的理论桥梁。闻一多的诗学理论,犹如多棱的光镜,呈现出转折期诗论那种内涵丰富的理论色调。他的缜密深沉的理论个性,使他的诗学理论在结构与体系上显示出浓重的思辩色彩,给予我们当代诗学的建构以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罗宗宇 《云梦学刊》2008,29(6):155-156
中国现代诗学是一种与中国古代诗学具有断裂关系的话语,它以白话自由体诗作为主要阐述对象,以理论性的抽象概括为其表述方式.突破了传统诗学在表达方式与思维上的局限性.是与世界文学接轨的一种诗学体系.它使中国诗学真正完整地实现了内涵与形式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曾轶峰 《理论界》2015,(1):134-13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虽然没有留下明晰成文的诗歌理论,我们依然可以从她谈论"诗歌"和"诗人"的具体作品中追索提取其诗歌散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阶段有明显的旺盛期与非旺盛期之区别,其中蕴育了不同内涵的诗学观:从旺盛期受超验主义影响的诗人论,到狄金森独家的诗歌生成论和诗人论,再到从读者角度提出的诗歌本体论,最后是充满玄学色彩的诗观,显示了狄金森对"诗人"和"诗歌"的原创性认知。  相似文献   

12.
故事的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岱 《江汉论坛》2006,(10):86-92
自现代主义艺术崛起以来,反故事的写作态度一度蔚然成风。这固然有艺术解放的一面,但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弊端。事实上,故事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在此意义上,对故事的诗学审视也是现代诗学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诗学家族当中,唯美主义与实证主义、自然主义诗学处于对立的两极:唯美主义力倡文学艺术自律,强调文学艺术的批判性、革命性功能,高标文学艺术活动与科学认知行为的分野,反对文学艺术从属于社会实践。而实证主义、自然主义诗学则立足于社会实践,将文学艺术活动纳入到整体性的社会规划,主张文学艺术活动与科学行为的合一,宣扬文学艺术的功利性作用。两相对比,前者属于典型的审美现代性诗学,而后者则基本可划归到社会现代性文化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两个诗学流派却又具有相同的逻辑起点以及相同的文化属性:这就是立足于现实、现世的一元意识以及鲜明的世俗化性质。而这也正是唯美主义与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尽管两相抵触但又两相关联、共同归属于现代性诗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王春辉 《齐鲁学刊》2004,(5):159-160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超越了传统文学观念的局限,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狂欢化诗学"丰 富了人类的生存体验,提升了"文学是人学"的理论蕴含,为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介民 《学术研究》2004,(6):123-128
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是 :意象的渊源与形成 ,超越时空的意象差异 ,意象的组合和形式 ,以及意象作为文艺作品生命的细胞 ,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郑谷现存诗歌的爬梳剔抉,挖掘其论诗诗显现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前人自成一体的倾向,并结合唐末世风、诗风探究郑谷的诗歌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人所创造的风格化的生存艺术,在文化创造中,不同位置上的人所创造的文化具有对立互补的作用,他们共同丰富着人类文化.但是,官方文化却想独占文化疆域,统一文化生活;民间文化发挥诗性智慧,用诙谐颠覆严肃,为平民百姓创造了另一种生存时空,让平民百姓获得自由解放.巴赫金认为:民间文化以怪诞与更新、诙谐与自由的方式,对人类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诗学》是黄节重要的学术论著,此前学界多认为该书出版于民国,程中山先生《黄节〈诗学〉的成书年代及其版本考略》一文首次确认了出版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诗学源流》为《诗学》之最早版本,廓清了学界长期以来的误解;但在版本对比分析上,颇多值得商榷之处。通过版本对比分析,不仅可以见出该书的修订倾向,更可从中管窥作者的诗学思想和批评精神,从而为全面研究《诗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元代中期倡导雅正文风的台阁文臣,黄溍的诗学思想在主张鸣一代之盛、铺张圣德的同时,还表现出吟咏性情、出之自然的创作倾向。孟子诗学在史学、心性、文气等层面上深深影响了黄溍对诗歌的认识。黄溍诗歌创作中的林泉之想,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的诗学观念,并形成了一种与山水画境界相通的清秀之美。  相似文献   

20.
在对清代诗文的接受与批评问题上,日本诗话作家以域外视角进行品评,虽然他们之间的角度不同,理解各异,但其中颇多精辟之见,可为当今的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域和阐释维度,亦可见中国诗文创作之风和诗论之见对日本汉诗和诗话创作的影响之深,值得我们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