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明"观念在欧洲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源于中世纪宫廷社会的"宫廷礼仪",经文艺复兴时期的"礼貌",最终于18世纪中叶出现"文明"这一名词,到19世纪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涵的"文明"概念.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诩为"文明"群体的"自我"与被贬低为"野蛮"群体的"他者"之间的互动,欧洲人对"文明"的认知及自我"文明"的认同得到强化,并将"文明的阶梯"的空间序列时间化,以欧洲经验为基础的"文明"概念被建构起来.同时,"文明"观念由欧洲上层社会的自我意识,发展成为欧洲人表述自我的一种意识形态,最终随着欧洲霸权的确立而成为具有现代性、普世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游牧"的概念与文明史的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三义 《学术研究》2001,19(10):109-113
"游牧"一词在古代史中为何总与"野蛮、落后"相联,被当作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原因是我们用农耕文明的标准(如文字记载、城市出现、国家产生等)来衡量游牧民族,夸大了文明时代早期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差距,把游牧民族划在文明史之外.事实上,二者之间哪个先进,哪个落后,尚需具体分析.只有弄清"游牧部落的形成过程","游牧民族生产发展的水平","进入文明之前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已有的关于游牧民族的评判失之粗疏和武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用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小川乐的《欧巴桑》中主人公直美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己身份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即身份危机的产生、身份追寻中的困惑以及身份的建构,从而论证直美对自我身份诉求的这三个阶段与霍米·巴巴提出的后殖民文化的建立所必须经历的由否定到协商再到杂合的过程是相一致的.本文的意义在于指出了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内寻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建构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曾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重温其中的一些重要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邓小平和党中央领导集体如何丰富和发展了马恩的文明论,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两个文明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从而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健康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概念在马恩那里,“文明”具有多义性。按归类法,可分以下三种。1.作为民史分期标准的文明概念马恩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依次演进的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蒙昧时代是(人类)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人类)学会经…  相似文献   

5.
刘文明 《江海学刊》2024,(1):176-185
19世纪,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形成了一种以“文明国家”概念为核心的“文明标准”,世界由此被划分成“文明”与“野蛮”两个部分,这种观念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产生了长期影响。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派率先展开了对全球化时代“新文明标准”的讨论。而在回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学术界开始关注多元文明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西方学者的讨论大多没有摆脱单一西方文明的视角,仍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由不同文明共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在其构建过程中,中国传统文明观中的和平思想有可能成为破解西方文明观中的“文明—野蛮”二元思维和“文明冲突”论,构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国际新秩序理论的重要非西方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位置:世界秩序原理批判 也许,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在<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周宁的这样一段经典表述:1750年前后,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确立.成为改变中国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启蒙运动中完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建立在一系列二元对立范畴上.诸如时间的现代与古代.空间的西方与东方.以欧洲为中心,以进步、自由、文明为价值尺度的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秩序,是一种知识秩序,每一个民族都被归人东方或西方、停滞或进步、专制或自由、野蛮或文明的对立范畴;也是一种价值秩序.每一种文明都根据其在世界与历史中的地位.确定其优胜劣败的等级,生活在东方、停滞在过去、沉沦在专制中的民族.是野蛮和半野蛮的、劣等的民族;还是一种权力秩序,它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扩张准备了意识形态基础.野蛮入侵与劫掠成为自由、进步、文明的‘正义'工具……这种意识形态改变了西方文化构筑中国形象的期待视野,中国形象也成为停滞、衰败、专制、封闭、愚昧、野蛮的东方帝国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南京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历程与经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总结.文章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三个文明"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应该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南京自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创建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通过富民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等战略的实施,逐步将南京引向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未来的南京城市建设将在"五个中心"、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与规划、民主法制、党的建设等方面将南京城市的文明程度推向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黄莉  陈俊杰 《浙江社会科学》2023,(7):97-103+159
基于“认知-情感-行为意愿”的理论模型框架(Cognition-Affect-Conation Pattern, CAC),聚焦于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影响机制,围绕网络文明认知、网络文明态度、网络文明行为三个关键变量建立分析模型。通过对870个有效样本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文明认知能显著地正向影响网络文明态度,网络文明态度能显著地正向影响网络文明行为;网络文明认知亦能显著地正向影响网络文明行为,并可通过网络文明态度间接正向影响网络文明行为。基于此,从大学生的能动性、大学的思想引领作用和网络媒体的自治功能三个层面,提出提升青年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于文明起源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其理由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按着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因此,便简单地认为,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只是在人类“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产生“真正的工业和艺术”,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页)才开始了人类的文明。我认为这是对恩格斯关于“文明时代”论述的误解,混淆了人类文明与“文明时代”两个不同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新问题是大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问题.中国文化在一个世纪以来被西方中心主义所边缘化,如今应该重新思考新世纪东方文化价值和大国文化形象树立的问题了.本文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问题:从国际后殖民文化视野中强调当代文化艺术与美国的全球文化战略相关,进而提出"太空文明时代"命题,关注其与美国倡导的"视觉文化"问题,进而揭示了大众传媒能否代表民间立场问题,图像时代背后的文化代价问题,大众书写的现代性症候与困境问题.作者强调新世纪中国文化创新具有可能性,但是需要学术界有清明理性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论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具有系统理论的历史进化论者.其历史哲学"依人建极",突破以上古三代为"黄金时代"的传统观念和宋儒的历史退化论,深刻阐明了人类从"植立之兽"到"文之已备"、从"既愚且暴"的上古三代到"文教之薮"的汉唐宋明之发展演变的历史进化过程,深入探讨了文明的多源发生及其兴盛与衰落、文明与野蛮的相互转化、进化与兴亡治乱,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道器关系问题,提出并阐发了"时异而道不同"、"道因时而万殊"等一系列深刻命题.其论证方法,将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相结合,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考察与文献资料的依据相印证,颇接近于今日之科学的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晚清通俗小说<女侦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中暗杀与爱情两条线索的梳理,透视晚清知识精英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关注与吸取.而来自于俄罗斯的"虚无党人"的理念,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异,体现在当时的小说作品中,即为主人公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的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3.
