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小康 《文史哲》2002,(1):82-85
从学术理路上看,清代的国学较多地具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性”,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更多地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倾向,所以心学在清代学者的心目中地位不高。从时代环境来看,清代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利用,也是导致心学凋落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如此,王阳明心学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自主需要仍然隐藏在像戴震这样的正统学术大师的内心深处。与此相反,清代学术讲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却未能表达个人道德意志的需要,这不能不说是人文学术的一种衰落。  相似文献   

2.
从泰州学派看吴承恩的创作思想周利生十六世纪上半叶,当王阳明的“心学”风靡全国之时,在江淮一带出现了一个与王学有极大差别的泰州学派。该派以王艮(1483—1541)为代表,发展了王阳明哲学中某些反道学的积极思想,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与王学根本对立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3.
李光地一方面"俱言王学",在为学初期质疑程朱理学,对王阳明心学抱有"同情";另一方面又认为"伯安之失大",对王阳明心学展开批判,指出"王学病源"在于"心之即理","王学病根"在于"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李光地指出王阳明错解了朱熹的"格物穷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李光地在批判阳明学的过程中有两个转向:一是由批判王阳明心学转向批判王阳明的其他学说;一是由批判阳明心学转向批判阳明学派。李光地对阳明心学的态度转变原因主要有:明清之际社会环境的巨变、其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以及个人的儒学立场尤其是朱子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正> 四句教是王阳明在他整个理论体系完成以后的晚年提出的。王门后学诸派都把四句教视为王学纲领,坚守发挥;反对王学的诸学派,对四句教的批判最力。明代,围绕四句教的争论持续了一百多年,它虽然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内部问题,却集中地反映了心学的特质。本文试图从思维结构的角度探讨王阳明“四句教”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敖运梅 《船山学刊》2011,(4):165-168
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向度。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独到分析,揭示王阳明哲学与文学、儒学与佛道思想的循环交汇与构架转移。  相似文献   

6.
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围绕“心性良知”对主体道德自觉加以阐释,为愚夫愚妇创造成圣成贤的可能,但到了王学后期,其良知论却演变为明哲保身追求自由的平民儒学。王艮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创造了泰州学派,其日用是道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平民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陶清 《江淮论坛》2003,(2):98-102
一自明中叶以降,如日中天的王阳明心学日渐式微。王学式微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王学自身内在的逻辑矛盾,应当是最为根本的原因。王学自身的内在逻辑矛盾,一言以蔽之曰:本体和功夫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展开和外化,直接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及其末流之弊。王门后学的分化及其末流之弊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学则”和“教法”的层面上看,悖弃儒学传统的“以心言性”之性学和修养心性之实践,乃是当时宗孔孟之道、严儒释之辨的儒家学者所痛心疾首、辩难不已的。而揭示王学自身内在的逻辑矛盾、抨击王门后学的末流之弊,当以东林学…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期诗坛袁枚等人倡导的性灵说是以强调人的“情欲”为主要内容、以“生趣”为特征的。这不仅与晚明的性灵说一脉相承,也与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李贽的童心说一致。性灵派把诗人看作是领悟宇宙万物与“神”相通的圣者、智者,他们轻视“六经”,重视创作的主观精神,此乃轻视知识的王学传统在文学领域中的折射。“性灵说”的出现是王学在清代诗坛的复苏。  相似文献   

9.
<正> 王学以良知说为其主干。在王阳明那里,良知既以“理”为内容,又具有“吾心”的形式,它在总体上表现为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吾心)的合一。理作为良知(主体意识)的普遍性规定,既是指封建的义理(天理),又兼有一般的理智之意,而作为个体性规定的吾心,则主要与主体的意志、情感等相联系。这样,良知在其展开过程中,即逻辑地涉及到了意志与理智的关系。志(意志)知(理智)之辨,构成了王学的重要主题,而后者又在理论上与道德行为中的自愿原则与自觉原则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对王学本身的演变及近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多年来,王学的研究者虽然对良知本身作了种种细致的分析,但却未能进一步考察良知说在志知之辨中的逻辑展开,这就多少妨碍了对王学的深入把握。本文拟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志知之辨的角度,对王学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0.
《云梦学刊》2010,31(2):66-66
《王学编年》(俞樟华撰)于2010年1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王阳明的生平和学术为纲,按时间先后介绍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观点,以及后代的主要研究观点和对王学的评价,重点是介绍王阳明家世、少年时代、王阳明师承、科举仕历、龙场悟道、升迁朝官、赣州剿“寇”、王学遭禁、建祠表彰、学术评价等内容。同时以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列七大王学门派为主,系统介绍阳明后学的发展和演化历史,提示阳明后学发展的特点、分化的原因、存在的问题,阳明后学的事迹和学术成就。(杨年保)  相似文献   

