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红  张栋 《统计与决策》2015,(2):179-181
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终极产权异质性、股权结构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实证发现,在引入控股股东终极产权性质后,国有控股公司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有着更强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中央部委控制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比地方政府和一般国企控股公司更低。且股权制衡度增加引致所有国有控股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下降,股权制衡对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有抑制作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其他大股东持股对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我国民营沪深上市公司2006~2009年数据为样本,从债务约束、自由现金流相互关系方面分析了民营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并且与正自由现金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民营上市公司负债能够有效约束企业的过度投资;其中短期负债对过度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长期负债对企业过度投资没有起到约束作用,反而有加剧企业过度投资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任玎 《统计与决策》2016,(12):180-182
文章选取2006-2014年西北民族地区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其负债结构与公司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北民族地区上市企业短期负债的增加对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而长期负债却会加重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负债融资和投资决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负债融资具有治理作用;短期负债能有效地约束经理的过度投资行为;公司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与资本结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财务柔性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选取我国2005-2016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持有较高水平的现金柔性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同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持有较高的负债,通过降低企业的负债柔性,继而增加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的融资方式和融资行为决策的变化,研完发现对于兼具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条件上市公司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后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有所下降,而且非国有控股类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程度下降更大;此外股权分置改革后,兼具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即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得到增强,而且非国有控股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要高于国有控股类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7.
所有权结构对R&D投资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面板数据Vogt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对R&D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实:我国上市公司的R&D投资受到企业现金流状况的显著影响,现金流充裕的上市公司R&D投资强度更高;在堑壕效应与利益趋同效应的交替作用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D投资强度存在着先下降后上升的二次非线性关系;股权制衡对于加强R&D投资的积极作用并不显著;国有上市公司的R&D投资强度显著小于私有产权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行为金融的视角出发,以2003~2005年间沪深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债务水平及债务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上市公司债务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拥有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上市公司债务水平明显偏高.此外,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拥有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更短的债务期限结构.  相似文献   

9.
研究上市公司参股银行对不同终极控制人的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以揭示在股东—债权人代理冲突下,不同终极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参股银行后在银行对其不同的外在约束下所产生的对公司投资行为的不同影响,并基于中国沪深股市2009—2012年间150家参股银行的公司共600个观测值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公司持股银行的比例增加,对银行业金融资源的控制能力增强,可以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行为,投资扭曲减少;终极控制权为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参股银行之后面临银行的软约束使其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现象更严重,而非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参股银行后其投资行为受到银行的硬约束,则可以有效抑制其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低效率投资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也为监管部门设计约束政府干预公司经营行为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浙江非国有资本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国家颁布实施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等措施,加上全省各地随之陆续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浙江非国有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十分良好,至2002年底,浙江非国有投资规模已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投资主体、来源渠道、资金投向等内部结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各方面都显现出浙江非国有投资旺盛的活力和健康发展的态势。但是,非国有经济在我省存在着基础领域投资不足和竞争性领域投资过度并存的局面,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非国有投资的现状和特点1…  相似文献   

11.
在金融风险凸起的环境中,现金流控制至关重要。现金持有虽可保证债务偿还,更可抓住投资机会,但同时带来持有机会成本,两方面的平衡成为决策的出发点。考察了资本结构对现金边际价值的影响,揭示权益投资者对公司现金资产的价值评价。结果表明:现金边际价值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杠杆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融资约束的出现而增大;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边际价值明显低于美国公司,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具有提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二分响应逻辑斯蒂线性概率模型(DRLLPM),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抉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是:1、就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抉择而言,规模因素和盈利能力有显著影响;股票流通度与股权集中度有不稳定的显著影响;而行业因素仅在少数行业中有显著影响;抵押资产和成长性两因素则没有影响。2、就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而言,规模因素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盈利能力、股票流通度与股权集中度三因素则倾向于选择非债务融资。3、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行为可用融资工具选择理论的最优财务结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李伟  于洋 《统计研究》2012,29(10):52-58
本文基于终极产权论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所有权结构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所有权高度集中,国家和私人是第一和第二大终极控制人,他们通过间接持股的方式实施对企业的最终控制。2004年以来,从数量上看,国家作为终极控制人持有的上市公司比例显著下降,私人控制的比重显著上升,但是从资产上看,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资产由国家最终控制,私人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资产比重很小而且还在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从四个维度出发,在特定法律规范约束下,引入绝对合理独立董事人数概念,对2010年中国电子信息业171家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大的企业绩效优于规模小的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绩效不稳定;企业绩效并不直接取决于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重,而与独立董事超过绝对合规独立董事人的比例有关;由于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完善,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企业绩效优于两职分离的企业;对董事会适当的股权激励将增加董事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关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文献比较丰富,但缺乏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鉴此,以沪深市场2007—2008年度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回归模型考察股权结构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民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控制链层级对关联交易规模产生显著正影响;制度环境的改善能抑制终极控制人因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所引发的侵占动机;终极控制人为自然人时,对公司的侵害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DEA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CRS和VRS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有代表性的4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年的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各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其规模效益状况的分析得出:从整体上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水平处于上升阶段;在目前经营规模上的经营效率比较高;整体上基本接近规模有效;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收益递减区间。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日益凸显,利用2006-2009年度中国扭亏上市公司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满足要求的公司治理财务数据,给出假设并进行模型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独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国有股持股比例、融资结构比例对扭亏公司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只有融资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中国287家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资本结构与困境成本、收益现金流和资产担保价值正相关;与非负债税盾、规模和盈利能力负相关;与盈余管理有关;与成长性无关。  相似文献   

19.
冀云阳等 《统计研究》2019,36(7):91-103
本文研究了土地融资对我国城市化失衡的影响效果、地区异质性表现以及背后隐藏的债务风险。利用2007-2015年间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土地融资活动显著促进了“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这一失衡现象的形成,并且此影响在人口流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表现得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负债型”城市化融资与“供给型”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可能引致较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为土地融资会加重发展失衡城市的债务负担,而投资回报和效率较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机制。以上结论意味着不考虑需求因素而盲目依靠债务性投资驱动城市化发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应探索建立推动城市化良性发展的融资体系,并在土地融资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之间建立稳定的投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