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有自己的特色.他们认为学习主要是把外在于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向外学习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都朝向一个意义中心就是本质性人性--礼义.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强调学习要立志和专心致志.同时,先秦儒家认为学习也是一个不断把意识变为潜意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某种意义,一部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本文分析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得失,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3.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语言社会性的关注.语言的人际意义作为语言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在该理论框架中发展起来的评价理论特别关注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系统地对其进行了概括和分类,论述语篇的人际意义,同时也揭示了该理论对英语阅读课教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的人性论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探讨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对研究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和研究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现代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先秦儒家的人性理论,指出孔、孟、荀等人对于人性的假设正是其“治国之道”的必要前提;先秦儒家之论人性善恶,与现代管理中的“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强调塑造人性以实施管理,正是先秦儒家人性理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作为传统儒家的一员 ,戴震谈人性时非常强调人性理论的现实功效。具体地说 ,戴震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 ,即要在全社会高扬人的“善”性 ,倡导“善”人的培养。这一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性问题是先秦儒家关注的焦点,孔孟荀三人的人性思想固然有着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特点,甚至是截然相对立的,但是从他们理论的核心来说,三人的理论是一个有着内在精神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三人的思想应该作为一个意义整体来对待。  相似文献   

8.
许多思想家都对人性提出过精辟论述,以此建构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系列理论.而先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法思想的渊源之一,其对于人性的阐释对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疑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对先秦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的观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鉴古思今,希望能对我国现在所经历的变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性问题是先秦儒家关注的焦点,也是儒家政治学说的基点。孟子以“心之仁德”言性,而荀子以“人之嗜欲”言性,一个侧重社会属性,一个侧重自然属性,二者的语言表述的确存在差异,但是他们都强调在后天的实践中通过“养”或“化”的方式扬善去恶,追求完善的道德以争做圣人。另一方面,他们对人性的态度和作为,最终都转向并延伸到了政治领域。可见从儒家内在的道德修为到现实的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在二者的学说中是一贯的,也正是孟荀二人学说的异同之所在,彰显了儒学之为儒学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作品主题及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都表征了作者在其创作中以幽默讥讽的语言、合理巧妙的情节构建寓意深刻的主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及对人性复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