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茅盾在“五四”前夕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列宁语)对自己文学生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表示崇敬之情。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就其中的一个侧面,探讨托尔斯泰对茅盾早期文学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 早在五四时期,托尔斯泰的作品就被大量地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这对我国新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无疑起到催生助长的重要作用,许多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哺育滋养,茅盾就是其中的一位。茅盾曾明确表示:“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茅盾和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还是长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点,常常有这样两种类型的作家:一种是善于高瞻远瞩、取精用宏,在广阔的时空中反映出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广袤的社会生活画面,描绘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3.
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茅盾引用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话:“左拉因为要做小说,才去经验人生;托尔斯泰则是经验了人生以后才来做小说。”然后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①这里所说,只是写《蚀》时的情况。进入三十年代写《子夜》等作品时,茅盾实际上把“左拉方式”和“托尔斯泰方式”结合起来。就是说,他已经验了人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足以据此提炼《子夜》这样规模的大作品,为此又进一步去经验人生,作更充分的积累,然后进入创作过程。《子夜》就是这么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茅盾前期的文学思想与列夫·托尔斯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对茅盾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列夫·托尔斯泰了。一九二八年,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我曾经热心地——虽然无效地而且很受误会和反对,鼓吹过左拉的自然主义,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具有丰富革命阅历和文学创作实践的文学批评家,茅盾具备一般批评家难以得到的独特素质;洞察社会生活底蕴的革命胆识和探寻文学作品奥秘的艺术悟性,因而其文学批评观就见出独树一帜的品格。从其独有的生活与艺术素质出发,我以为茅盾的整体文学批评意识是纳入“历史——美学”的批评法则范畴之内的,这是这位批评家文学批评观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他为新文学批评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之所在。探究茅盾建构自成体系的“历史——美学”批评原则,可以追溯到其文学活动的源头。茅盾从事文学批评,一开始就视野开阔,志向不凡。“五四”初期的国内文坛,用茅盾的话说“简直寂寞到极点了”,“不特无真正的批评家,连被批评的材料都没有呢!”但茅盾看到,“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相辅而进,批评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外文艺评论家一致公认列夫·托尔斯泰最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直接称他为“无可比拟的心理学家”。我国著名作家茅盾也曾指出:“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规模、复杂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以及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托尔斯泰的艺术技巧是世界各同的作家都愿意学习的”。茅公这里所指出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就是托翁高超的艺术技巧中最突出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元素与欧美文学的接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托尔斯泰的名著被反复翻译,说明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推崇。另外,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夏衍等都撰文介绍托尔斯泰。这些伟大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正是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人物。再者,中国现代作家中受托尔斯泰影响的人很多。我们对托尔斯泰情有独钟主要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作用。第一,托尔斯泰的人民性合乎中国知识分子的治世理想;第二,托尔斯泰符合我们对圣哲的期待;第三,托尔斯泰具有追求真理的"天问精神",即质疑精神,生命不息,追问不止;第四,托尔斯泰主义与儒家思想有本质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在茅盾整个创作生涯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的《野蔷薇》中的五个短篇(分别是《创造》、《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及《自杀》)集中描写了闺房琐事和男女恋情,袒露了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修养的年轻女性的情感世界。这在一贯注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茅盾那里,是否意味着创作上的某种逆转?如果是这样,背景淡化了的女子自我世界,在他整个创作中,为何仅是这五个短篇?这是不是茅盾创作上某种迷途的表现?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五个短篇反映的问题,在今天看起来,为什么会有那么深刻的时代的代表性和批判性?对于这个问题,评论者的意见是很不相同的,甚至是有较大出入的:有的根据作者自己的“恋爱外衣”说,发掘其中的“政治寓意”——“历史事件的实录”,归纳到“表现革命时代里的社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于70岁高龄时写下了不朽代表作——《复活》(1889——1899)。这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不断追求与探索的光辉结晶.《复活》深刻而广泛地表现出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最集中地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体现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达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复活》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断忏侮、反省走上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借以表现人性由丧失到复归的过程。它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推翻沙  相似文献   

