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文坛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评论家认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属于传统一派,但有些人却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极强的现代派特色。单纯地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是传统的或是现代的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位伟大的"传统的现代派诗人"。  相似文献   

2.
宋末诗人高斯得,其诗歌创作以叙事为主,纪实与伤时并重,创作了大量堪称"诗史"的诗歌。高斯得诗歌中有着明显的秉笔直书的"诗史"意识。他的诗歌创作以古体诗为主,通过组诗的形式更好地记录时事。其诗歌创作中大量的自注,解说背景、补充时事,使得其诗歌有着明确的"诗史"内涵。  相似文献   

3.
晚唐诗人赵嘏,虽然和当时文士一样有"平天下"的志向,但其宦海沉浮的独特经历,又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结合诗人生平事迹,分析其诗歌中"江湖意象"的文化内涵的多种表现,并探讨由其文化内涵所折射的诗人内心情态,由此形象地展现赵嘏诗歌创作中"诗缘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卓光平 《东方论坛》2011,(2):99-104
在抗战文化运动中,"七月诗派"的活动一直与广西桂林的抗战诗坛息息相关。一方面以艾青、胡风、彭燕郊、郑思、邹荻帆、钟瑄等"七月诗派"诗人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团结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一大批"七月诗派"年轻诗人,并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抗战诗歌运动;另一方面,他们在广西桂林的生活经历、诗歌创作以及文学活动强化了"七月诗派"作为一个统一的抗战诗歌流派的存在,也促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和整体风格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当代美国诗人,一般认为他的诗歌通俗易读.但易读并不意味着易懂.他的诗歌其实蕴涵着一种意义的不确定性,亦即诗人以语汇、意象、修辞和格律等手段在诗歌中组合成一套复杂的意义系统,使得诗歌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本文即以弗罗斯特诗歌<未选择的路>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对 90年代诗歌生存状况的持续观注 ,深感 90年代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严重压缩了诗歌的生存空间 ,诗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奋力挣扎 ,忍受着商业性文化对传统诗歌内质的消解。但诗人们试图在新诗前卫化突进过程中寻求传统内质的精华同现代审美意识的共通共融之处 ,期望创造出属于这个全新时代的特色诗歌 ,发出时代的强音。本文勾勒了当下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美国现代诗人中一个坚持传统诗歌艺术创作的诗人,他的诗歌《雪夜林边小驻》极富美感.在韵律的构成及开头和结尾的方式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特点可以更好地体会其诗歌传递出的美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向来以"冲淡"著称。这种"冲淡"除了表现为诗歌风格以外,还有诗歌情感表达时用了一些独特的抒情范式。而这种抒情范式主要通过舒缓不迫的抒情节奏、平铺直叙的抒情方式以及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应用白描的创作手法等表达的。虽然韦应物诗歌的抒情范式不以急骤的旋律,也不以华茂的言语见长,但在那质朴无华的口语中,在那从容不迫的语势下,无不体现了诗人的款款深情,在平淡中蕴涵着深刻的情思和厚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李金发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直接开启了新诗象征主义诗歌的新传统。因为他的"新",在"来者不拒"的"五四"时代,他的诗歌受到了相当多批评者的赞颂,因为他的古怪晦涩,更是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指责。本文试图通过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的梳理,为导致的诗歌特殊性,继而导致受批评的多样化这样一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叙事诗创作的高峰,而叙事诗的兴起与明末清初"诗史观"的自觉有重要关系。正是诗人对"诗史"自觉的体认,历史意识的增强,以诗史思维贯穿诗歌创作,"诗史"创作才成为诗坛主流风尚。自觉的诗史观源自史家之笔与诗人之诗的联合,被称作"诗史"的诗人一般都具有史家的身份。"诗史相通"的观念也成为诗人的共识,他们多采用"诗序结合"、"以人存史"的纪史方式来加强诗歌叙事功能。诗史观的自觉对清诗"叙事性"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岑参边塞诗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他的送别诗却较少为大家所关注.其实岑参的送别诗不仅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也是他人性美的展现,是研究岑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唐诗鼓吹》的选诗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所选《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许多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十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三十余首,少则一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盛唐仅6人,比例甚小。就选诗内容而言,则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去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文章就此书的入选诗体、题材、风格及入选诗人年代加以分析,以探讨其不同于其他选本的独到特色。  相似文献   

13.
已故诗人兼诗评家兰明(1956-2015)的《兰明诗文集》集诗的写、译和评三位一体,不仅集中展示了优秀的韩国现当代诗人特别是女性诗人群像,也让读者能从文学的角度起眼,真切地感知东亚文化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中日韩之间的横向联系。兰明写的诗感觉细腻,表达得也十分别致;她译的诗完美地体现了韩国现当代诗人的整体水平和多元景观;她对韩日诗歌作品、特别是女性诗歌作品的分析更是每每深入细致,有独到的领悟。   相似文献   

14.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中有相当数量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是诗人们灵魂深处吟唱的歌谣,是中国俄侨作品中一簇耀眼的奇葩,它折射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对第二故乡的感念;诉说了离家的乡愁,也赞美了俄罗斯民族。文章从心理学视角运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中国俄罗斯侨民诗歌进行解读,阐释漂泊异国的中国俄侨诗人无意识创作的内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诗歌一般拥有新鲜的、独特的想象、又常被说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而且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练。比喻、象征等手段用得多而巧妙。但是在视觉方面,诗人也有所创新。这表现在书写形式变异的英文诗和中国的回文诗。本文通过分析麦克高夫和卡明斯的两首英文诗,以及苏轼等人的回文诗,探讨中外诗人力图通过书写形式的安排,从视觉方面展现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马召平作为陕西“70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鲜明的体现了“70后”的诗学精神,即对宏大叙事传统的主动疏离,从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诗情;诗歌中的乡土描写趋向理想化、浪漫化,成为诗人理想价值的寄托,诗歌中的平民情怀既是诗人乡土经验的重构,同时也是诗人自我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新诗创作中的互文性法则及创造性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诗创作中 ,后人在自己的诗作中隐含前人的诗句或意念 ,这便是结构主义诗论家所说的互文性法则。互文性是一种整体性的大语境。由于这种大语境 ,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看出前代诗人和当代诗人间的师承和影响。这些师承和影响说明了人们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心理对诗人创作的制约作用 ,它具有反变异性。这样的诗既熟悉又陌生 ,是诗人的再度创作。  相似文献   

19.
贞观诗人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生动存在,本文在贞观诗人中选了虞世南、许敬宗来分析,细读他们的诗歌。被冠以“当代名臣,人伦准的”的虞世南与被称为“单纯的机会主义者”、受到历史学家的苛评的许敬宗在人品上不啻有着天壤之别,但同时他们又都是当时重要的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都起了不应忽视的作用,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王小妮是当代诗坛上卓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写作越来越凸现出其个性化的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坛上少数几个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纵观王小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主要表现为两大艺术特色:一是日常生活的显现,二是个人经验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