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宿白先生提出的“凉州模式”“云冈模式”是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佛教造像“模式”成立与否的论证应建立在考古类型学的分析之上,并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其存在的可能性、来源及影响等.佛教造像“模式”成立的标志是:是否在内容上自成体系、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长安模式”是否成立是目前佛教考古学研究中亟须解决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云冈石窟研究保护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深入挖掘云冈历史文化内涵,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2020年10月30日上午,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相似文献   

3.
王银田,1957年生于大同,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现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史学会理事,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中心联系的国内知名专家。  相似文献   

4.
女真族建立的大金政权灭辽后成为幽燕地区的新的统治者。尤其在正式迁都后,不仅使北京地区的政治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北京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历年来北京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金代佛教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考察当时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存在、发展状况,金代北京的佛教长期盛行,仍是北方地区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我校云冈文化研究中心邓星亮博士的"中国佛教石窟刻经研究"获批为一般项目(15BZJ020),资助额为20万元,这是继凌建英教授的"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云冈石窟审美研究"(11BZW012)之后,我校第二个云冈文化研究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标志着我校的云冈文化研究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简要回顾聚落考古方法的历史基础上,重点就聚落考古实践中聚落考古单位的界定、共时性间题的把握等进行了讨论.强调从地层学和类型学入手,重视"活动面"的清理,并针对具体的学术目标灵活把握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是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佛教本生故事题材种类繁多,每类故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所要突出的佛教义理,云冈第7、8窟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第二期最早开凿的洞窟,本生故事是第7窟重要的雕刻题材,今能辨识的本生故事大体以"舍身"和"孝亲"两类题材为主,分别以"舍身饲虎本生"和"睒子本生"为代表,它们的出现并不是随意的拼凑和组合,而是有着深层的历史、宗教原因,且它们与洞窟里的其它佛教内容往往互相印证,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两城地区考古及其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沿海的两城地区,史前考古研究有着七十年的发展历史。最近十年以来,山东大学和美国的考古学家在两城地区开展的合作考古研究,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其中在聚落考古方法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方面进行的探索,对今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峡江地区早期人类聚居地表现出面积较小、延续使用时间较短、受洪水破坏严重等特点,在此开展聚落考古研究的难度较大.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展,考古发现材料不断丰富,笔者拟对该区域夏商周时期的聚落考古研究作一初步尝试.主要选取官庄坪、何光嘴、庙坪、中坝和双堰塘等几处典型遗址进行个案分析,通过研究单个遗址的平面布局和历史演变,来管窥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聚落发展和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聚落考古和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成功实施,引入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开展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有力地推动了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云冈学学科建构及发展,建立云冈文化品牌并发展其文化竞争力成为必然趋势。云冈文化品牌发展策略,旨在折射出更为深刻的云冈文化内涵、价值和审美,重塑地方文化中的公众认知、文化认同及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云冈文化的传播和品牌的增值。从寻找定位、讲故事塑形象、联动宣传三个层面分析并阐释云冈文化品牌IP化策略及实施方向,通过案例分析、策略分析、比较分析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将区域发展战略、文化创新策略纳入设计思维的人文价值、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考量中,助力云冈学的研究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一般把描述、解释和复原视为考古学不同研究层面上的三个主要目标。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转型,考古阐释的方法、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阐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进化论、传播论和迁徙论、文化功能研究、过程考古、后过程考古(阐释考古学)等几个阶段。国内的同类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文化历史考古学向过程和后过程考古学研究并举的过渡中既有收获也有经验教训。在新的学术条件下,全面复原古代社会、重建古史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考古学为中心的多学科阐释方法、手段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3.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北魏王朝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王朝史、民族史,其中生动的佛教艺术符号为中国艺术史上的辉煌之作,云冈石窟所蕴含的造像意义即"纪念碑性":祭祀礼仪性、政治内涵性、自我自觉性为本文着重讨论的方面,以期对佛教艺术造像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电视考古新闻报道为例,在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和考古学的架构中,思考考古学大众化的问题,认为考古电视新闻报道应该注意如下问题:超越电视考古报道的技术逻辑,解释比描述更重要;避免零散报道造成的历史隔断,利用考古新闻宣扬中华民族文化;强化电视考古报道节目的文本意识,新闻生产要对历史负责。  相似文献   

15.
舟山是海洋大市,海洋考古资源十分丰富。加强包括沉船考古、海港考古、海洋聚落考古等三大领域的海洋考古工作,推进海洋文化建设,是建设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空间分析是城市考古研究的重要环节,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复原研究和区域性城市研究两方面。城市复原研究方面,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可以对城址开展地图测量,准确掌握城址的基本数据;其次可以对城址进行地形地貌分析,考察城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最终,可以为还原城址的形制结构提供线索,提高田野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区域性城市研究方面,通过"城市圈"的研究视角,将城址与周边遗址和自然环境纳入同一空间集合进行考察,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大数据量的遗址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能够有效地剖析城市圈的自然环境和遗址的空间关系,从而考察城市空间属性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7.
“考古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提出的全新概念,而新疆地区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具有巨大的潜力。“考古遗址公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规划要有目的性、前瞻性、公益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北庭故城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建设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要积极推进对遗址开展可持续的考古与保护研究,准确把握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位,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实施遗址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遗址公园建设要惠及民生,注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闽台考古是中国区域考古重要而特殊的环节.在东南土著民族史的框架内解释闽台考古文化遗存,是闽台考古百年学术的基本定位;在重建史前文化谱系基础上的两岸考古文化比较研究,探索考古遗存背后的土著民族关系、民族迁徙,是闽台考古的基本实践;人类学传统与民族考古学方法是闽台考古的基本取向,这一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考古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19.
西南丝路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通道,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古代文献也有很多重要记述。四川境内发现的一些早期佛教造像表明,印度佛教很可能是由西南丝路传入中国的。西南丝路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云冈石窟在佛学、考古、雕塑等领域探究颇深,本文则从较少涉及的文学和美学层面进行探讨,纵向对自古至今有关云冈的诗文进行美学分析;再从"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对话的角度来探讨雕刻与文学的碰撞、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