11.
王心斋早年师事王阳明,故其学术思想深受王学思想影响,但由于王氏学说在主体思想的内容上与师学有所违异,故另立“泰州学案”。王氏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尊身立本”为依归的“淮南格物”说;“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百姓日用印道”的思想观点,及“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万世师”和“养之有道”、“教之有方”的政治思想中。以上诸说反映出王心斋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独特风格及其与王学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2.
人无信不立,而当今社会普遍信仰迷失,诸多社会丑态均与此有关。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意义重大。王学,即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其“良知”是信仰之本,“致良知”即是信仰,这对于弥补我们信仰空缺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南禅左派,比照着晚明王阳明心学系统“王学左派”提出,也即禅宗史家宗密所谓禅宗三宗中的“泯灭无寄宗”。它不是一个区域性的派别,而是跨区域、跨派别的席卷中、晚唐禅宗各派的时代思潮,其引人注目的典型特征是虚无和颠狂。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心学是儒学与佛学交融的杰出代表。阳明心学中“物”的概念很大程度汲取于唯识论“境”的思想,而心学中“心”的含义与佛教中“识”的观念亦有一定渊源。本文结合佛教唯识的思想,以阳明心学中“知觉”观点来探讨“心外无物”、“南镇观花”、“知行合一”等命题,将阳明心学中“物”与“理”统一于知觉观点。在此基础上,对良知学说偏重道德方面的传统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良知本体作用不仅体现在“尊德性”,也体现在“道问学”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1962,(4)
山东大学历史系华山先生,在《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2年第一期,发表了《从陆象山到王阳明》的论文。华山先生指出南宋思想界朱陆井峙,朱倡理学,陆倡心学。其后朱学日盛,陆学转微。至明代中叶,王阳明接陆学之余绪,发扬而光大之,称为“王学”。从此陆王并称,与程朱派理学成为我国近古唯心主义思想的两大派别。  相似文献   

16.
邵廷寀理学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廷寀是清初宗陆王心学的著名学者,尝主持浙江姚江书院,讲授王阳明之学.邵廷寀于理学、史学、经世致用之学无不深究,然其思想主旨却始终坚持王学宗旨,而又善于根据变化的客观形势对王学作一定程度的修正,以"致用"和"力行"的观点重新阐释王学思想,力图纠正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使王学在总体退潮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性的回潮.邵廷寀是清初为数不多的苦撑风雨飘摇中王学殿堂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明代心学的思想潮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除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应该说还有陈白沙(陈献章)的“自然”、“自得”之学.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白沙学案上》)陈白沙在王阳明之前致力于扭转明初“一宗朱熹”的学术风气,开一代心学之流,其在心学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通过湛若水影响和启迪了王阳明,而且,他所建立的学说体系融汇了道家自然之“道”的思想情趣,在理论上亦是独开一面.本文即有意于探讨白沙心学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撰文批评仅以陆王一派界定心学,认为心学的定义应揭示出心学的本质,但对什么是心学的本质问题却未予涉及。本文提出“心学的本质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的观点,就教于学界同仁。 如果说仅以陆王一派定义心学,外延失之过窄;那么,当今学界对心学的内涵即本质的看法,亦有偏颇。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主观唯心主义”之说,其得失值得一辨。这一纯哲学的定义,引进了研究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开辟了揭示哲学体系中本体论的性质之途径,价值不可低估。但用“主观唯心主义”概括心学的性质,仍不够准确和全面。因为,有的公认的心学家如孟子、陆九渊、王阳明到底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还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学界分歧较大;甚至于一些心学家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亦难以认定,如孟子、陈献章、王时槐等。这是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9.
探究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成因,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阳明心学之源既有远承孟子和陆九渊的心学因素,也有同时代周边学者的商讨切磋之功。而作为王阳明的座主,程敏政以"道具于心"的"道一"思想,曾深刻地影响了王阳明学术的致思趋向,为心学的兴起导引先路,提供了契机。可以说,程敏政"道一"论是阳明心学形成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吴雁南教授主编的《清代经学史通论》,作为他主编的“国学研究丛书”之一,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学术界一件喜事.我曾读过他写的《儒学与维新》一书及其他有关心学的文章,知道他正领导国家社科规划有关项目,并准备将“国学研究丛书”继续编写下去,最近推出的就有《心学与中国社会》、《大同国粹与政潮》以及《王学与近世社会思潮》、《中国经学史》数种,可谓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