10.
茅盾小学时代的两册作文本《文课》,是去年二月在他的故乡——桐乡乌镇发现的。这是文学巨匠茅盾一生中留存于世的最早的文稿和手迹。现在要介绍的是其中的一篇《选举投票放假纪念》。在这册作文本的扉页上,茅盾亲自注明启用日期“己酉”,在这篇作文标题下面又写明  相似文献   

11.
茅盾以他反映整整一个时代的文学巨著,饮誉中外,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名字早巳传遍五洲四海,他的作品曾被译成了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①被世人尊为“世界文学大师”,②被学者誉为“茅盾文学”。③茅盾能建立这一宏伟的丰碑,是时代造就的,是他“为人生”的文学观所建树起来的。在西方研究文学者看来,“文学是人生的反映(Reflection)”,④也就是当时人们  相似文献   

12.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小说大师。如果说鲁迅是以其开拓性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基础,那么茅盾则是以其独创性的光辉业绩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发展。但是,不难看出,这两位大师的艺术风格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鲁迅以简炼、朴素、含蓄取胜;茅盾以细致、丰富、明晰见长。具体说来,他们的小说艺术究竟有哪些不同?而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这便是本文要试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与托尔斯泰艺术观点的不同。一方面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极易造成对艺术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主张对托尔斯泰的观点作更广义的理解,即托尔斯泰所谓“感情”,包括喜怒哀乐等心理感情,但又不局限于此,我们还要注重从其中发现“诗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正确地对待托尔斯泰文学遗产,历史评说不一。早在廿世纪初,俄国的自由派,为欺骗与麻痹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好为他们的妥协投降辩护,曾大肆吹捧托尔斯泰是“公众的良心”、“生活的导师”,极力宣扬他的“勿以暴力抗恶”的反动说教;我国的“四人帮”,出自他们篡党夺权的需要,则以极左的面貌出现,说什么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都是剥削制度的辩护士,要“彻底批判”、“彻底扫荡”。这都是违背了历史辩证法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观点。当前,在我们的一些研究文章中,也还存在着忽左忽右的观点。一句话,如何正确看待托尔斯泰文学遗产这一老问题,至今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进步文化界的权威人士,对茅盾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建设、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所作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文试以茅盾对中外文学研究的论著作为对象,对他从事中外文学研究中的文化学说  相似文献   

18.
茅盾倡导自然主义的再评价汤振海茅盾1927年“开始写小说时的凭借还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①。这“以前”是在五四运动的前一、二年,也就是茅盾接触外国文学九、十年后才写小说的。这九、十年期间,茅盾对于外国文学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所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从牯岭到东京》写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发表于同年十月的《小说月报》,这是茅盾思想转变期的一篇重要论文。它刚问世便被作为“革命文学”的对立物而倍受攻击。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不少人把它当作与“普罗塔利亚文学尖锐对立着”的小资产阶级文学主张大加挞伐,甚至据此断定茅盾“与政治上的中间党派演着同一任务”,把茅盾视为无产阶级“直接斗争的对象”。这反映了当年进步文艺批评界的幼稚和“左”倾思潮对革命文艺界的严重影响。建国后,不少从事茅盾研究的同志都公正地推倒了上述批评中的某些不实之词,对《从牯岭到东京》一文的若干观点也作了局部肯定,从而使论文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具体评价这篇论文的过程中,论者们却又普遍认为,《从牯岭到东京》是茅盾思想发展中的曲折或倒退,它“暴露了茅盾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观点”,  相似文献   

20.
茅盾在他的长篇小说《子夜》中,塑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能称之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的人物吴荪甫。这是一个被茅盾自己称为“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由于茅盾突出地刻画了吴荪甫的这一性格特征,以至于使人觉得吴荪甫“太英雄气概了”,进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