在《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库切探讨了人文学科、基督教救世主义和希腊主义在创造后殖民沟通路径上的意义与局限。库切认为,这三种范式都受到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无法有效承担起建构后殖民沟通路径的任务。小说中,库切提出了"身体之性"和"文艺之美"两种沟通模式,然而这两种沟通模式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15世纪末欧洲海外探险活动的展开,美洲大陆逐渐被欧洲认知.美洲新奇的物种、居民和社会状况,都冲击着欧洲已有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经过欧洲航海家、殖民者、人文主义者和神学家的描述,美洲被建构为一个与欧洲相对的“他者”形象,该形象表面上充满异国情调,但本质上却是野蛮原始的“新大陆”.美洲形象中固然有欧洲人理性认知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欧洲社会自身价值观念和意愿的反映,有关形象的表述最终都纳入被强化了的欧洲自身文明的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文明是人性的存在内容,古代文明是古国心灵的律动.史学界对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研究中,遵循剩余→私有→阶级→国家=文明的模式,在这个直线上升的固定化模式中文明的实质脱离人而被转移为国家的存在;文明的起源渊于"剩余"而成为私有制的产物;文明的形成在于社会的分化而成为阶级争斗的结果.这个模式的"底线"是阶级矛盾,根本的问题是文明脱离了人.文明脱离人而将文明等同于私有制、阶级、国家,在古代文明的研究中会出现许多误断,也不能揭示古代中国文明起源的状况.文明脱离人,多元、博大的古代中国文明将成为单一的僵化的文明,充满东方人文情怀的文明将成为无人文意蕴的野蛮文明.呼吁史学家们从泛阶级论的无意识中走出来,用新的理念与情怀重新审视古代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16.
西方启蒙大叙事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中国形象,关涉到西方现代性的本质、西方现代世界秩序想象的基本模式。西方现代的中国形象研究,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与启蒙哲学。西方启蒙大叙事中出现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停滞的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帝国、野蛮或半野蛮帝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他者"。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性主导价值——进步、自由与文明的被否定的"他者",既能为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提供想象的基础,又能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宣传文明、研究文明史,首先须准确把握“文明”一词的含义。“文明”与“文化”一样,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文明,相对于野蛮、愚昧、封闭、落后而言,指人类在经过野蛮阶段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成果之总和;从狭义上讲,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其自身的不断开化、进步和完善,包括个人或群体为适应内外生存环境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智力与技能、修养、气质、品格、仪表、言谈、行为等。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文学     
国内通常将对于后殖民文学的讨论局限于殖民地文学,这样难以看清后殖民理论与文学的关系.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对于英美文学的后殖民解读,颠覆了传统的英美文学经典.比尔·阿希克洛夫特等人撰写的<逆写帝国>一书首次从后殖民理论角度解读殖民地文学,成为后殖民文学乃至后殖民理论的先导.博尔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一书同是一部综合之作,它试图将对于帝国文学与殖民地文学结合起来进行"对位"解读,从而发现两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9):104-109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定义了"美国梦"。"美国梦"既反映、影响了美国的心态和文化,也是美国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E.L.多克托罗在《拉格泰姆时代》中通过三位主人公的遭遇浓墨重彩地叙写了"美国梦":白人女子通过经济独立、思想解放发展了人格,实现了"美国梦";贫贱的犹太移民转型为电影大亨,其"美国梦"亦成功实现;物质上已然成功的黑人音乐家奋起反抗社会不公,却终被种族主义者枪杀,其"美国梦"彻底破灭。主人公们"美国梦"的实现或被摧毁,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诠释和回应了亚当斯对于"美国梦"的定义,同时表达了多克托罗对"美国梦"的独特理解和对美国的祝愿。  相似文献   

20.
拒绝噩梦     
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表明,社会每前进一步,总会伴随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 这种斗争的内容与形式,常常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程度的表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反人类反社会的"法轮功"邪教像温疫一样毒害着人们.尽管"法轮功"邪教已被政府明令取缔,其嚣张气焰已得到基本遏制,但这并非说明斗争已经取得了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